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產後黃金4~6週:科學坐月子,調養回健康,四階段教你吃對食物
經過長長的懷孕期間,媽媽的身體經歷劇烈變化。生產後,身體會逐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其中包括子宮從擴張回復到正常大小,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至8週,醫學上稱為「產褥期」。初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指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坐月子」,調養重點在於促進惡露排出、幫助子宮復原,同時也要兼顧泌乳功能與全身臟腑調理。
掌握產後中藥調理四階段
周宗翰醫師解釋說,產後體質多半偏「虛」與「瘀」,生產讓媽媽的氣血大量流失,若能好好把握這段黃金調養期,能有效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中醫可針對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提供有系統的調理方法,使氣血逐步恢復平衡。
第一階段(產後第1週)
調理重點:祛瘀生新、促進乳汁分泌
此時以「化瘀」為主,常用中藥為生化湯,視個人體質加減方藥,可幫助子宮收縮、排出惡露,促進新血生成。若有哺乳需求,建議加入通乳藥材促進乳汁分泌,因為泌乳激素在產後第3~8天最旺盛,此時服用發奶藥最有效。
自然產:生產後24小時可開始服用生化湯
剖腹產:建議產後第3天,有排氣後再開始服用
生化湯不建議服用超過14天,應由專業中醫評估使用時間
藥膳建議:飲食以清淡平補為原則,如魚湯、雞湯、排骨湯等。
第二階段(產後第2週)
調理重點:益氣健脾、補氣養血
經過第一週的化瘀階段,第二週需進一步補養虛損的氣血。此時可透過健脾藥方,幫助改善產後的胃口與消化吸收,讓體力逐漸恢復。若有產後水腫,也可適度加入利水藥材幫助代謝。
藥膳建議:飲食可開始偏溫補,料理中可適量使用麻油或米酒。若體質偏燥熱,可改用苦茶油替代麻油。
第三階段(產後第3週)
調理重點:補氣養血、滋補肝腎
到了第三週,惡露明顯減少,進補的時機到來。可加入滋補肝腎的中藥,幫助改善如腸胃虛弱、易感冒、經期不順等原本就虛弱的體質問題。
第四階段(產後第4週)
調理重點:補氣血、強筋骨,防止腰痠與骨質疏鬆
此時惡露幾乎排盡、產傷也癒合,身體調理可轉為補腎與補氣血為主,透過溫熱性補養加強體質,不僅可幫助恢復元氣,也可預防產後常見的掉髮、腰痠、骨鬆等問題。
藥膳建議:可開始進行熱補,例如麻油雞、燒酒雞等料理。若出現上火(如口乾、便秘、失眠、煩躁)等症狀,應減少麻油或酒的使用,調整為平補飲食。
哺乳媽媽的貼心提醒
若有哺乳需求,可在每個階段都持續使用促乳、發奶的中藥輔助,幫助乳汁順利分泌。但坐月子期間如有出現感冒、腸胃不適等身體異常,應立即尋求中西醫協助,適時調整調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