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路上不安全!專家實際調查顯示,全台19間學校,校園周邊交通環境皆不及格
為改善行人交通安全,國土署於113年起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並編列近48億元經費,預計完成改善320間全臺校園周邊環境。迄今為止,已改善完工209所校園,並花費近22億元經費。但靖娟基金會於113年12月針對六都進行抽樣,與各縣市交通改革團體討論檢核內容,並以三項檢核項目進行檢核。
三項檢核項目分別為「看得到」、「來得及」、「用得安心」,評估道路環境中是否有在正確的時機、合適的位置提供必要的資訊,以及行走時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專注、輕鬆判斷交通環境的變化。評比分數以60分為及格標準,用加分及扣分制方式評比各校修繕狀況,最高分為104分,最低則0分,低於不及格者則代表該校的學童每天都需要走在危險的道路上。
全台六都19間學童通學環境皆不及格
檢核結果顯示,19間校園皆低於60分,檢核平均分僅33.79分,分數最低的校園為台南日新國小(16分),其次為台中瑞穗國小(20分)與新北重慶國小(22分),清楚反映出六都通學環境在改善工程後,仍存在諸多風險。
根據道安平台數據,113年1至11月有1,233名兒童發生行人交通事故,凸顯通學安全的迫切性。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羅宜理事:「這次檢核時,發現縱使在交通環境相對完善的臺北市,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包含學區周邊的路寬以及行人穿越道的周邊硬體設施,若連資源豐富的首都都無法保障學童及家長乃至於周邊居民的通行安全,我們對學童的安全感到十分憂心,也擔憂這將加劇我國少子女化的問題。」
桃園人本交通推動協會潘紫瑄理事:「桃園市多數學校周邊僅有步道,以中壢延平路為例,因少數店家反對,導致超過 5 所學校共用的通學路徑多年來無法連貫。大竹國中小因停車需求受限,至今無法設置人行道,這類情況普遍存在。改善通學環境應加快,步道設置不應受私人同意影響進度。若預算或施工有限,可先採取實體阻隔(如欄杆)方案,將步道進度納入年度報告,並聽取學校及兒少代表意見,優先建立學生安全步行的路線。」
臺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余志祥理事長表示:「臺灣學童在求學的路上,不只需要穿越重重的障礙,如電箱、電線杆,還得用性命跟汽機車爭道,這就是目前臺灣對待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方式,在此呼籲政府以及國人,請盡快還給學童一個平安通學環境。」
保障學童通學安全,提出加強三呼籲
1.步行空間不中斷:確保校地周圍與通學路之步行空間連續性。
2.加強照明與能見度:加強通學區與行穿線的照明與能見度,提升兒童夜間的通行安全。
3.專業意見要多元:在通學環境改善政策中納入民間交通安全專業團體的意見,從更多角度審視工程設計與規劃的不足之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