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腸套疊讓寶寶痛時哭到聲嘶力竭.不痛又一如往常,當寶寶時哭時笑,要小心!

腸套疊讓寶寶痛時哭到聲嘶力竭.不痛又一如往常,當寶寶時哭時笑,要小心!

小兒腹痛有很多的可能,但這一種可能卻是極具特色,因為寶寶時哭時笑,痛起來哭到聲嘶力竭,不痛時又玩樂如常,即使寶寶無法以言語表達,但狀況已足以讓父母初步判斷可能是腸套疊惹禍。早發現,早送醫,早治療,將可避免更嚴重的狀況發生。

  寶寶用哭泣傳達身體不舒服的訊息,是正常表現,但哭到無法安撫,父母覺得束手無策時,卻又見哭聲戛然而止,回復如常的模樣或哭累到睡著,瞬間,父母可能也傻了。然而,才隔十幾分鐘,寶寶哭鬧的狀況又來一次的話,父母務必提高警覺,因為寶寶可能受腸套疊所苦了!

 

無法安撫的哭鬧間歇性出現

  面對寶寶的哭鬧,父母無不極力安撫,只是當腸套疊發作時,父母大概就束手無策了。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吳淑芬指出,「腸套疊好發在寶寶5~9個月大時,還沒有語言能力的他們,以淒厲的哭鬧聲表達自身正承受一陣又一陣的劇烈疼痛,父母怎麼安撫都沒有用。不痛時,就像平常一樣。不過,隔個15~20 分鐘又來一次哭鬧。」  
  
  她補充,寶寶在哭的時候,可觀察到寶寶的臉色異常、兩腳蜷曲至腹部,「注意細節的父母,對於寶寶一陣哭、一陣好的異常行為多會提高警覺,甚至因為覺得事態嚴重,而直接把寶寶送到大醫院就醫。」         


  

兒科常見腹部急症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的腹部急症,吳淑芬醫師表示,「這是近端處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 而造成腸子的阻塞。好發部位包括:迴腸套入結腸與迴腸套入盲腸為常見的類型;少見的有小腸套小腸,小腸套小腸再套大腸;更少見的是大腸套大腸。」

  至於好發年紀,「大多數病例發生於兩歲以前。如果年紀小於3個月或大於5歲發生,就要考慮是否合併腸子解剖學異常或有引導點。」

  吳淑芬醫師指出,腸套疊真正的致病因素至今仍不明,臨床研究認為,在病毒感染後,容易造成腸道附近淋巴組織增生而增加發生機會,尤其以腺病毒的關聯性最大,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腺病毒,使得發生腸套疊的機會無季節之分。但仍有部分因腸道構造異常而容易成為引導點,如:梅克爾憩室、腸道息肉,淋巴瘤等。此外,過敏性紫斑症也常會合併腸套疊。

 

避免狀況嚴重.愈早診斷愈好               

  吳淑芬醫師指出,腸阻塞嚴重時,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被干擾,初期會發生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升高,隨著狀況持續時間愈久,甚至將阻斷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導致腸壁缺血、壞死,可能引發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因此,若能愈早診斷,愈能避免狀況變得嚴重。

  她表示,「腸套疊的主要症狀有三:腹痛、嘔吐與血便。腹痛的特徵為突然發作且具週期性,大約每隔15~20分鐘發作1次;嘔吐則因阻塞而起,在初期時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有膽汁的嘔吐;有時也會出現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看起來很像草莓果醬。」如果發燒,代表腸子可能已經發生壞死現象。 

  但吳淑芬醫師表示,「近年來,隨著父母的警覺性提高,若察覺寶寶有陣發性的哭鬧,多會在哭鬧一兩小時內儘速送醫,大部分情況還好,因此出現血便現象已不多見」。





依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                    

  診斷腸套疊,除了依臨床症狀,同時,考量寶寶是否在好發年紀(2歲內),吳淑芬醫師指出,進行身體檢查時,醫師可能會在腸套疊病童的腹部摸到香腸樣的塊狀物,這個部位通常位於右上腹部肝臟下緣或右下腹部;做肛診時,有時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

  若腸套疊時間拖延較久,腸道組織缺血,黏膜糜爛壞死出血(血便),最後導致腸壁破裂穿孔而引發腹膜炎,此時,會有腹脹、腹部壓痛及腹肌僵直的症狀;若發炎感染擴散至全身,會造成敗血症休克,病童將呈現虛弱、心跳變快、發燒、腹脹,甚至血壓下降等現象。「當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診。」

  她補充,「不過,也有超音波不易診斷的時候,就是小腸套小腸,因腸道管徑小,腸內又有空氣,怕空氣干擾了檢查。還有小孩哭鬧不休,無法好好躺著檢查。」

 

處置方式

  確診為腸套疊後,先建議禁食,且給與靜脈輸液以改善脫水狀況,避免電解質不平衡;若懷疑已有敗血症(寶寶活動力下降,且腹脹嚴重),則是靜脈輸液加抗生素;若腸道腫脹情況嚴重,以X光檢查排除腸子是否破裂,須放置鼻胃管以空氣引流消除腸脹氣。

  如果寶寶的生命徵象穩定,且尚未發生腸壞死和腸穿孔,可考慮先進行灌腸復位,將空氣打入肛管以達到灌通腸套疊阻塞的部位,讓腸子復位。」

  若是腸復位失敗,或者病童來院時已有腹膜炎的症狀,或是生命跡象不穩定時,則須手術處理。

 

治療成功後須慎防復發

  吳淑芬醫師指出,灌腸回復術治療成功後,須留院觀察,確認肚子不痛、可以進食後,才能返家。

  經由灌腸回復治療成功,在48小時之內的復發率約為10%,而接受手術治療的病童,有切除腸子者很少復發,若腸子未壞死僅是徒手復位,復發率約為2~5%;醫師強調,「因為有復發的可能,會對家長加強衛教,出院後,若又出現週期性的哭鬧,務必儘速回醫院檢查。」

 

嬰幼兒腹痛要小心!

  吳淑芬醫師指出,腹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不同的年齡各有不同的常見疾病,但嬰幼兒不具語言能力或表達能力有限,該如何從有限的線索進行診斷,可說是對兒科醫師莫大的考驗!當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就要很小心,畢竟有些急性發作的腹痛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需要手術治療,診斷時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
常見嬰幼兒的急性腹痛
母乳竟然喝到吐?腸扭轉導致小腸扭轉900度.出生僅1天男嬰切腸保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