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懷孕備孕> 國衛院研究,父親生育年齡愈高,不利下一代精神健康,特別與思覺失調症(俗稱精神分裂症)有關

國衛院研究,父親生育年齡愈高,不利下一代精神健康,特別與思覺失調症(俗稱精神分裂症)有關

國衛院研究顯示,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子代罹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提早。研究針對多個罹病家庭進行全基因體定序,發現父親每晚生育一年,子代平均多出1.5個新生基因突變,且每增加一突變,發病年齡提早約0.16年。約30%的早發風險可歸因於突變。此為全球首度以基因實證父親晚育對子代精神健康的影響,呼籲社會正視晚育對公共衛生的潛在挑戰。

文章目錄

父親生育年齡愈高,不利下一代精神健康

隨著國人教育程度提升,結婚與生育年齡明顯延後。根據內政部統計,112年母親平均生育年齡為32.4歲,父親為34.6歲,分別比32年前上升了5.2歲與4.3歲。針對這一趨勢,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可能對下一代的精神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特別與思覺失調症(俗稱精神分裂症)有關,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研究由國衛院王世亨副研究員、陳為堅副院長與台大馮嬿臻助理教授合作,透過全基因體定序技術,針對5個多發性思覺失調家庭進行分析。每個家庭包含3名罹病手足與健康父母,研究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增加一歲,子代身上平均多出1.5個新生基因突變,而每多一個突變,子代思覺失調的發病年齡則平均提早0.16年。

年齡愈大,男性精子突變機會愈多

研究支持「新生突變假說」:因男性終生產精、細胞不斷分裂,年齡愈大,突變機會愈多,進而提升子代罹病風險。進一步的因果中介分析發現,晚育與子代較早罹病間的關聯中,約有30%可歸因於這些突變。

這是全球首度以全基因體定序佐證父親晚育與子代精神健康風險之關聯,並指出新生突變的中介角色。研究團隊強調,隨著生育年齡持續攀升,這類與晚育相關的潛在健康風險,值得列為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深入探討與宣導。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不是肚皮不爭氣!「這9件事」都會降低懷孕機率 小時候玩「阿魯巴」GG了
研究示警:懷孕「常吃這1類食物」恐增流產機率! 6類飲食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