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熱啦!出門到哪可以吹冷氣?環境部宣布,預計今年7月將率先推出「高溫防護地圖」試辦版本
環境部15日宣布,預計今年7月將率先推出「高溫防護地圖」試辦版本,協助民眾在酷熱天氣中迅速找到可避暑的公共設施與涼爽空間,讓大家在炎炎夏日裡,知道「哪裡有冷氣可以吹」。這項措施預計於2026年正式上路,屆時將依據高溫警示等級,開放更多避暑場域,如圖書館、運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成為城市裡的「降溫綠洲」。
台灣夏季中暑、熱衰竭的風險上升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台灣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夏季高溫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中暑、熱衰竭甚至熱死的風險也隨之上升。他提醒,人體在高溫環境中若無法有效散熱,體溫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上升,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嚴重時可能損傷心腦血管,甚至引發熱中風,特別是老年人、孩童與慢性病患者,需格外小心。
首波抗暑具體行動:高溫防護地圖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已整合中央、地方、企業與民間資源,成立「台灣抗高溫對策聯盟」,並將於6月3日正式舉行成立大會,共同研擬跨部會、跨領域的高溫調適對策。其中,高溫防護地圖將是首波具體行動,協助民眾第一時間掌握可以避暑的公共資源。
中央氣象署高溫警示制度
目前中央氣象署自2018年起已設有高溫警示制度:
-
黃燈代表單日氣溫達36°C以上;
-
橙燈代表連續三日超過36°C或單日達38°C;
-
紅燈則是連續三天以上氣溫超過38°C,為最高等級,顯示極端熱危險情境。
環境部規劃,未來只要氣象署發布橙燈或紅燈警示,將主動透過App或網路地圖提醒民眾周邊可進入的避暑設施,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擴大開放冷氣場域。
針對外界關注的「高溫假」議題,彭啓明坦言,雖然國內熱浪風險日增,但要仿效部分國家設立高溫假,仍具執行挑戰。他指出,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氣溫高峰通常集中在午後1時至3時,不若內陸國家那樣一整天都酷熱難耐,因此在休假制度設計上難以一體適用。
儘管如此,環境部強調將持續推動勞工與學童在高溫時段的彈性調整,並與各縣市合作建立「高溫調適行動方案」,例如調整戶外工作時段、加強高溫警示宣導與緊急醫療資源布建等,期望逐步建立全民面對高溫風險的韌性。
彭啓明呼籲,民眾應提升自我保護意識,當氣溫飆高時,應避免在戶外久留、補充足夠水分,並留意身旁親友是否出現中暑徵兆。他也鼓勵企業與社區共同響應高溫調適行動,共築對抗熱浪的社會防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