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準媽媽產檢全無異狀!血液篩檢竟揪出「胎盤殺手」,全球每年害死50萬胎兒,38%毫無前兆
孕期產檢是守護母子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但許多高風險併發症往往在毫無症狀下悄悄發展。來自台灣北部的一位孕婦,在懷孕第21週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時,胎兒雖略顯瘦小,但其餘發育指標正常,未被認為異常。
然而在同時進行的中期子癇前症血液篩檢中,意外發現胎盤功能異常的生化指數(sFlt-1/PlGF比值)高出正常值7倍,醫師立即啟動高風險妊娠處置。經過藥物控制與密集追蹤,準媽媽成功安胎至29週,寶寶得以順利出生。
這場無聲的風暴,也讓醫界再度重視子癇前症的不可預測性與致命性。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50萬名胎兒死於子癇前症,約7萬名孕婦因此喪命。令人警惕的是,將近四成的患者發病前無高血壓或蛋白尿等典型症狀。這也顯示,傳統產檢方式已無法全面掌握潛藏風險。
檢查看似正常,血液篩檢揭開危機
這名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中,胎兒發育僅略小於正常值兩週,醫師原本預估可能只是自然差異。但透過中期子癇前症的血液篩檢,發現她的sFlt-1/PlGF比值明顯偏高,代表胎盤功能嚴重失常,已屬高度危險妊娠。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葉長青醫師指出,這類情況若未及時掌握,恐快速演變為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
子癇前症不是高血壓專利,38%無前兆
葉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英國子癇前症病例分析,有高達38%的孕婦在癲癇發作前,並未出現高血壓或蛋白尿,也因此許多患者被延誤診斷。子癇前症往往從懷孕20週後開始潛伏,發病迅速、惡化劇烈,是產科界最難預防的併發症之一。
全球高風險,每年奪50萬名胎兒生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子癇前症全球每年導致約50萬名胎兒死亡、7萬名孕婦死亡,並造成260萬例早產。該病影響的不只是母親,還會直接破壞胎盤功能,讓胎兒無法正常發育,甚至導致突發性胎死腹中。
sFlt-1/PlGF指數,成新利器
目前最具指標性的檢測方式是透過血液檢查胎盤功能指數:「sFlt-1(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與「PlGF(胎盤生長因子)」的比值。葉醫師表示,該比值愈高,代表胎盤血流愈差,可提早預警子癇前症發展,並決定是否提前給予藥物或安排生產。
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FMF)建議,準媽媽應於22週、32週與36週分別接受評估,以掌握風險與決定最佳生產時機。
子癇前症可怕的不在於症狀,而在於它常在你毫無警覺時發生。就像這名媽媽一樣,沒有高血壓、沒有明顯不適,卻潛藏致命風險。幸好她接受了篩檢,才得以及時干預、保住寶寶性命。
準媽媽們請注意以下6點
1.定期產檢不等於萬無一失,請主動詢問是否能進行子癇前症血液檢測。
2.若有機會,建議於22~36週間進行一次以上檢測。
3.出現頭痛、視線模糊、上腹痛、水腫、突發性體重增加等,都可能是警訊。
4.孕期避免劇烈運動、長時間站立。
5.飲食均衡、睡眠充足。
6.隨時記錄胎動,異常即刻就醫。
多做一項篩檢,就能多一份保障,守護寶寶與自己平安走過孕期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