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媽媽談心> 能量補給站> 《咒》為了救女兒不惜一切!母愛,會讓人變自私嗎?

《咒》為了救女兒不惜一切!母愛,會讓人變自私嗎?

臺灣首部自製邪教驚悚片《咒》自上映後不久,便被網友稱為「台灣最恐怖的電影」,近期也終於在Netflix上線啦!《咒》不僅精準掌握恐怖心理學,強調「意念」的力量是會傳送的,更以女主角李若男的視角為出發點,讓觀眾見證身為一個母親為了救女兒所能付出的一切。(本文有雷愼入!)

    由柯孟融自編自導的《咒》上映後不久,便被網友稱之為「台灣最恐怖的電影」,而《咒》近期也終於在Netflix上線啦!《咒》不僅精準掌握恐怖心理學,在電影一開始就強調「意念」的力量是會傳送的,整部電影更是以單親媽媽李若男(蔡亘晏飾)的視角為出發點,讓觀眾跟隨若男的腳步,拯救女兒朵朵免於6年前的詛咒所帶來的傷害。(本文有雷愼入!)

推薦閱讀:《我們的藍調時光》憂鬱症媽媽仍用盡全力愛孩子!但孩子這句話,讓所有媽媽都看哭了……

咒|咒影評|柯孟融
(若男為了救女兒朵朵,決定採取措施彌補自己六年前所犯下的過錯。)

    「你們相信祝福嗎?比如說在生日的時候許願,或是著人家一路平安,甚至是聖誕快樂什麼的,可能只是一個念頭或是一句叮嚀,其實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相信我們的意志可以帶來好的結果,但你知道真的你的意志可以改變事物的結果?我們的意念悄悄地塑形這個世界,這便是祝福的原理。」

咒|咒影評|柯孟融
(「火佛修一,心薩嘸哞」其實是「禍福相倚,死生有名」的閩南方言。)

《咒》抓準觀眾恐懼心理.不斷灌輸「意念會發生改變」

    在電影裡,女主角李若男不斷地利用堆疊的步驟來與觀眾互動,例如:摩天輪、火車的方向、符號,以及咒語等等,而這些都是讓觀眾內心懸念與恐懼開始萌芽的催化劑。

    導演柯孟融完美展現「促發」心理學,那些看過地道影片的人無一倖免、翻開布簾一定受到詛咒,那親身參與的觀眾也別想逃,導演成功一直在放大這份詛咒、意念、神秘力量。

咒|咒影評|柯孟融
(電影裡若男不斷地利用堆疊的步驟來與觀眾互動,讓觀眾內心裡的懸念、恐懼開始萌芽。)

    「我早就好了,早就不怕了,一、二、三。」
    「只要不擔心,就不擔心,我早就都好了。」
    「媽媽不會再害怕了。」
    「什麼都不要想,我就贏了。」

咒|咒影評|柯孟融
(為了與女兒開始新的生活,儘管遇到「怪事」,若男仍說服自己不要害怕。)

你害怕究竟的是詛咒?還是心理創傷?

    片中李若男對於自己6年後再次遇到這些事之後也是用「意念」在說服自己一切沒事,拒絕別人的幫忙,因爲若男怕別人也一起遭殃,更怕6年前的事情再次找回自己,「妳究竟在害怕什麼,害怕不被原諒,還是害怕連妳自己都不能原諒妳自己?妳是害怕這詛咒,還是害怕自己又瘋了?

    6年後的若男處於一種愧疚和自責、又害怕的心情,我很喜歡的心理醫生說椅子倒掉的那套說法,有些人會覺得椅子倒是有鬼,但也些人會覺得是神蹟,這完全在於內心的「意念」是怎樣的想法,這世界怎樣子取決於你怎麼看它, 6年後的李若男面對的或許是一種詛咒,或許也是創傷後的心理生病,這也成為現在的她無法放下的疙瘩及深淵。

咒|咒影評|柯孟融
(六年後的若男仍對當年所犯下的過錯,處於一種愧疚和自責、又害怕的心情。)

為了救女兒,不惜犧牲自己與他人

    雖然《 咒 》定調在恐怖片,但我個人是喜歡《 咒 》當中集結若男和朵朵之間的關係以及佛母之間的連結。《 咒 》的前半段導演營造的是若男對於朵朵有著強烈的母愛,為了女兒付出她也想不到的努力,但是隨著越多的努力,她結局裡就顯得更為可悲的對比。

    因為搭配《 咒 》的宗教設定,若男聽從佛母指示將女兒獻給神明,而6年後,若男這角色反覆地在「否定宗教信仰」完全無法做到,雖然一直在用話語說服自己不會怕,但內心還是被深淵給動搖進入心中,尤其到朵朵遇上這怪事時,若男在科學、宗教的各種方法間輾轉,卻因為頻頻動了母愛私心而毀掉所有努力,因而走上悲慘結局。

    最後若男為了救女兒,當那個通靈女孩出現在山下時,若男去割了她的耳朵,這可想而知是要獻給佛母,並利用自己的犧牲彌補六年前的過錯,但她的犧牲還是有私心的,因為她為了要救朵朵,所以拖更多人下水來分擔這詛咒。

咒|咒影評|柯孟融
(《咒》是台灣首部自製邪教驚悚片。)

    「很久以前,雲南曾經有一派古老的密教,他們以施行邪法維生,信奉名為大黑佛母的詛咒之神,他們割取小孩身上的肉來共養佛母,傷天害理之後控制不住佛母,反被佛母給詛咒,於是他們把佛母封印起來,並且用邪術轉移佛母的詛咒,以求自保」。

母愛,會讓人變自私嗎?

    一直到電影結束之前,若男才向觀眾坦白,「火佛修一,心薩嘸哞」這句咒語並不是祝福的意思,而是「禍福相倚,死生有名」的閩南方言,透過誦唸便表示「我願意共享詛咒,獻出姓名」,那個符號是將佛母的詛咒散發給陌生人分擔的法術,越多人承擔詛咒的力量,詛咒就會詛咒就會越被稀釋,凝視越深,承擔越多,而佛母的臉就是詛咒的中心,所以他們才會把佛母的臉遮住,絕對不去看。

    因此,導演利用若男的視角做最後的結尾,透過若男,觀眾都細細看到了那個符號、知道那句咒語,並且看到了佛母像,身為觀眾的你在觀影時,是不是也同樣感受到自己被詛咒了呢? 若男為了救朵朵,卻拖觀眾下水一同分攤詛咒,那這份母愛究竟是不是自私呢?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媽的多重宇宙》每天為家庭操煩,妳想像過平行宇宙的另一個自己嗎?
《我的出走日記》從不休息的媽媽,一躺下就是倒了……她這輩子快樂嗎?
Netflix《媽,別鬧了!》7/15上線!看比莉、賈靜雯與柯佳嬿母女三人如何各自勇敢追愛!哪個角色最戳中你心?

更多追劇文章,可到Netflix追劇筆記本瞧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