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好累。」親職專家:那一份焦慮和不安,其實代表我們正越來越靠近孩子的視角
在陪孩子馬拉松複習課業時,在教養觀念夫妻不同調時,在老師不斷告狀時,在孩子崩潰大哭後,又或是罵完孩子後悔不已時,在夜深人靜時,你是否曾這麼想過?
現代父母需要關注的太多
「當父母,好累。」現代家長,要關注的事情太多太繁雜,常令人覺得身心疲累。
親職講師趙逸帆表示,大家是否也覺得現代父母很不容易?健康、飲食、睡眠要顧,還得關心霸凌、情緒調適、數位性剝削。
課業不能落下,還要顧3C使用、身體界線、升學方向;閱讀素養、核心能力、自主學習、雙語教育、數位學習、SEL情緒教育......每一項都重要,但全加起來,真的太多了。
每每看完文章、聽完講座,一開始覺得應該多做點什麼,到最後卻只剩下壓力。
有時候光是處理親子衝突和家庭瑣事,就已經沒有力氣了,其他那些該注意的事,只能說「有空再說」;聽越多、反而更無力。
「現在當家長真的好累......」成了現在家長的嘆息,那不是一種放棄和抱怨,更是一種現實和理想鴻溝間的吶喊。
我們的壓力,孩子也正在經歷
趙逸帆指出,當你會在繁忙的生活中,安排時間聽親職講座、停下來看教養文章,代表你真的很看重孩子。
你希望在這些內容中,找到一些線索與方式,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你聽完之後沒找到方式,反而更加沈重,其實是:「那一份焦慮和不安,代表我們正在越來越靠近孩子的視角!」
這世代的孩子挑戰真的更多了,我們以前把書背好、考好考試,學校人際、情感處理好就好。但現代孩子光是學校的課業,卻更加多元、複雜。
他們同時活在實體和虛擬的世界;社群中的即時回饋、吵吵鬧鬧、現實學習成長緩慢,充滿爭競。如此不同的世界,卻都是他們不可分割的。
(相較於過去,現代孩子所面臨的壓力更多、更大了。)
我們聽見了許多新的議題,其實孩子們比我們早在經歷。
我們覺得累,是資訊太多、壓力太大;但他們也累,只是他們的累,是在被看不見、被催著跑,卻不知道方向。
只是他們有時候用躺平、耍廢,又或是情緒、冷漠來回應這些......
可以為孩子做的3件小事
「趨勢會改變、工具會升級,但孩子最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能一起探索的爸媽;我們不用當趨勢裡最厲害的大人,但要成為孩子願意回頭找的那個人。」趙逸帆如此建議家長們。
你不用什麼都懂、什麼都學、什麼都會,這世界的標準已經夠多了,家裡不需要再多一個高標準的爸媽。
如果你想做點什麼,這三件日常中就能做到的小事就夠了:
一、先安定自己,才能安定孩子
若我們希望孩子是心理有安全感的,首要解決的,不是孩子遇見的問題,而是身旁陪伴大人的心理健康。
我們更需要找到自我調適的方式,安排獨處的時間,但也不只是滑手機,找到能與自己情緒共處的環境,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孩子。
(找到能讓自己平靜、釋放壓力的方式,先安定自己。)
二、安排親子精心時刻,不是為了教育
所有教養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帶著評價好好跟孩子相處;聽聽他的生活、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喜好、他的夢想。
只有彼此的時光,一個擁抱,一頓晚餐,一起在公園散步,用愛的語言嘗試走近彼此,焦慮感就有機會慢慢放下。
三、創造固定的對話節奏,讓孩子願意說真話
現在的孩子不缺資訊、也不缺建議,他們缺的是,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對象。
每週固定一餐、每天睡前五分鐘,一段無手機打擾、無教育口吻的親子對話時間,是最強大的情緒支持與信任養分。
就算只是聊今天看到的搞笑影片,也比什麼「趁機教育」來得重要得多。
有了這樣的對話儀式,許多看似難解的問題,會從聊天中慢慢浮現、慢慢理解。
你已經做得很好!
趙逸帆分享,有時候,我們以為當家長要很厲害,要懂心理學、要學教養技巧,還得成為孩子的心靈導師與未來規劃師。
但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們在混亂裡還願意陪著他,在他說不出話的時候,還想著怎麼靠近他!
在我們自己也累的時候,還記得:愛,不是為了解決,而是為了同行。
願這篇文章,像一杯溫水,不是給你更多該做的事,而是提醒你:「你已經在努力愛了,那就很好了。」
本文由【趙逸帆】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趙逸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