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是孩子面對小學的底氣!資深園長教你四招,打造自信的小一新生
孩子從幼兒園畢業,即將踏入小學的殿堂,這趟全新的旅程,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自信啟航?讓孩子在開學日那天,能自信地說出:「我準備好了」。
這次特別邀請到擁有20年以上教學經驗、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何翩翩園長,以她陪伴無數孩子的第一線觀察,給予幼小銜接的建議。
家長擔心孩子人際相處、老師則煩惱自理能力
何翩翩觀察到,這一、兩年來,家長對於孩子是不是要上正音班、認知發展跟不上的擔憂不如以往,反而更擔心孩子的人際相處及心理狀態,比如:上小學後和同學處得好不好?會不會遇到讓孩子受委屈的狀況?老師是不是能夠合理的對待孩子?孩子無法表達自己想法怎麼辦...等等。
對低年級的老師來說,則是比較煩惱孩子是否能自己整理好書包、能不能按時交作業、聯絡簿有沒有抄對...等等,一些大人以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的事情,孩子事實上是卡關的。當孩子的生活自理及理解指令的能力無法跟上,一旦進入2、30人的班級,不僅會影響班級運作,也會導致孩子更容易受挫。
四大生活力實踐,讓孩子自信迎接小學
從家長及老師憂心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些看似不同的問題,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心。
相信很多爸媽都遇過這樣的狀況:明明已經每天都稱讚孩子「你好棒」、「一百分好厲害」,為什麼孩子還總是畏畏縮縮,不敢嘗試新事物?何翩翩指出,「很多家長會誤以為,一直稱讚孩子就能建立自信,但這種浮誇式的讚美反而可能養出自戀型的孩子,而不是真正有自信的孩子。」
何翩翩坦言,「培養自信這件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說真的很不簡單。」因為真正的自信心背後,「必須要這個孩子有足夠的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從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看到自己的成長中長出成就感,才會帶動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敢於發言、願意表達自己的人。」
何翩翩更提到,「當孩子有自信,自然就會專心、有學習的慾望、喜歡探索,成績自然就會好,這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反過來說,如果只是單純追求成績,「中間是空的,那是很危險的。」因此,想要建立孩子真正的自信心,就從日常生活開始。何翩翩分享以下四個實用方向:
1.真實生活的連結很重要,不要被3C困住
「家長其實要做的,反而是要陪孩子好好的生活。」何翩翩提醒,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生活經驗,「孩子的自信必須建構在他真的動手做、真的解決問題,從失敗裡長出經驗與韌性,這才是真實的養分。」
但何翩翩觀察到,3C的世界給孩子太多所謂「浮誇式的讚美」:過關、升級、各種獎勵品,當孩子習慣了這些立即性的刺激與滿足,當面對需要反覆練習的寫字、數學時,「他就吃不下去了。」何翩翩擔心:「在3C世代,孩子都太快得到答案,就以為自己學會了,因而失去探究的能力。」
何翩翩分享兒子在小二時,國語老師要學生從一本喜歡的書,找出問題、並解決它,做一份專題,還要上台報告。「當時兒子很癡迷《三國演義》,讀遍了十多種版本,還能分辨哪些內容是歷史事實,哪些是作者杜撰的。所以他分析了『三國演義中,哪一場戰役最關鍵?』,並以『關渡之戰』作為解答,並清楚地解釋了原因。這樣的深入學習和分析能力,正是來自於他在真實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努力。這是3C這種單向學習做不到的。」
2.做家事,派工作給孩子做
當我們說「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不是要他變成小大人,而是從生活的小事慢慢練起。何翩翩說:「做家事,是訓練孩子有秩序地完成一件事的起點。」並不是要孩子把碗洗得多乾淨、衣服折得多完美,而是在幫孩子練習,能不能循序漸進地把事情做完,而不會丟東落西、虎頭蛇尾,或做了A忘了B。
「孩子其實都很喜歡跟父母黏在一起,分派工作給他,讓他成為小幫手,他不僅能獲得成就感,在家中也有得到歸屬感。」因此何翩翩建議讓孩子參與家事,比如備餐時可以請孩子洗米、剝菜,請他幫忙摺一部份的衣服等。
這些生活力,看起來微不足道,其實超關鍵。何翩翩打趣地說:「老師每天叫最多名字的,就是找不到書包、沒收餐袋、碗沒擦的那一個。」讓孩子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不只讓爸媽省心,老師也放心,孩子自然也會長出自信。
3.利用暑假找出運動的喜好,並持續下去
暑假期間最值得投資的就是培養運動習慣,「運動是要陪孩子一輩子的,可以利用暑假的時間,陪孩子去探索不同運動,像是游泳、跳舞、足球、羽球、桌球、跆拳道等等,至少找到一項孩子真心喜愛的運動。」何翩翩如是說。
她接著補充,「尤其都市孩子動得不夠,更需要爸媽『刻意安排』,甚至開始到了小學之後,強度要慢慢帶進來,而不是只有玩一玩而已。」何翩翩更表示,一項運動至少要持續三年以上,才是真正進入門道,孩子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與深度。更重要的是,把運動融入生活,在孩子未來越來越繁重的學業壓力,作為一個調節情緒、釋放壓力的最佳管道。
4.作息規律,讓孩子自己安排行程
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小學後,都能情緒穩定、上學不哭鬧、學習專注,何翩翩表示,「作息穩,孩子就穩。」她在教育現場發現,現在很多學齡前孩子作息都大人化,超過十、十一點才上床睡覺,進入一個早上自然起不來,中午睡不著,傍晚補眠、晚上又晚睡的「負向迴圈」。建議爸媽,「暑假正是一個重整生活節奏的好時機。」
比較正向的作息是,早上七、八點起床,開啟一天的行程,中間可以安排出門運動、認知學習、午睡時間等等,晚上則在九點前睡覺。
規律之外,更可以進一步「交棒」給孩子,讓他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動。何翩翩建議,大班或小一的孩子已經可以練習時間管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今天要做哪些事,讓他自己決定順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節奏,讓孩子慢慢體驗『先苦後甘』跟『先樂後苦』的差別。」
幼兒園這樣做,把責任還給孩子
何翩翩認為,幼小銜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預備,就是負責任的「態度」。她分享過去在蒙特梭利幼兒園的經驗,大班時就會開始幫孩子做小小的準備,像是模擬40分鐘的上課時間、練習舉手上廁所、寫聯絡本、回家主動請爸媽簽名……不是為了提早學習小學課業,而是讓孩子感受到「我的事,我負責」。
她也會提醒家長,「注意孩子回家後,會不會自己先做完該做的,再去玩?如果忘記拿聯絡簿給家長簽,到學校後也要自己向老師解釋。將這些責任還給孩子,而不是父母一再提醒、催促。」
父母要相信孩子
最後,何翩翩提醒家長,「我們真正該處理的,不是孩子的不足,而是自己的不安。」每個父母都希望能幫孩子找到一間最棒的學校、做好銜接教育,但她鼓勵大家:「盡力之後,就要學會放下。就算遇到不適合的老師、不理想的環境,也不是世界末日。」
何翩翩分享自己兒子小一轉學的經驗,費盡千辛萬苦選好的學校,結果兒子與老師衝突不斷,最後還被暗示轉學。「但後來回想起來,那些波折也成為我跟孩子之間珍貴的養分。」與其執著完美起跑,不如陪孩子穩穩走路,一起練習相信、練習放手。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生活力是孩子面對小學的底氣!資深園長教你四招,打造自信的小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