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台灣8到15歲兒少,每四人就有一人曾受精神疾病困擾,真正獲得醫療協助僅一成:家長擔憂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標籤化與汙名

台灣8到15歲兒少,每四人就有一人曾受精神疾病困擾,真正獲得醫療協助僅一成:家長擔憂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標籤化與汙名

台灣兒少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卻因「精神疾病」標籤化導致就醫率偏低。國教行動聯盟邀請專家與立委呼籲將自閉症、過動症等正名為「神經多樣性」,減少汙名、提升早療就醫率。許多孩子因未及早介入,導致憂鬱、自傷甚至輟學。教育與醫療體系須提升識能,建立友善支持網絡,讓孩子在理解與尊重中成長。

文章目錄

在台灣,當學校老師懷疑孩子可能有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只是太好動」,同時擔憂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標籤化與汙名,更不敢帶孩子接受專業診斷與早期療育。這樣的遲疑與抗拒,不僅錯過孩子最重要的治療黃金期,更可能讓孩子陷入憂鬱、焦慮,甚至走向自傷與自殺的悲劇。

國教行動聯盟30日舉行記者會,呼籲將兒少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減少污名和標籤化,並提升就醫率,獲得多名朝野立委出席聲援。

標籤化讓家長卻步,孩子被誤解、被放棄

根據台大醫院調查,台灣8到15歲的兒少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曾受精神疾病困擾,然而真正獲得醫療協助的僅一成。這背後最核心的原因,不是醫療資源不足,而是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標籤化與汙名。家長擔心一旦帶孩子就醫,就是承認「我的孩子有病」,怕孩子從此在學校被孤立、被霸凌,甚至影響未來升學與就業。

桃園一名情緒不穩的小學生,竟在校內被學務主任用束帶綁在椅子上,引發社會譁然。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暴露出教育現場對神經多樣性孩子的無知,也再度提醒社會:我們對「不一樣的孩子」還太不寬容。

「神經多樣性」:從負面標籤到正向認同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強調的是人類大腦發展本就存在差異,如自閉症、ADHD、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不應被視為「疾病」或「缺陷」,而是一種自然變異的表現。這個理念近年在國際間已獲得廣泛認可,許多先進國家正逐步將「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目的就是減少標籤化,提高就醫率與社會支持。

立委林月琴指出,台灣每年約有3,500位新生兒為神經多樣性孩童,其中僅有三分之一獲得早療資格與服務,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被學校排擠、社會忽視、家庭誤解,最終走向憂鬱、自傷,甚至被黑道吸收,釀成社會問題。

正名改革,政府應跨部會啟動行動

目前,全台神經多樣性兒少中,就醫率低於3%,ADHD盛行率近10%,但僅有1%獲得完整治療。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將就醫率目標提高至15%,並比照「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的經驗,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呼籲,應由教育部與衛福部攜手成立跨部會小組,統一標準、推動宣導,協助家長與教師提升識能。特別是在孩子神經系統尚未成熟的18歲以前,應以正向接納代替負面標籤,讓他們在安全與理解中成長。

教育現場與社會氛圍,雙軌並進才是關鍵

正名運動的推動,不能僅止於行政命令,還須社會氛圍的轉變。教育現場應提供更多心理輔導與資源,教師需接受專業培訓,理解神經多樣性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家長則需要被陪伴、被教育,學會如何與孩子共同面對挑戰。

出席活動的亞東紀念醫院甄瑞興醫師指出,若能早期介入,許多神經多樣性孩子其實可透過療育發展出驚人的潛力,「他們未來就是國家的主人翁。」

一如生態需多樣性維持平衡,人類社會也因神經多樣性而更豐富。從貼標籤到去標籤,從排斥差異到擁抱多元,這不是單一政策的努力,而是全社會的一場文明考驗。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媽媽接電話沒注意!新北4歲童泳池溺水沉池底,泳客救回一命

嫩嬰腦血管「剪力斷裂」昏迷345天,台中二寶媽獨自照顧兩孩,不堪哭鬧施暴,遭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