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0 ~ 3 歲教養建議 陪伴最重要

0 ~ 3 歲教養建議 陪伴最重要

希望孩子健康長大,更期待日後展現好能力,然而,這些能力需要用時間醞釀而成,請在孩子年幼時,多花點時間用心陪伴,讓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一點一滴培養未來攀峰的各式能力!

文章目錄

父母關心孩子的健康,也不要忽略嬰幼兒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的心智能力是否符合該年齡層的里程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指出,「期待孩子日後展現好能力,就要讓孩子能在日常中逐步堆疊各項發展能力」。

經驗值多寡攸關孩子能力表現

翁菁菁醫師表示,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否能符合該年齡層的里程碑,除了本身氣質之外,心智發展的能力表現也與孩子的經驗值有關,「經驗值的多寡,與家庭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密不可分」,她鼓勵父母有機會多帶孩子走出家門,探索不同的環境、接觸不同的人,藉由各種感官經驗與人際互動經驗,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增加人際互動經驗之外,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活動量,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沒能「充分放電」,將影響注意力的表現,她解釋,「要提升注意力,得要先活動個20至30分鐘,再靜下來,運動可以促使腦部分泌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提升專注力,進而增進學習效果」。

不少孩子因沒能完全放電,所以到了睡覺時間總是睡不著。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多會詢問:「可以怎麼做?」翁菁菁醫師表示,平常在室內可從事簡單的活動或遊戲,如:爬樓梯,幫孩子消耗體力,假日帶到公園,讓孩子盡情地奔跑玩耍。



陪伴.是孩子不變的需求

其實對孩子來說,不論做什麼都是一種學習,但學習的品質卻受到父母是否在旁陪伴所影響!
在過往「多產」的年代,媽媽多是全職家庭主婦, 孩子多,又要忙於家務,媽媽就像個永不停歇的陀螺,並不能亦步亦趨地陪伴每一個孩子,但看似沒有實質的陪伴,卻能讓孩子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媽媽的打理下,井然有序地運行著。

孩子長時間跟在媽媽的身邊,很多事看著看著,彷彿就會了,俗諺「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很傳神地表達出孩子默默受到媽媽身教的影響,還有來自兄弟姊妹相處所帶來的學習刺激,每個孩子的心智發展都能受到相當程度的刺激。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轉變,不少媽媽也跟爸爸一樣在職場奮鬥,但孩子對於陪伴的需求卻未曾改變!翁菁菁醫師強調,愈是年幼的孩子,愈是需要父母的陪伴,陪著進行各式各樣的學習,豐富並強化孩子的心智發展,在層層堆疊中,成為未來的競爭力!特別是把握這段時間進行親子共讀,更是開啟孩子的視野的重要推手!

模仿孩子的玩法一起玩

父母也不是不了解陪伴孩子的重要,卻又不知該如何與孩子互動,「明明是要玩,卻變成了教孩子,因為一直問:這是什麼」。翁菁菁醫師指出,父母過於重視認知能力, 在乎於遊戲中可讓孩子學到什
麼,於是常玩的是父母當「老師」,試圖在遊戲中教會孩子什麼。

她表示,「遊戲重在互動,一來一往間,父母可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如何玩?父母只要模仿孩子的玩法一起玩,相信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自己也會覺得開心,這時,再加入想要教會孩子的元素,不必擔心孩子沒興趣」。

翁菁菁醫師說,評估孩子狀況時,她會請父母示範平日的互動情況,「父母多指著紅色的積木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孩子往往沒有反應;但我對孩子這麼說,『請把紅色的積木拿給我』,孩子就會拿起紅色積木交給我,證明孩子的是會認顏色的。要讓孩子有動機學習,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相當重要,避免用問問題的方式且不停地問,這會讓孩子不想再玩下去」。

她指出,「玩,是孩子的本能! 父母要做的是, 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 自由自在地玩」。她指出,提供該年齡層有興趣的感官刺激遊戲,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即使是重複性的遊戲,孩子也會覺得有趣而能玩很久。例如抱著孩子玩「飛高高」的遊戲,因為孩子與父母對視,讓他覺得開心而笑開懷,於此同時,好多能力都會被引發。



孩子哭鬧處理

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寶寶,哭泣是與生俱來的原始溝通方式。寶寶以哭聲來表達各種情緒和需求,請父母耐心且細心觀察,將逐漸熟悉不同的哭聲所傳達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訊息,針對哭泣的原因,適時給予滿足,如:換尿布、喝奶、要抱抱等,並培養親子間的默契。

在寶寶躁動哭鬧時, 不妨以「包、側、吸、搖、聲」安撫:包,將寶寶包裹起來,好像回到媽媽肚子裡一樣;側,是讓寶寶側躺在父母的懷裡,讓孩子聽著熟悉的心跳律動;吸,是親餵母奶或讓寶寶吸安撫奶嘴;搖,是輕輕晃動寶寶;聲,是播放一些白噪音,如:吸塵器、吹風機給寶寶聆聽。另外,也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在「新生兒照護錦囊」中提供了安撫寶寶的實用技巧。

提醒父母,寶寶的哭泣應該在1~2小時內被安撫,如果把寶寶餵飽了、尿布也換了,寶寶仍持續哭鬧超過3小時的話,請務必送醫檢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