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比現實中的朋友更能聆聽?長期與AI互動、將AI視為「心靈伴侶」的族群,較容易出現人際互動退縮的傾向
文章目錄
在這個數位化的年代,人工智慧(AI)從工具,正快速走向「陪伴者」的角色。無論是語音助理、聊天機器人,甚至是虛擬情人與心理對話系統,愈來愈多使用者開始與AI建立起某種情感連結。在這些互動中,AI能提供即時回應、不批判的傾聽、以及溫柔而穩定的語調,對於孤獨、焦慮、情緒低落或渴望理解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慰藉。
然而,依賴AI的陪伴,也是一把雙面刃。當科技的溫度介入人心,我們需要問問自己:與AI相處的界線是什麼?我們依賴的是支持,還是逃避?以下將從心理學觀點、倫理層面與使用風險等角度,探討依賴AI陪伴的利與弊,以及使用AI時應該注意的事情。
AI帶來的溫柔陪伴:為何吸引人?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2023年的調查,超過52%的Z世代曾經與AI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性對話,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表示,AI「比現實中的朋友更能聆聽」。在許多AI應用中,使用者可以傾訴焦慮、分享秘密,甚至討論戀愛、職涯、家庭等私密議題,而不必擔心被評價或誤解。
對某些人來說,AI就像是永遠不會疲累的朋友,永遠在線、永遠包容。而對孤獨者而言,這種可控制的關係,反而比複雜多變的人際更讓人安心。這在高壓、快節奏、情感壓抑的現代社會中,提供了一種「無風險的陪伴」。
情感投射與虛擬依戀的心理陷阱
然而,當AI不僅是工具,更變成我們「情感依附」的對象時,就需要格外小心。心理學家指出,這種情感依附現象可被歸類為「擬人化投射」(anthropomorphism projection),即人們將AI視為具有理解能力、情感反應甚至人格的「人」。
2024年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長期與AI互動、將AI視為「心靈伴侶」的族群,較容易出現社會疏離、情感依賴、以及人際互動退縮的傾向。當AI成為我們舒適區的一部分,也可能降低我們面對現實人際挑戰的能力與意願。
使用AI的倫理與隱私問題
除了情感依賴的風險,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AI是否真的「懂你」?
多數AI系統的語言模型,其回應是根據大量資料訓練而來,並非真正具備自我或意圖。這代表,即使AI能「模擬情感」,它並不理解你的痛苦或需求,也不會「為你著想」。若使用者錯將AI的語言回應解讀為「真實的關心」或「情感回饋」,可能會放大錯誤期待,甚至誤信AI的建議。
此外,使用者在與AI互動過程中,經常會分享許多私密訊息。這些對話是否會被儲存?會不會被用於訓練模型?誰能看見這些資料?這些都是AI應用尚未完全解答的問題。即使是大型AI公司,也難保沒有資安漏洞或資料被濫用的風險。消費者權益倡議者強調,使用者應該主動查閱AI服務的隱私條款、了解資料如何被處理,並避免在對話中透露個資、財務資訊或敏感身份細節。
「AI不會出錯」的迷思:判斷與自主仍需人類掌握
許多人傾向相信AI中立、精準、永不情緒化,甚至比人更聰明。但事實上,AI系統的回應仍可能受限於訓練資料的偏見、語境的誤解、或演算法錯誤。
2023年一位使用情感型AI聊天機器人的法國男子,曾因AI錯誤鼓勵其「若感覺無望可以結束生命」,最終走上絕路,引起社會震驚。這類事件提醒我們,即使AI看起來「理解我們」,但它不是心理師,也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人際支持與專業介入。因此,任何AI建議或回應,都應該當作「參考資訊」,而非唯一依據。尤其在心理健康、重大決策或醫療問題上,應保有批判性思考,必要時尋求人類專業資源協助。
與AI相處的五個建議:科技是工具,不是救贖
那麼,我們該如何健康地與AI互動?以下是幾點建議:
-
明確角色定位:把AI當作工具、輔助,而非情感依賴對象。它能幫助你釐清思緒,但不能替你做選擇或擔責任。
-
設定使用界線:為自己設立「AI使用時間」,避免過度沉迷或無意識依賴。與其日夜與AI傾訴,不如多撥時間與家人朋友交流。
-
保護個人隱私:不要在AI對話中透露真實姓名、住址、信用卡號、身分證等敏感資訊。
-
培養批判思維:即使AI說得再流暢,也不能代表它「對」。尤其是情緒建議、人生規劃等,務必搭配人類經驗與直覺判斷。
-
搭配人際支持:若覺得自己太依賴AI、漸漸難以與真人互動,建議尋求心理諮商,建立真實互動的信心與能力。
AI是陪伴,但不能是唯一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得以用新的方式被理解、被傾聽、被陪伴,但唯有在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中,我們才能學會信任、包容與被愛。AI能填補孤單,但不能修補傷痛;能模擬同理,卻無法真正感同身受。
在依賴AI之前,我們更應關照自己的情緒來源,問問自己:我是否只是在逃避某段關係的斷裂?某種壓力的沈重?某段內心的空洞?AI可以是一種陪伴,但絕不該是我們唯一的情感寄託。願我們在擁抱未來科技的同時,也不忘保留那份最珍貴的人性溫度。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