又有颱風?周五至周日為潛在發展期,氣象署則預估系統將通過巴士海峽入南海,距台遠近仍需觀察
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面的季風槽可能發展為熱帶擾動,甚至成颱風,最快週末生成。氣象專家指出未來三天為關鍵觀察期。林得恩指出,太平洋高壓將在週四調整,可能形成「颱風窩」的季風低壓槽,周五至周日為潛在發展期。氣象署則預估系統將通過巴士海峽入南海,距台遠近仍需觀察。
本週將持續發生午後雷雨
台灣受西南風與低壓帶影響,本週將持續發生午後雷雨,而位於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域的季風槽,未來幾天可能發展為熱帶擾動,甚至進一步成為颱風,最快將在週五生成。氣象專家指出,未來三天將是觀察發展的關鍵時期。
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提醒,目前「颱風生成」的說法仍屬於電腦預測階段,各國模式尚未一致,仍處於頻繁修正中。雖有機率生成颱風,但變數仍大,建議觀察2至3天,待實際熱帶擾動出現後再密切注意。
新熱帶系統預估在本週五生成
氣象專家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表示,今(14)日清晨的歐洲(ECMWF)與美國(NCEP)模式皆顯示,太平洋高壓將於週四(17日)重新調整,擴展至菲律賓東方,形成有利颱風生成的季風低壓槽,也就是俗稱的「颱風窩」。林得恩指出,這類季節性季風槽常是熱帶擾動和颱風的發源地,從各項模擬來看,可能會有新熱帶系統在本週五至週日(18日至20日)逐漸發展。
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張承傳也表示,週五到週日可能會受到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外圍雲系影響。雖然目前預估系統將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但實際靠近台灣的程度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