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omself> momself> 「媽媽你可以走,但你不要再哭了」《忘了我記得》吳卓源演出產後憂鬱媽媽,引淚潰堤

「媽媽你可以走,但你不要再哭了」《忘了我記得》吳卓源演出產後憂鬱媽媽,引淚潰堤

「媽媽妳走吧,但不要再哭了。」這句話,在NETFLIX《忘了我記得》第四集裡靜靜說出,卻讓無數觀眾瞬間潰堤。 是女兒對媽媽的放手,也是媽媽最終選擇離開的理由。

文章目錄

《忘了我記得》這是一部關於失智的劇,卻不只在說記憶的消失;它更寫出那些被遺忘的情緒、沉默的傷口,以及媽媽也會受傷、會崩潰的那一面。

忘了我記得

吳卓源演活一個離開的媽媽:不是不愛,而是撐不下去

吳卓源飾演的王曉芳,是一位曾經愛唱歌、愛笑的女孩,卻在婚後迅速懷孕、育兒,丈夫長年跑船,生活變成日復一日的孤軍奮戰。

十天、二十天、三十天……育兒成了她一個人的責任,「爸爸很快就回來」成了空頭支票。她努力撐著想當好媽媽,但在無人協助的環境中漸漸崩潰。

 忘了我記得

「我要去美國」,她這樣告訴年幼的女兒,卻只是為了逃開這個牢籠。

多年後女兒才發現,媽媽根本沒有去美國,而是一直躲在不遠處的城市,甚至和爸爸仍有聯絡。她不是不愛,只是沒辦法留在那個她快要溺斃的地方。

爸爸沒有缺席,卻也沒有靠近 

秦漢王柏傑飾演的父親角色不是壞人,卻也沒真的扮演好父親腳色。女兒留下了沉重的疑問:

「那你們為什麼要生孩子?孩子又不是生來試試看的。」父親淡淡地回答:「不試過,怎麼知道合不合適?」

這句話彷彿戳破了多少家庭習以為常的沉默——有些父母,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準備。

脫口秀舞台上,那句「我不能原諒她」其實藏著淚水

忘了我記得

長大後的樂樂(謝盈萱 飾)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她在舞台上笑著講童年故事:「我不能原諒她。」

 但觀眾與她都知道,她早已在心裡原諒了。她珍藏媽媽的畫、記得她的歌、也記得那天她親口說出讓媽媽離開的話——

 「妳走吧,但不要再哭了。」

她想起的,是那個在沙發上哭泣的媽媽,是那個曾努力想留下、卻被生活逼退的人。

兩種媽媽樣貌的對照:逃離的與留下的,都是真實的母親

 《忘了我記得》裡,媽媽不只有一種樣貌。

除了王曉芳這位最終離開的媽媽,劇中周采詩飾演的母親代表著另一種日常而堅毅的母職樣貌——她是那種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為了家庭無聲撐起一切的媽媽。

忘了我記得

她在產台上最擔心的是「我忘記洗頭了」,會因為孩子畫的「媽媽是家庭主婦,是英雄」而落淚,她也許不懂脫口秀、不談夢想,但她懂得如何把三餐煮好、孩子顧好,把家撐起來。

她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把情緒收進抽屜裡;她不是不累,而是選擇留下。

一個離開,一個留下;一個沒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一個在日常中演繹著母職的無名偉大。

這兩種母親,在劇中並存,沒有誰比較正確,也沒有誰比較失敗。

正因為如此,《忘了我記得》才動人——它沒有神化任何人,只是用真誠的筆觸,把「當媽媽」這件事的複雜與多元。細膩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女兒的記憶不是一成不變,它會在理解中重寫

忘了我記得 

《忘了我記得》其實不只談遺忘,更談「重新看見」。

從小樂樂的角度來看,媽媽是離開她的壞人;但從成人的樂樂回望,她開始看見媽媽當年的痛苦與掙扎。

記憶會變,是因為我們懂得更多了。而這也許就是這部戲最溫柔的提醒——不是每段親子關係都能完美,但我們能重新選擇理解與愛。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Netflix《忘了我記得》:記憶模糊的爸媽,不會忘記愛我們....寫給正在夾心中的40世代

為什麼台灣女性產後憂鬱症的比例比其他國家高?離開月子中心後,就進入育兒困境,心事向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