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9成民眾曾目睹孩童於公共場所遭打罵,但家長為何會在公共場所過度管教?與旁人對哭鬧小孩不耐煩有關

9成民眾曾目睹孩童於公共場所遭打罵,但家長為何會在公共場所過度管教?與旁人對哭鬧小孩不耐煩有關

許多不良管教行為都發生在有大量人群目睹的公共環境,此舉往往容易造成當事孩童自尊心低落甚至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傷害、親子關係不佳等問題。

你知道每年11月19日是「世界防止兒童受虐日」,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去年(2022年)一整年在各個場域的兒少保護個案,高達近一萬二千。

9成民眾曾目睹孩童於公共場所遭打罵 

根據兒盟 《公共場合目睹大人打罵小孩經驗調查》發現,近9成的民眾曾目睹在公共場合大人打/大聲責罵/用力拖走小孩。其中更有16.6%的民眾表示他們每個月都會目睹這種事件。

調查進一步指出,最多民眾是在購物商場如百貨公司、超市或便利商店(54.7%)目睹,第二是在餐廳或美食街中(54.5%)、其次超過4成民眾(42.5%)在馬路邊目睹、3成在公園或兒童遊戲場(30.6%);除此之外也有14.9%在校園、補習班或安親班附近。

上述資料顯示,多數不良管教行為都發生在有大量人群目睹的公共環境,此舉往往容易造成當事孩童自尊心低落甚至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傷害、親子關係不佳等問題。

管教│暴力│打罵 

從本次問卷調查也可知,已有近9成的民眾認為「打罵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也有7成3的民眾認同「不管任何理由,都不應打小孩」;顯見台灣社會對於正向教養,已逐漸形成共識。

但你真的知道體罰的定義嗎?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定義,體罰是「任何運用強制力施加的處罰,且不論程度多輕微目的是要造成某種程度的痛苦或不舒服

近7成旁觀暴力事件,3成上前勸阻或尋求協助

調查發現,大多數民眾對於這種事件的處理方式是先站在旁邊看,必要時再出手,佔60.6%;其次是裝沒看到或不處理,佔33.5%;還有一些民眾(31.2%)會自行上前勸阻、請該場所負責人或保全協助勸阻,以及報警或打保護專線。

這些數據反映了公共場合暴力事件對民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也呈現了部分民眾在目睹公共場合的兒少暴力行為時,常常不知該如何應對。兒童推廣設立「No Hit Zone零暴力空間」,會在空間中醒目的地方張貼和擺放零暴力標誌、海報、文宣品等,達到宣示和提醒的效果。

家長為何會在公共場所過度管教?

呼籲大眾對育兒家庭的展現包容和理解,以避免家長被迫過度管教。例如,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必定有經歷過孩童遊戲或哭鬧不止的情況產生,隨著孩童的成長發育條件不同,家長難免有管教上的無力之處,此時,你與我的包容和理解,或許才是處理衝突發生當下的最佳解方。

經歷公共場所教養衝突的家長中,近7成(68.9%)的家長表示希望旁人忽略哭鬧中的孩子,給出空間和時間自行消化處理,希望旁人不要白眼或顯露不耐煩表情以及不要批判干涉管教的家長也分別占了5成3及4成7,顯見公共場所發生的教養衝突不僅對孩童身心產生影響,也同樣對家長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管教│暴力│打罵 

在不友善的環境中往往會激化當事雙方的情緒,造成更加錯誤的判斷。因此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或許才是家長們真正的盼望,當公共場所發生了教養衝突,周遭人們的體諒、友善,給予家長們充分的包容,才是最佳的支持。

加入「No Hit Zone零暴力空間」行動

請至「No Hit Zone零暴力空間」網站(https://nohitzone.org.tw/)按下立即加入並填寫資料,經過審核即可加入,兒盟將提供響應資料給您。網站內更有進一步的NHZ資源,如:教養難題大哉問、NHZ政策範例以及正向教養分享等內容,供大家使用與了解。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和另一半吵架,會馬上向親友訴苦?或不斷想到他說的話,怒火中燒?10個吵架後不該做的事,你中哪些?

全職媽媽不能偶爾對自己好一點?呂秋遠嚴詞批「媽蟲」說法,中肯分析女性嫁人生子「穩賠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