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腸套疊讓寶寶痛時哭到聲嘶力竭.不痛又一如往常,當寶寶時哭時笑,要小心!

腸套疊讓寶寶痛時哭到聲嘶力竭.不痛又一如往常,當寶寶時哭時笑,要小心!

小兒腹痛有很多的可能,但「腸套疊」這一種因為寶寶時哭時笑,痛起來哭到聲嘶力竭,不痛時又玩樂如常,即使寶寶無法以言語表達,但狀況已足以讓父母初步判斷可能是寶寶腸套疊。及早發現及早送醫,透過治療,將可避免更嚴重的狀況發生。

文章目錄

寶寶常用哭泣來傳達身體不舒服的訊息,這是正常表現。但是有一種情況父母務必要提防,一旦發現寶寶哭到無法安撫,父母覺得束手無策時,卻又見哭聲戛然而止,回復如常的模樣或哭累到睡著;然而,才隔十幾分鐘,寶寶哭鬧的狀況又來一次的話,當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務必提高警覺,因為寶寶可能受到「腸套疊」所苦了!

無法安撫的哭鬧間歇性出現

腸套疊|嬰兒腹痛
面對寶寶的哭鬧,父母無不極力安撫,只是當腸套疊發作時,父母大概就束手無策了。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吳淑芬指出,「腸套疊好發在寶寶5~9個月大時,還沒有語言能力的他們,以淒厲的哭鬧聲表達自身正承受一陣又一陣的劇烈疼痛,父母怎麼安撫都沒有用。不痛時,就像平常一樣。不過,隔個15~20 分鐘又來一次哭鬧。」   

她補充,當寶寶在哭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寶寶變化,是臉色異常、兩腳蜷曲至腹部,「注意細節的父母,對於寶寶一陣哭、一陣好的異常行為多會提高警覺,甚至因為覺得事態嚴重,而直接把寶寶送到大醫院就醫。」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腹部急症

腸套疊是兒科常見的腹部急症,吳淑芬醫師表示,「這是近端處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 而造成腸子的阻塞。好發部位包括:迴腸套入結腸與迴腸套入盲腸為常見的類型;少見的有小腸套小腸,小腸套小腸再套大腸;更少見的是大腸套大腸。」

至於好發年紀,「大多數病例發生於兩歲以前。如果年紀小於3個月或大於5歲發生,就要考慮是否合併腸子解剖學異常或有引導點。」

吳淑芬醫師指出,腸套疊真正的致病因素至今仍不明,臨床研究認為,在病毒感染後,容易造成腸道附近淋巴組織增生而增加發生機會,尤其以腺病毒的關聯性最大。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腺病毒,使得發生腸套疊的機會無季節之分。但仍有部分因腸道構造異常而容易成為引導點,如:梅克爾憩室、腸道息肉,淋巴瘤等。此外,過敏性紫斑症也常會合併腸套疊。

避免狀況嚴重.愈早診斷愈好              

吳淑芬醫師繼續說到,腸阻塞嚴重時,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被干擾,初期會發生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升高,隨著狀況持續時間愈久,甚至將阻斷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導致腸壁缺血、壞死,可能引發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因此,若能愈早診斷,愈能避免狀況變得嚴重。

她表示,「腸套疊的主要症狀有三:腹痛、嘔吐與血便。腹痛的特徵為突然發作且具週期性,大約每隔15~20分鐘發作1次;嘔吐則因阻塞而起,在初期時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有膽汁的嘔吐;有時也會出現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看起來很像草莓果醬。」如果發燒,代表腸子可能已經發生壞死現象。 

但吳淑芬醫師表示,「近年來,隨著父母的警覺性提高,若察覺寶寶有陣發性的哭鬧,多會在哭鬧一兩小時內儘速送醫,大部分情況還好,因此出現血便現象已不多見」。

腸套疊診斷,依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                   

腸套疊|嬰兒腹痛

診斷腸套疊,除了依臨床症狀,同時,考量寶寶是否在好發年紀(2歲內)。吳淑芬醫師指出,進行身體檢查時,醫師可能會在腸套疊病童的腹部,摸到香腸樣的塊狀物,這個部位通常位於右上腹部肝臟下緣,或是右下腹部;做肛診時,有時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 

出現血便的情況就是,腸套疊時間拖延較久,會造成腸道組織缺血,黏膜糜爛壞死出血(血便),最後導致腸壁破裂穿孔而引發腹膜炎。此時,會有腹脹、腹部壓痛及腹肌僵直的症狀;若發炎感染擴散至全身,會造成敗血症休克,病童將呈現虛弱、心跳變快、發燒、腹脹,甚至血壓下降等現象。「當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診。」

她也補充,「不過,也有超音波不易診斷的時候,就是小腸套小腸,因腸道管徑小,腸內又有空氣,怕空氣干擾了檢查。另外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小孩哭鬧不休,無法好好躺著檢查。」

腸套疊處置方式

確診為腸套疊後,先建議禁食,且給與靜脈輸液以改善脫水狀況,避免電解質不平衡;若懷疑已有敗血症(寶寶活動力下降,且腹脹嚴重),則是靜脈輸液加抗生素;若腸道腫脹情況嚴重,以X光檢查排除腸子是否破裂,須放置鼻胃管以空氣引流消除腸脹氣。

如果寶寶的生命徵象穩定,且尚未發生腸壞死和腸穿孔,可考慮先進行灌腸復位,將空氣打入肛管以達到灌通腸套疊阻塞的部位,讓腸子復位。

若是腸復位失敗,或者病童來院時已有腹膜炎的症狀,或是生命跡象不穩定時,則須手術處理。

治療成功後,必須慎防復發的情形發生

當灌腸回復術治療成功後,必須留院觀察,確認肚子不痛、可以進食後,才能返家。

經由灌腸回復治療成功,在48小時之內的復發率約為10%,而接受手術治療的病童,有切除腸子者很少復發,若腸子未壞死僅是徒手復位,復發率約為2~5%;吳醫師強調,「因為有復發的可能,會對家長加強衛教,出院後,若又出現週期性的哭鬧,務必儘速回醫院檢查。」

嬰幼兒腹痛要小心,常見嬰幼兒腹痛狀況

腸套疊|嬰兒腹痛

吳淑芬醫師指出,腹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不同的年齡各有不同的常見疾病,但嬰幼兒不具語言能力或表達能力有限,該如何從有限的線索進行診斷,可說是對兒科醫師莫大的考驗!當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就要很小心,畢竟有些急性發作的腹痛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需要手術治療,診斷時不可不慎!

除了了腸套疊,常見嬰幼兒腹痛狀況

嬰幼兒腹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不同的年齡各有不同的常見疾病,但嬰幼兒不具語言能力或表達能力有限,該如何從有限的線索進行診斷,可說是對兒科醫師莫大的考驗!當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就要很小心,畢竟有些急性發作的腹痛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需要手術治療,診斷時不可不慎!除了腸套疊,輔大醫院兒童急診主任王聖儒還提出幾種腹痛狀況,不得不防!

嬰幼兒腸絞痛

如果不滿3、4個月大的嬰兒,總在傍晚或深夜時分出現莫名的哭鬧,每次持續哭泣2、3個小時,而且連續幾天都如此,父母看到寶寶臉部漲紅且不斷哭泣,雙腿呈彎曲姿勢,相信無不感到手足無措。

但帶去就醫,「兒科醫師經過檢查,除了敲肚子聽到明顯鼓音,腸子蠕動不夠快,排除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多會跟父母說,寶寶沒病,大概是『腸絞痛』」。然而,真要確診為腸絞痛,必須符合「Wessel氏三原則」:即在1天內哭鬧時間大於3個小時,1個星期有3天以上,連續3個星期皆如此,從3週大開始到3個月大有這種情況,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也許父母一聽「腸絞痛」又更緊張了,王聖儒醫師解釋,「這其實不是病,而是常見於寶寶3週大到3個月大的普遍狀況,兒科醫師在排除沒有其他疾病造成寶寶不舒服後,所下的一個診斷,為何會如此?至今仍原因不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腸絞痛是良性的,父母不需過於擔心,倒是得花時間安撫哭泣的孩子,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減少哭泣。但他提醒,「3、4月以後,仍有莫名哭泣,且一陣一陣的時哭時停,可能要懷疑是否有腸套疊了」。

先確認是否與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症

王聖儒醫師補充,在診斷孩子是否為腸絞痛時,還需要確認是否與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症有關,「喝配方奶的寶寶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及嘔吐,有此懷疑時,會建議父母幫孩子換低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觀察一陣子,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能要考慮改換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母乳寶寶也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他提醒餵母乳的媽媽,若寶寶有此問題的話,哺餵母乳期間應避免食用牛奶、起士、優格與奶酪等相關乳製品食物。

至於乳糖不耐症,則是母乳寶寶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他解釋,「寶寶有時吃進過多的乳糖,沒被分解的乳糖會在腸道中發酵產氣,進而造成寶寶脹氣、哭鬧不安、頻繁的解酸水便,有時甚至會出現血便」。通常繼續餵母乳沒問題,但要改變餵食技巧,不要讓寶寶頻繁換邊喝奶,避免總是吃到乳糖含量較多、脂肪量較少的前奶,建議讓寶寶吸一邊的乳房,直到自己鬆口為止。王聖儒醫師指出,「除非寶寶經常溢吐奶,甚至出現體重減輕與血便,才會考慮是否改喝無乳糖配方奶」。

急性腸胃炎

因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痛是突發現象,但通常之前多已出現發燒、嘔吐與上呼吸道與腹瀉的症狀,但腹痛與這些症狀也可能同時發生。腹痛的位置可能涵蓋整個腹部,但也未必有確切位置,輕壓寶寶的肚子,並不會有局部性的壓痛或反彈痛。提醒父母,若是寶寶出現高燒不退、持續嘔吐、脫水等現象,則必須儘速就醫診治。

嬰幼兒的急性腸胃炎,多因感染細菌(如不潔食物感染的沙門氏菌)或病毒(如輪狀病毒或諾羅病毒)所引起,由於腸胃炎可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該如何區分呢?王聖儒醫師表示,除了檢查,也可根據排泄物來判斷,因病毒感染多侵犯小腸,容易造成大量水便;而細菌性腸胃炎則對大腸造成嚴重破壞,大便通常為黏液血便。

急性腸胃炎治療方式

腹瀉治療的主要重點在預防「脫水」發生,必須評估脫水的狀況,決定治療照護的方式:

.輕度與中度: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重度:住院接受靜脈點滴注射。

不過,王聖儒醫師強調,「有時雖有一些看似腸胃炎的症狀,最後卻有可能是其他的疾病的陷阱,就像闌尾炎初期就可能被誤診為腸胃炎,臨床醫師必須理出思考流程才能有正確診斷」。

便祕

王聖儒醫師指出,「寶寶腹痛而來掛急診,至少有兩三成是因便祕而起,來的時候常常痛到嘴唇發白、全身冒冷汗,甚至出現嘔吐和輕微發燒,把家長嚇個半死,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或盲腸炎,但通常經過浣腸後,馬上就生龍活虎」。

他表示,「九成以上的便秘是屬於功能性,主要與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有關」。如果寶寶偏重高蛋白飲食、水分攝取不足,或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質的攝取,都會影響腸胃蠕動而容易導致便祕。尤其國內小朋友偏愛速食,常吃速食很容易攝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加上纖維質不足,所以更容易有便秘的困擾!

有些較大的寶寶可能因為不習慣在外面上廁所或貪玩而憋住不大便,當便便堆積在大腸過久,就會因水份被吸收而變得乾硬,也更難解出,甚至在排便的過程中,粗大的大便將肛門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因此而疼痛及流血,惡性循環的結果讓寶寶對解便更加抗拒。

王聖儒醫師說,雖然長期便祕的小朋友九成以上為功能性的問題,但仍有一成為非功能性便祕,其原因可能是:腸道結構有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狹窄);內分泌或代謝上之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小管酸血症);神經肌肉疾患(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抗膽鹼藥物)之副作用造成腸胃蠕動減緩。

他也強調,「診斷上必須小心排除這些可能性」,尤其是先天性巨結腸症,此病很容易引發細菌在大腸內滋生,造成毒性巨結腸症引發腸穿孔及敗血症,造成死亡。對於新生兒胎便沒有在出生24時內解出,而後又經常便祕腹脹及體重增加不理想者,須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之可能。必要時可以轉介至小兒腸胃科門診安排進一步之檢查,包括腹部X光片、超音波、下消化道攝影、肛門黏膜切片檢查及測量肛門直腸之壓力反射等。

闌尾炎

闌尾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每人一生中平均有7%機率會得到闌尾炎。闌尾炎因症狀多樣化,若非典型病例容易延遲診斷,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在臨床上,「急性闌尾炎」又俗稱為「盲腸炎」。「闌尾」與「盲腸」事實上是兩個不同位置的器官,由於其解剖位置較為接近,所以,「盲腸炎」一直以來就被誤稱為「闌尾炎」。

任何年齡層(包括出生幾天的嬰兒或老年人)都有可能罹患「急性闌尾炎」的機會。兒童亦是好發急性闌尾炎的族群,3歲後發生此疾病機會就增加很多。在臨床上,導致「急性闌尾炎」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闌尾管腔阻塞,其中包括糞石、周邊淋巴腺發炎腫脹、食物殘渣、甚至是蛔蟲;而一旦管腔出口受阻,其黏膜所分泌的黏液無法排出,使得闌尾管腔壓力升高而造成內膜糜爛,再加上闌尾壁血液循環不佳,導致細菌侵入管壁,使得闌尾壞死而破裂;倘若膿液滲入腹腔,則會造成急性腹膜炎。

診斷主要靠病史問診及身體檢查觸診,有時並不容易,尤其對表達能力不足的寶寶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寶寶的腹痛不是用言語表達,而是哭鬧不安。王聖儒醫師指出,「像觸診檢查,評估寶寶是否有壓痛感或反彈痛,很多時候,寶寶因哭鬧並無法配合檢查。另外,初期的臨床症狀也未必是典型的右下腹痛,可能跟腸胃炎一樣,是上腹部或肚臍周圍疼痛。雖可進行驗血,急性闌尾炎的初期,白血球數未必升高;即使有放射線攝影或超音波等輔助檢查,可能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診,文獻統計急性闌尾炎的術前診斷率最高只有80%〜90%!」

闌尾炎判斷方式

王聖儒醫師解釋,「雖然大多數人的闌尾在右下腹部的迴腸與盲腸交界處,但有些人的闌尾可能躲在盲腸後面或在骨盆腔,超音波不一定能有所發現。如果疼痛症狀持續,就會考慮安排電腦斷層攝影;不過,電腦斷層攝影也可能存在盲點,如發炎位置剛好位在兩個切面之間的死角」。不論是X光、電腦斷層攝影或超音波,若寶寶不配合,也苦無用武之地!因此,往往容易延誤治療時間,偏偏闌尾炎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立刻以外科手術切除,避免時間拖久,闌尾壞死穿孔造成腹膜炎或腹部膿瘍,甚至引起敗血症。

王聖儒醫師補充,有時遇到父母不願讓寶寶接受檢查,或是檢查結果無法確定是否為闌尾炎,「這時會請小兒外科醫師會診,由第二位專科醫師評估,並向父母解釋以安撫其焦急的心」。有時候闌尾炎的臨床症狀表現不典型或很初期,這時候可能需要留下來觀察,藉由反覆的觸診檢查或輔以驗血才能確診或排除。在病情尚未明朗前,在不影響觸診的評估前提下,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止吐或止痛劑。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及儀器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已經成功且廣泛的應用在闌尾切除術上面。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除了傷口美觀、術後恢復快,術後傷口感染的機率也降低許多。對於闌尾已破裂或併發膿瘍的病患,可以藉由腹腔鏡良好的視野進行腹腔內沖洗,減少手術後併發症,例如術後腹內膿瘍的發生。更由於闌尾炎症狀的多變性,對於高度懷疑的病例進行診斷性腹腔鏡手術,除了可降低延遲診斷的發生,更可以對其他可能病灶進行審視與治療。經由腹腔鏡可以擁有更清楚的視野,加上腹腔鏡手術本身的多項好處,都是一般傳統闌尾手術無法相比的。

嬰幼兒腹痛要小心, 先觀察是否符合3個A

吳淑芬醫師指出,腹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不同的年齡各有不同的常見疾病,但嬰幼兒不具語言能力或表達能力有限,該如何從有限的線索進行診斷,可說是對兒科醫師莫大的考驗!當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就要很小心,畢竟有些急性發作的腹痛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需要手術治療,診斷時不可不慎!

總之,疼痛持續,很劇烈甚至會痛到由睡夢中驚醒的,或是抱著肚子打滾、冒冷汗都要小心是不是腹部急症。疼痛的部位不同所相關的疾病也不同,例如:腹痛位於心窩處,可能和逆流性食道炎有關;疼痛位於左上或上腹部可能和胃炎、消化性潰瘍、胰臟炎有關;疼痛侷限在右上腹則可能是肝膽系統相關疾病,例如膽囊炎、膽道囊腫等;疼痛從肚臍轉移到右下腹,則可能是急性闌尾炎;疼痛位於單側側腰,也有可能是腎臟發炎,但年紀越小的孩童表現越不典型,往往一開始被當成是腸胃炎,發現的時候已經進展到闌尾破裂引發腹膜炎或腹膿瘍。

不同的合併症狀也是診斷疾病和評估疾病嚴重度的線索:持續性嘔吐甚至吐到綠色的膽汁,可能是發生腸阻塞需緊急就醫給予適當輸液補充或放置肛管減壓,甚至外科介入處理;合併出現膚色變黃、倦怠可能是肝炎發作或是膽囊炎、膽管阻塞、膽道囊腫等;腹痛而且在孩童下肢及臀部出現紫斑或合併關節疼痛,則可能是過敏性紫斑症的特徵。

最後,提醒大家,當遇到孩子肚子痛時,第一步可以先評估:3個A (Appetite食慾 / Appearance外觀 / Activity活動力),如果食慾差、表情皺眉不適、痛到打滾、嗜睡精神活力差都是警訊,一定要趕緊帶去給兒科醫師檢查喔!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 6 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
懷孕肚子痛,以下狀況必須盡快就診!7大與孕期相關的疼痛 ,5個需要緊急處理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