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陪睡嫩嬰導致作息顛倒、皮膚炎惡化、沒辦法訓練孩子自己進食!媽媽無奈:「謝謝妳幫忙,但我真的快撐不下去....」
近年隨著家庭型態轉變,愈來愈多新手爸媽在育兒過程中仰賴長輩支援,尤其是婆婆願意幫忙帶孩子,常被視為「值得感恩的福氣」。然而,當感謝與壓力並存、觀念代溝逐漸放大時,照顧的初心也可能成為家庭情緒的引爆點。
一位新手媽媽在育兒社團分享自己的經歷,坦言自己「真的很感激婆婆的幫忙」,但同時也陷入長期的壓力與憂鬱之中。她指出,在婆婆「好心帶孫」的背後,卻充滿了無法溝通的挫折。
婆婆陪睡導致日夜作息顛倒
這位媽媽提到,婆婆習慣與寶寶躺著入睡,但常常自己先睡著,寶寶卻始終未入眠;或是為了「哄到睡著」,導致寶寶白天睡過頭,晚上精神過度亢奮,整體作息日夜顛倒。
不斷加衣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更讓人無力的是,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醫師與媽媽都叮囑不能過熱、過度保暖,但婆婆仍不斷加衣蓋被,甚至上網自行購買乳液塗抹,結果導致寶寶臉部嚴重過敏、口水疹加劇。
一哭就抱起來哄食
此外,當媽媽想要訓練孩子自己吃東西,希望透過餐椅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婆婆卻在寶寶稍微哭鬧時立刻抱起來哄食,讓剛建立的行為訓練功虧一簣。也讓媽媽挫折不已....
嬰兒床堆滿物品,讓媽媽擔心睡眠安全
除了生活作息與照顧習慣不同,最讓這位媽媽感到壓力的,是「安全觀念的斷層」。當寶寶開始翻身,媽媽特別強調床上應保持整潔與安全,但婆婆卻仍將口水巾、玩具堆滿床鋪,覺得「等一下要用、放著沒關係」。
面對媽媽的提醒,婆婆經常以自責式語氣回應:「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妳是不是嫌我?」這種情緒勒索的方式,讓媽媽無法再提出建議,只能把所有壓力往肚裡吞。
對產後媽媽說:孫子比較愛我
更令人心碎的是,在媽媽產後情緒尚未穩定時,婆婆曾多次在她面前說:「妳的孩子比較喜歡阿嬤」、「她比較認我喔」,讓媽媽在產後憂鬱期間自我懷疑與崩潰。
幫忙,不等於取代:照顧的角色,需要的是協調,而非壓制
家庭中出現婆媳衝突的育兒情境,常源自於角色認知的模糊。長輩「全權主導式」的育兒方式,容易讓新手父母喪失育兒自主權,也無法依照醫療與科學知識進行照顧調整。
正如兒科專家所指出:「照顧孩子是家庭的共同任務,但『幫忙』不等於『替代』。協助父母建立規律與科學的育兒模式,才是長輩能提供的最大支持。」
婆媳育兒協調 3 原則
-
知識對齊、找共識:
可共同參與親職課程、一起看醫師衛教單或育兒平台資訊,讓知識不再是「你的我的」,而是「我們一起學的」。 -
劃定界線、建立明確分工:
明確劃分白天與晚上的照顧內容,或針對特定項目(如餵食、哄睡)進行協調,減少「搶主導權」的情境。 -
避免情緒化對話、聚焦在孩子需要:
將焦點放在「寶寶的反應」、「醫師的建議」上,而非「誰說了算」,有助於減少指責感與對立情緒。
婆婆們的付出多半出於愛,但唯有理解和溝通,才能讓這份愛真正成為支持新手爸媽的力量,而不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