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哭不停好崩潰!「嬰兒哭泣高峰期」該怎麼辦?

寶寶哭不停好崩潰!「嬰兒哭泣高峰期」該怎麼辦?

寶寶每天半夜哭不停,是許多人育兒經驗中最煎熬的回憶。台灣70%家長都沒聽過「嬰兒哭泣高峰期」,但這觀念在國外已推展超過20年,幫助無數新手爸媽解放焦慮,台大兒醫從2年前引進並推廣,讓許多家長大呼「相見恨晚!」

文章目錄

當同齡孩子正背著書包上學,年僅6歲的小花,右腦萎縮、呈現植物人狀態,只能躺在呼吸照護中心。小花出生4個月時,因嚴重腦出血、眼底出血,被送進急診室,經過調查,父親才坦承施暴,導致女兒受虐性腦傷(AHT,Abusive Head Trauma )。

受虐性腦傷是兒虐事件中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134件重大兒虐死亡或重傷案件中,AHT就佔了一半,其中73%是1歲以下嬰兒,19%介於1~2歲之間。腦部受到重創之後,四分之一不治身亡,其餘都會留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

大多數父母都真心愛孩子,但一時衝動鑄下大錯者不在少數。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AHT傷者有一半是長期受虐,另一半是照顧者一時失控所致。嬰兒難以安撫的哭泣,被認為是導致成年人失控的關鍵之一。

因此加強衛教,幫助照顧者對嬰兒哭泣有正確的認知和因應,是許多先進國家預防AHT的重點,也證實能大幅減少受虐性腦傷。

「哭泣衛教」教你懂寶寶為什麼哭,可減少3成5受虐腦傷

以美國與加拿大合作建構的「嬰兒哭泣高峰期(Period of PURPLE Crying)」計劃為例,產婦生完小孩後,在院休養期間,護理師會盡量在父親或其他照顧者在場時,提供衛教工具包,並說明內容。出院後2週內,公衛護士再以電話或家訪加強宣導、提供諮詢。

衛教工具包括文章、影音,多達10種語言,有App可隨時瀏覽,App還提供多位照顧者共享寶寶生活紀錄,並藉此讓每個照顧者認識「嬰兒哭泣高峰期」。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劉欣明表示,通常寶寶在出生後1~3個月,哭泣會逐漸增強到高峰,因為新生兒的五官感覺,會隨著成長愈來愈敏銳,需要適應日漸鮮明的感官刺激。這是人類大腦發展的必經之路,每個寶寶都有哭泣高峰期,只是反應強烈程度因人而異,高峰期過後就會逐漸趨緩。



李恩沛指出,經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國,共800多家醫院,推行嬰兒哭泣高峰期衛教,證實能將2歲以下嬰兒的受虐性腦傷住院率降低35%。每位新生兒投入5元加幣(約台幣117元)做衛教,能節省273.52加幣(約台幣6,420元)社會成本。相較於重度腦傷或死亡案例動輒平均6、7百萬加幣(新台幣1.5億元)醫療費用,衛教花費相對低廉。

因為看見了成效,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考慮將嬰兒哭泣高峰期的衛教,納入明年度社會安全網計劃的育兒指導服務。周道君表示,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劃今年將告終,原本育兒指導的服務對象僅針對脆弱家庭,但未來希望能爭取經費擴充服務量能,從明年起,提供所有的新手爸媽育兒指導。

台大推「寶貝哭哭我不慌」,助家長理解寶寶、放過自己

護兒心切的兒科醫師,動作比政府還快。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醫師與劉欣明醫師、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合作,從3年前開始自籌經費,帶領團隊將「嬰兒哭泣高峰期」的觀念中文化,並於2年前開始在院內推廣「寶貝哭哭我不慌」,產科病房的護理師會將衛教文宣提供給父母,提醒「接下來可能遇到的狀況」,病房與候診區的電視也會播放衛教影片,介紹何謂哭泣高峰期,而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2年前開始在院內推廣「寶貝哭哭我不慌」。圖片來源 /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官網


劉欣明建議,家長在健兒門診時,可以請醫師評估寶寶的生長發育與整體健康狀況。如果寶寶在白天很好照顧,夜間卻常常哭鬧不休,很可能是處於「嬰兒哭泣高峰期」,可以試試以下方式,包括餵奶、換尿布、拍嗝、用奶嘴、用包巾包覆、愛的抱抱、嬰兒按摩、白噪音、搖籃曲、泡溫水澡、溫柔說話、推嬰兒車散步等等。

若用盡了方法,還是無法安撫,可以先把寶寶放在安全的環境,或換手交給他人,暫離現場5分鐘,讓家長也能照顧到自己的情緒。但如果孩子出現發燒、精神差、食慾不佳、嘔吐等症狀時,還是需要交給專業醫師評估。 

70%家長沒聽過嬰兒哭泣高峰期,大嘆相見恨晚

參與這項計劃的過程中,劉欣明發現,有70%家長從來沒有聽過「哭泣高峰期」,就算是二寶媽也不太了解。

劉欣明表示,家長若不清楚哭泣高峰期的觀念,日復一日承受心理壓力、睡眠剝奪,容易情緒高張,又有強烈罪惡感。「一旦有正確認知,心境就會不同,焦慮也會減少,」他說,這就像健康教育一樣,如果知道有青春期,身心浮躁不適時,就不至於惶惑不安、懷疑自己不正常。

「有些過來人家長看衛教影片時,眼淚都掉下來,感嘆以前怎麼沒有這些資訊,」劉欣明說,還有一個產婦在網路論壇分享,她從台大醫院回家後,為了避免自己因寶寶狂哭而崩潰,把過去遺忘的衛教資料翻出來讀完,「好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果然下個月哭泣就趨緩了。」有了這些正面的回饋,台大將再推出印尼語、越南語版影片,盼造福新住民媽媽。

哭泣高峰期的觀念在國外已推廣超過20年,台灣才剛開始。劉欣明表示,這就像20年前大家不知道母乳哺育的好處,經過長時間的推廣,現在耳熟能詳。很多家長在寶寶哭泣時會擔心旁人眼光,如果能讓更多人理解嬰兒哭泣高峰期,便能有助於打造一個對育兒家庭更友善的社會。

劉欣明也提醒,現代社會下的家長,很多時候都是孤身一人,彷彿在無盡黑暗中行走,但育兒需要支持,家長可以多與伴侶或育兒社群分享心情、互相打氣,尤其是男性。雖然現在性別觀念進步,許多男性育兒仍習慣壓抑心情,長久下來對自己和家庭都不好。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
 文/寶寶哭不停好崩潰!「嬰兒哭泣高峰期」該怎麼辦?
 更多文章請見 康健雜誌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母親樣貌百百種!和孩子牽手逛街、一天到晚鬥嘴,你是哪一類?
中年後的愛情面貌:讓「我要、我願意」取代「應該」和「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