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祥專欄】每年一次「父子旅行」,讓我和兒子在旅伴的相處中,看到不同的彼此。
記得當年和兒子旅行,他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學生,只知道出去玩很棒,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破例吃自己想吃的食物還能去買心繫已久的禮物。
至於風景,他可能會回答沒有特別印象。但如果再提起旅程中為他刻意安排的好玩活動,比如逛寶可夢專賣店、滑雪、去樂園玩,他可能又會說:「哦!我記得去過那裡。」至於帶他去吃什麼好吃的餐廳就別提了!他只會懷念早上在7-11吃的早餐,其他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印象……
但四年後的今天,他已經變成了青少年,更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是跟隨著我安排的行程。相反的,我們在出發前也會一起討論決定要去哪些景點,並提出幾個活動讓他選擇。
他現在的購物慾望並不高,但總有他想看的東西,比如大尺碼的球鞋等。這一次,不論是行程的安排還是內容的選擇,都變得非常不同了。但唯一不變的是父子在這短短幾天內彼此緊密的扶持和互動。
(曾清祥醫師和兒子的父子旅行照)
化解第一次父子旅行的小彆扭
最初有這樣的計劃時,孩子曾經有點抗拒為什麼要和爸爸一起單獨旅行。所以第一次其實是我帶著爸爸和兒子一同出發,希望藉由阿公成為一個緩衝,化解父子倆相處起來可能會有的尷尬。
我爸爸的喜好和觀感成為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讓我們在計畫和解決事情時有了更多的討論機會。看似在幫阿公計畫事情,但實際上,我和兒子的互動和默契在無形中不斷磨合和升溫,兒子的彆扭也逐漸消失。
爺孫三代父子遊,看到爸爸也是兒子
因為現代社會的變革,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為主,孩子與祖父母的互動並不多。這樣的旅行不僅讓兒子看到我在兩代之間扮演不同的角色,更能近距離觀察到我是如何自處與協調,從而取得平衡。
比如,兩個人移動的速度截然不同,如何讓彼此的速度能配合,讓兩個人在同一行程中都能享受和體驗快樂?
我會要求兒子常常記得回過頭來牽著阿公的手。當然,他還是會因為太興奮於有興趣的事物而忘記,但我會接著補上去。等他玩完、看完再回過頭來,發現自己顧著玩而忘了牽阿公,他會有點不好意思地道歉。
相反的,有時候阿公為了配合孫子,也會加快自己的步伐,甚至陪著去做孩子喜歡的事。這三代間的感情及對彼此的了解也就慢慢增加了。而當沒有事物吸引孩子的時候,我們三個人就能進入一個大家都覺得舒服的旅行節奏。
在旅行中,培養儀式感
活動的挑選也是一個難題。比如,我們第一次去滑雪時,我安排自己陪兒子去滑雪,而我爸則在飯店洗溫泉按摩等我們玩回來。這樣,小孩能夠盡興,老人也不會覺得自己是行程的累贅。兒子會跟阿公分享滑雪的樂趣和看到的風景,阿公也帶著他一起洗溫泉放鬆身心。
而因為這次旅行,洗溫泉意外的成為我們家的一個傳統!兒子回來後,還教弟弟妹妹如何正確地洗溫泉的儀式和方法,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家庭傳承。
當爸爸/兒子成為旅伴,看到彼此的另一面
此外,旅行中常常會發生很多突發狀況,格外能夠讓我們在第一時間看到彼此的另一面:兒子的成熟表現往往會讓我驚訝,而他也能見識到爸爸應對問題的圓融。這也是父子旅行的迷人之處,
比方說,有一次我們已經到了機場,才發現雖然有訂位但忘了付錢,所以機位被取消了。當下我有點生氣,為什麼幫我訂位的人沒有提醒我,另一方面也很緊張,擔心這次好不容易安排的旅程會無法成行。
但兒子很成熟,跟著我一起重新購買機票,候補回程機位,並學到了不同方式可以買到不同價位的機票。
也曾遇到過颱風,迫使我們只能在美食街尋找食物。於是,我們就提議把美食街巧克力店的所有甜點都買一個來試吃,看哪個最好吃!這些意外,反而為每一次的單獨旅行增加了更多的樂趣!
(用爸爸的視角跟孩子一起看世界。)
媽媽不在,讓男孩學習獨立
另外,旅行中也常常有許多家庭角色互換的機會。比方說,兒子看到我在洗衣服,竟然質疑我會不會洗?我回答當然會,並分享我在國外讀書時自己洗衣服和燙襯衫的經驗及甘苦談。因為只有我們兩個人,所以有時候兒子也會主動說他想幫忙。我覺得這是讓男孩們養成自動幫忙家務最自然的方法。
在旅行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意外受傷或感冒腸胃炎等疾病。這時,兒子可以感受到不同於母親對他的照顧,也能學習更獨立,不讓別人擔心。
同時,當角色互換,生病的人換成我時,雖然他幫不上什麼忙,但也能體驗到小孩子安慰的童言童語,相當可愛,有時候好像可以讓你的病情瞬間好了大半!我和兒子彼此就是生命共同體,禍福相倚,這種互相依靠的革命情感更加濃厚和深刻。
我們父子倆在這些年的旅行中,更近距離地觀察彼此,累積了許多美好回憶和可貴經驗,同時也藉著各種體驗和挑戰,一起成長,建構更緊密的父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