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園相關> 幼兒園兒上學躺地耍賴,站又討抱,「每天上學都這樣」常遲到!有分離焦慮更別強迫分離

幼兒園兒上學躺地耍賴,站又討抱,「每天上學都這樣」常遲到!有分離焦慮更別強迫分離

孩子上學的分離焦慮,都是因為愛媽媽,「強迫分離」是大忌!心理師認為,如果孩子無法跨進學校,可暫時性的陪讀。千萬不要「不告而別」,別讓孩子的小小心靈對媽媽的愛感到失望了。


幼兒園孩子上學10天後,開始不想跟媽媽分開

  幼兒開學狀況多!香港有位新手媽媽,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分享一張兒子上學照片,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的迴響,圖中可見,身穿幼兒園制服的兒子背着書包,臉朝上躺在商場通道上,讓媽媽非常苦惱,直言:「每天上學都是這樣!」

  媽媽表示,兒子8月中開始讀幼兒園,第一天上學時還開開心心的,讓她欣慰說:「長大了,開心每一天。」沒想到,才過10天,兒子卻開始討厭上學,每天上學途中都要躺地耍賴不起。

  「每天上學都是這樣,走一段路就要抱,今次耗時30分鐘,別人叫他起來是起來了,然後又要你抱,不抱又繼續,好想揍他,上學已遲到。」媽媽感嘆,有點不知如何處理這種狀況,「打不能打,咋整(怎麼辦)?」(延伸閱讀:幼兒園生活,孩子適應得了嗎?4方法替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時可能還分不清楚:原來這就要跟媽媽分開了,過了一週才漸漸感覺不對勁,再來可能便無法接受,因此才出現了耍賴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在《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中提到了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形,提供正在苦惱的爸媽們一些化解方法。

對於孩子的難分難捨,「強迫分離」是大忌

  「分離焦慮」的定義是:當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保母、奶奶、外婆等)離開孩子的視線時,孩子很明顯地出現焦慮反應,並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這牽涉到孩子的「依附關係」的發展,即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此篇以母親為例),最早的情感建立是否順利。

  若依附關係的發展不理想,孩子的安全感、對大人的信賴感也沒有獲得適當發展。因此,當媽媽離開了他的視線範圍,莫名的焦慮便頓時湧現。同時,孩子很容易過度放大憂慮,擔心媽媽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不是離開之後就不會再回來。

  分離焦慮涉及了依附關係的建立,也就是說,分離焦慮其實牽涉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及互動。因此,不只是孩子需要改變而已,媽媽(主要照顧者)的反應也是關鍵。

  不過,面對分離焦慮,最忌諱採取強迫的方式硬將孩子和媽媽分開。因為這時媽媽強硬地離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對於分離產生過度的情緒反彈,更加劇他對於「和媽媽分離」這件事情的情緒反應。

如果孩子無法跨進學校,可暫時性的陪讀

  那麼,是否要讓媽媽陪同孩子進入幼兒園一段時間呢?

  適度的陪讀,有其階段性與必要性。而是否實行,則以「孩子和媽媽可以分開的程度」來做決定。

  如果孩子無法跨進學校,就需要啟動陪讀的做法。

  有些孩子很敏感,媽媽只要有任何舉動,孩子就會明顯地抓住媽媽,就像無尾熊抱住尤加利樹,或者袋鼠寶寶與袋鼠媽媽緊緊相連一樣。所以媽媽陪同孩子在教室裡時,最好就只是靜靜地陪伴在身旁,不與孩子進行太多的互動,這有助於孩子漸漸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於課程活動的關注。

  當孩子逐漸對幼兒園的活動產生了興趣,注意力也逐漸從媽媽位移到教室裡的活動,分離焦慮也漸漸緩和了下來。

  孩子進了幼兒園後,為了避免他把注意力一直聚焦在即將離開的媽媽身上,可以藉由吸引孩子的活動,來讓他的注意力進行適度轉移。

  在課堂上,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暫時減少,以免讓孩子產生一些壓力。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當壓力一上來時,很容易又會開始想要尋求對於媽媽的依賴。因此,「一大早的課堂活動要如何吸引孩子」,這可以是老師在活動設計上,思考的一個切入點。

從媽媽轉移至老師,依附對象的過渡性位移

  試著讓孩子將注意力逐漸從媽媽轉移到幼兒園老師身上,這有助於降低孩子分離焦慮的程度。

  這是一個過渡階段,協助孩子把情感對象轉移至另外一位他信任的大人,至少在這個情境裡,讓孩子能夠先維持他的安全感。

  雖然對於老師來講,孩子過度地黏附自己,會對教學帶來困擾,但至少讓有分離焦慮的孩子願意待在教室裡,多少會有些學習上的成效。

  讓孩子逐漸建立對於教室裡的安全感,以及對於老師的信賴感。

無論如何,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

  特別提醒:不要在沒有告知孩子的情況下,突然離開孩子。這種狀況往往會造成孩子極度的焦慮、恐慌。

◎從家裡開始練習

  建議從在家裡開始做起,適時且具體地告訴孩子,接下來你要做什麼事情。
例如在家裡時,除了媽媽之外,還有爸爸在。當媽媽要離開孩子的視線時,清楚地告訴孩子:

  「小蓮,媽媽去陽臺晒衣服,晒完衣服,我就下來了。」
  「小蓮,媽媽現在去洗澡,你跟爸爸在客廳玩。」
  「小蓮,媽媽現在要去倒垃圾,倒完,媽媽就上來。你先和爸爸一起玩。」

  而且提醒自己,說到做到。

◎選擇告訴孩子的「恰當時間點」

  也許一開始,孩子會想要黏著你,跟著你一起去,因此,選擇告訴孩子的「恰當時間點」是非常重要的。

  講的時間點,可以當孩子專注於遊戲活動,或是孩子和其他照顧者(比如爸爸)一起玩遊戲或看卡通時,媽媽離開會比較容易。

  一開始,在離開孩子的視線前必須先說明。

  不過,如果經過一次一次的練習,逐漸發現孩子似乎比較能接受自己離開視線,而沒有明顯的焦慮反應出現,就可以嘗試逐漸地直接離開,不再主動告知孩子,而是讓分離自然而然地發生,讓孩子瞭解媽媽在這個當下,就是要去陽臺晒衣服、去洗澡或者倒垃圾。

  漸漸地,從媽媽手上拿的物品(例如是一籃衣服、換洗衣服或是垃圾袋),孩子就明白,媽媽這時要去做什麼事。當孩子可以預期媽媽在做完這些事情後,就會再回到他的視線裡,對於媽媽的離開便會感到相對地安心。

與孩子一起編寫「分離焦慮」的故事

  可來編寫一段關於分離焦慮的故事,並且可以引導孩子自行改編內容。先進行主角設定,比如小鴨子、小兔子、小貓咪、小熊、小狗等,也可以包括小朋友自己,同時也要設定媽媽的角色。

  故事開始,媽媽離開了主角的視線,也許是去覓食、買菜、洗澡、上廁所、喝下午茶……任何活動都可以,這時讓孩子動腦想想並揣摩主角的心情、感受。

◎故事:〈鴨媽媽不告而別〉

  鴨媽媽見小鴨子在睡覺,沒有叫醒牠,向鴨爸爸交代了一下,就轉身離開去美容院洗頭髮了。

  小鴨子醒來後,焦慮不安地在池塘裡游來游去,急著找媽媽。

  「媽媽去哪裡了?為什麼不見了?整個池塘裡,我都找不到媽媽。媽媽到底在哪裡?」

  小鴨子不斷地呱呱呱,呱呱呱,不斷地問鴨爸爸:

  「媽媽去哪裡了?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小鴨子的腦袋裡,浮現出好多令自己狂冒鴨汗的畫面……「媽媽會不會不回家了?」「媽媽會不會變成烤鴨?」「媽媽會不會變成老闆的鴨箱寶?」「媽媽會不會變成宜蘭鴨賞?」「媽媽會不會變成東山鴨頭?」害怕、恐懼,在牠的腦海裡,不斷湧現。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想像(認知),會左右自己的情緒反應

  你可以繼續改編成不同的故事,例如,鴨媽媽出門前有告訴小鴨子,她要去市場買菜,叫牠和鴨爸爸待在池塘裡。讓孩子參與改編故事的過程,加上討論,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引導孩子瞭解他怎麼想像(認知),會左右他後來的情緒反應(焦慮或其他)。如果小鴨子的想像是鴨媽媽會帶好吃的甜圈圈回池塘,那麼有鴨爸爸在旁邊陪伴,會令牠感到安心與期待。我們怎麼想、思緒怎麼走,也會決定我們接下來的情緒如何變化。

  你也可以把故事拉回孩子切身的經驗上,例如為什麼有些小朋友離開媽媽去上學,可以非常自在,但有些小朋友卻非常難受,擔心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媽媽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

  放手讓孩子天馬行空地腦力激盪,把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後會發生的各種可能狀況,逐一說出來。比如小鴨子擔心鴨媽媽變成東山鴨頭或烤鴨,雖然不是那麼合理,但你不能說不對。

  這也有助於讓孩子瞭解,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沒有對錯、沒有好壞,父母要尊重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

(推薦閱讀:如何降低分離焦慮 ,專家這麼建議,讓寶寶不再是黏人的愛哭鬼

(推薦閱讀:網紅阿滴憂鬱症1年宛如行屍走肉,醫提醒嬰幼兒也有憂鬱症!3表現快就醫,3-5歲就占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