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2月大男嬰疑似趴睡猝死,美國兒科醫學會、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都示警:趴睡是嬰兒猝死高風險因子
根據新聞報導,高雄市鼓山區一名僅2個月大的謝姓男嬰,於本月4日下午被家人發現於臥室內失去心跳,緊急送醫搶救後仍不幸身亡。據了解,男嬰當時呈「趴睡」姿勢,父親發現異狀時,孩子已無呼吸心跳。警方初步勘驗後,未發現打鬥或外傷,排除外力介入,詳細死因仍待檢察官相驗釐清。案件也依規定通報社會局進一步追查。
示意圖
嬰兒應避免趴睡
這起事件再次喚起對「嬰兒趴睡」潛在風險的關注。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AAP)長年倡議的「安全睡眠守則」,嬰兒應採「仰睡」姿勢入睡,並避免趴睡。研究指出,趴睡與「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風險顯著相關。AAP指出,自從1994年「Back to Sleep」運動推行後,美國SIDS的發生率降低超過50%。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也顯示,每年約有3,500名嬰兒在睡眠中因不安全睡姿或睡眠環境導致死亡,其中趴睡、共床、軟床墊、過多被褥等都是危險因子。尤其是2至4個月大是SIDS高風險期,正值本案男嬰的年齡階段。
臺灣兒科醫學會亦呼籲,家長應讓嬰兒仰躺於平坦且堅實的床墊上,避免枕頭、厚棉被或填充玩具,並與嬰兒分床但同室睡眠,以利夜間觀察。對於尚不會自行翻身的嬰兒,應更加留意避免趴睡。
示意圖
此起悲劇雖尚無定論與趴睡有直接關聯,但也再度凸顯嬰兒睡眠安全的重要性。醫師建議,家長應建立良好的嬰兒睡眠習慣,並定期接受育嬰知識衛教,降低意外風險。
補充說明「嬰兒猝死症候群」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是指1歲以下嬰兒,在健康狀況良好且無明顯病因的情況下,突然於睡眠中死亡,且經詳細調查(包括屍體解剖、現場檢查與病史分析)後仍無法找到明確死因。
SIDS 多發生在出生後第2至4個月之間,男嬰稍多於女嬰。雖然在全球發生率已隨公共衛教降低,但仍是1歲以下嬰兒非預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嬰兒猝死高風險因子
-
趴睡、側睡姿勢
-
共睡(與大人同床睡)
-
使用柔軟床墊、枕頭、厚棉被
-
父母吸菸,特別是懷孕期間或產後二手菸暴露
-
早產或低出生體重
-
溫度過高或包裹過緊(導致過熱)
-
短時間內未進行定期產檢、缺乏孕期照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