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2歲童稱有「達達」陪伴,PTT媽媽嚇問:寶寶會有看不見朋友嗎?網回答一個比一個更心驚

2歲童稱有「達達」陪伴,PTT媽媽嚇問:寶寶會有看不見朋友嗎?網回答一個比一個更心驚

小孩想像的朋友是誰?也許答案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媽媽如果現在問不出來,可以默默記住這件事,長大後再問孩子看看喔!


PTT媽媽發問:寶寶會有看不見的朋友嗎?

  起因於她的2歲多孩子,在接近2歲時開始清楚表達出「達達」兩個字,不管是在家裡或出去,都會叫「達達」,或說「達達」怎樣之類的話。可是每當媽媽好奇問他,「達達是誰?」他就會笑開懷,或含蓄笑一下,也會說:「達達在那裡。」

  媽媽說:「我本身是滿怕阿飄的人,但面對這種事情,又覺得好像不該表現恐懼什麼的,就換角度想,也許是守護神或是真的有想陪伴我的寶寶的『達達』吧。」

  於是媽媽開始接受孩子口中的「達達」,也會依照不同情境與孩子互動,例如吃飯時間,她會告訴孩子:「那你跟達達說你在吃飯,不可以玩,請達達也好好吃飯喔!」但想請教有類似經驗的爸媽,自己這麼做到底好不好?



爸媽網友提供的經驗,…

讓準爸爸瑟瑟發抖~

  網友的回覆如潮水般湧來,「會喔」、「不是每個都會有,我兒子可以,但女兒不行」、「我兒有看不見的鱷魚寵物」、「會,而且感覺都是友善的」、「我家的經驗是…媽媽越配合孩子,孩子會更投入演出」、「有些小孩確實會看到靈界的朋友」等。

  有網友說,小時候有一個只有自己看得見的朋友,後來爸媽帶他去收驚,「才知道是5歲多就夭折的姑姑。」還有男網友提到,兒子2歲去某醫院半夜急診,在地下停車場對空氣說「掰掰」,老婆問他怎麼了,他說:「那邊有個婆婆。」老婆聽完臉都綠掉,「因為她是前員工,她跟我說停屍間就在樓上。

  更有網友表示,「有時是精靈或妖精,不一定是阿飄喔!」網友女兒有一個鳥精靈朋友,還可以清楚畫出長相,「我女兒說還會幫我們修電燈,一起參加幼兒園運動會,是好的守護靈的樣子,在我家好幾年了。」孩子還能清楚說出遇見的地方、如何跟他們回家,「一直都相安無事。」

  有一位準爸爸看完後「瑟瑟發抖」,「我以為我來marvel版。」不過也有媽媽說,自己和朋友的小孩都在2、3歲時講過看到阿飄的事,「不過再長大又沒講了,我們就平常心看待。」

小孩鬧笑話的假鬼假怪也不少

  一位媽媽分享,有次女兒下午在家玩積木,晚上洗完澡後說:「媽媽~我在玩積木,阿姨笑得好開心。」她聽到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家裡哪來的阿姨?問女兒是什麼阿姨?「她只一直笑、笑得發毛。」後來媽媽把母女對話PO到臉書,沒想表姊居然來留言:「說那個阿姨是她!」因為早上娘家媽媽帶女兒到表姊家玩,表姊看她玩積木笑得很開心,就誤會了。

  還有網友說,曾經兒子2歲時坐推車過馬路時對他說:「哥哥在走路。」後來才知道,他的哥哥是小綠人……

  網友分析,有時那個角色是小孩想成為的那個人,或是也想像出另一個自己或朋友!「我弟小時候會跟隱形的朋友玩跟打架,長大後他說那是他幻想的朋友」、「我家有隱形的吉米小豬,睡覺還要鋪床給它」、「幸好我女兒的幻想朋友是一群小雞(工藤紀子小雞系列)」

(延伸閱讀:孩子在幼兒園沒玩伴?當孩子說:「沒有同學想跟我玩」,先別慌張!讀懂背後真心話,3狀況一次解析

研究:65%擁有想像朋友,智商及創造力高於普通孩子

  俄勒岡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發現,「7歲以下孩子,約有65%的人曾有過至少一個想像的朋友(Imaginary friend)!」而事實上,這種幻想有助於孩子的智商和創造力。

  研究指出,孩子通常都知道想像的朋友是假裝的,因此與想像朋友做伴的孩子,通常有更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在理解他人觀點部分更勝一籌,更可能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智商,且更富於創造力;在遊戲時,比別的孩子顯得更快樂、更活潑一些,社交能力也更強。

老大、獨生子女較容易有想像的朋友

  信誼奇蜜親子網專家指出,排行老大、獨生子女或較少玩伴的幼兒,較常發展出想像朋友。尤其當強烈的感受一出現,如:生氣、害怕或孤單時,孩子們就會想和想像朋友對話。

  有趣的是,隨著語言、認知的發展,孩子開始對周遭事物有更多瞭解,他們也會將自己的欲望與生活所學的規範,展現在與想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如:想像朋友想偷吃糖果,孩子會說:「不可以!媽媽說過不能偷吃糖,這樣不對喔。」

父母3做法,幫助孩子度過想像朋友時期

  爸爸媽媽如何面對孩子的幻想朋友?台北數位樂學幼教編輯顧問湯梓辰提供3做法讓家長參考:

1.不過度干涉孩子的想像朋友
  第一件事,家長不必太擔心、也不需要過度干涉孩子的想像朋友。想像的朋友,通常是一種兒童發展的暫時性心理現象,就像是孩子的安全依附對象,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各種情感經驗,之後孩子會慢慢的遺忘。

  家長可讓孩子藉由想像的朋友,陪伴他們跨越成長中可能面對的情感等的問題。

2.參與孩子想像朋友的互動
  家長有時可以利用想像朋友的陪伴,進入孩子的想像世界,運用孩子對假想玩伴的信賴,促使孩子產生正面行為,例如:「你的朋友不喜歡吃胡蘿蔔,但是胡蘿蔔對眼睛很好,還能讓你的朋友快快長高,我們要不要勸他吃一些呢?」家長可以適時運用孩子的想像朋友做為楷模,引發孩子表現好行為的動機。

3.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讓孩子與真實朋友互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來自父母的關注是引導孩子正確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的重要條件。在發現孩子有想像朋友的情況後,父母更需要關注孩子,引導他與周圍的孩子交往、玩耍,並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設法幫助孩子開發真實的友伴關係。如此一來,當孩子接觸到更多年齡相近的幼兒時,他們對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會漸漸降低。

(推薦閱讀:他只會說簡單名詞、還比手畫腳……其實他缺少的是「好品質的陪伴」!

(推薦閱讀:美研究證實!學生每日與寵物互動有益紓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