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姍儒分享哺乳崩潰經驗,覺得自己太狼狽,竟跟先生道歉。回想當時忍不住哽咽落淚......
餵母乳擠母乳讓許多媽媽身心都承受巨大的壓力,漲奶的痛,幾乎是每個餵母奶的媽媽都會經歷的第一關。乳腺尚未暢通、寶寶含乳姿勢不對、乳頭破皮、塞奶發炎,甚至發燒畏寒的乳腺炎,每一種都足以讓媽媽痛得掉淚。吳姍儒Sandy就在節目上分享她的經驗,而提到餵母奶時的狼狽,更讓她忍不住落淚。
吳姍儒回想哺乳的狼狽,忍不住落淚
吳姍儒提到:「真的很痛,你們真的很難想像,是漲到所有的神經都變得非常敏感....刷牙的時候,有點動作晃動或什麼就很痛。」吳姍儒也還分享半夜一個人擠奶,然後沒有人理你,全家睡得好好的,聽著那個擠奶器的聲音。也提到一次在月中崩潰大哭,因為好不容易擠好的奶被自己打翻,想到弄那麼久都白費,真的很難過。餵母奶的壓力真的很大。
吳姍儒更在提到丈夫的安慰時落淚,她說在月中狼狽擠奶,又要按摩,又要洗瓶瓶罐罐,搞到滿頭大汗,這時先生工作下班回來,她下意識竟然跟先生道歉,說:「對不起! 我讓你看到這個樣子。」而丈夫馬上安慰說:「媽媽真的很辛苦,我覺得你這樣子很性感。」讓吳姍聽了爆哭。
不是餵母乳的媽媽很難體會那種壓力和不適,其實哺乳就像任何技能一樣,需要學習、練習、失敗、再調整。而這堂課開始那天,媽媽的身體根本還沒從生產中復原,心理也還在適應「成為母親」的巨大變化。吳姍儒的經歷讓許多媽媽產生共鳴。
心理的壓力: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母乳媽媽都會擔心「奶量不夠」「寶寶哭,是不是我餵得不對?」「怎麼別人的奶那麼多,我卻要拚命擠?」這些問題在媽媽心中反覆盤旋,讓她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心理學上稱這種狀態為「母職焦慮」(maternal anxiety),源於對母職角色的不確定感與對外界期待的壓力。特別是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總是能看到「滿屋母奶的冰箱」、「一邊親餵一邊寫書」的夢幻媽媽樣板,更加深了「我是不是不夠好媽媽」的焦慮。
其實,母奶從來不是衡量愛的唯一標準。研究指出,雖然母乳在營養與免疫方面有其優勢,但媽媽的情緒穩定與親子關係的安全依附,對寶寶的長期發展同樣重要。如果餵母奶讓媽媽過度焦慮、失眠、情緒崩潰,那麼停下來,也是一種為愛做出的選擇。
重新看待哺乳這件事
餵母奶,是一段獨特的親密旅程。但這段旅程,不該是壓力測試,也不該是女性身體與情感的消耗戰。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更溫柔、更有彈性的社會環境,讓每位媽媽可以選擇最適合她與寶寶的方式,而不是一條單一標準的「好媽媽之路」。
這意味著醫護人員要提供更人性化的哺乳指導,而不是灌輸恐懼;職場要提供實質的彈性與設備,而不是形式上的政策;家人與伴侶要提供實際的協助,而不只是口頭支持;社會輿論更應停止用「天然最棒」、「媽媽要堅強」這種話語,去評價一位母親的愛。每一位在半夜擠奶、咬牙忍痛、在眼淚中堅持或選擇放棄的媽媽,你們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