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對話式共讀」爸媽可從寶寶時期開始養成,避免3C產品成為孩子的電子保母

「對話式共讀」爸媽可從寶寶時期開始養成,避免3C產品成為孩子的電子保母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習慣以3C產品來取代父母的陪伴角色,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好,兒科醫師建議,寶寶出生後,家長就應執行親子共讀,唸故事書給孩子聽,透過聲音表情的互動,可增加幼兒智能發展,啟發想像力及學習力。

  據統計,台灣落實親子共讀的家庭比率偏低,家長每週唸四次故事書給三歲以下幼兒的比率不到三成,這讓孩子無法養成閱讀習慣,而大部分孩子都是看著手機、平板裡的影片,及打手遊長大。

  為此,在兒童節前夕,台北市醫師公會舉辦「親子共讀衛教影片推廣記者會」,公會親子共讀推動小組召集人詹前俊醫師呼籲,美國早已將親子共讀納入國家兒童醫療照護政策,寶寶還在醫院嬰兒室,媽媽就能領到童書,學習「對話式共讀」,開啟幼兒一生的學習歷程。(推薦閱讀:親子共讀從0歲就能開始,別擔心寶寶聽不懂!0~3歲選書、說故事妙招趕緊筆記!

「親子共讀」的益處不僅僅是學習認知

  「親子共讀好處多多」詹前俊醫師說,嬰幼兒期的親子共讀,並不著重在認知學習,而是透過唸故事書,讓孩子感受到聲音的溫暖,培養親子感情,避免讓孩子依賴3C(電腦、電視、手機)保母,減少藍光對視力的損害,降低語言發展遲緩風險。 

  研究證實,父母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等聲音的刺激,有益於幼兒未來的身心發展,尤其是語言能力的提升,影響更為顯著。

  加拿大一項研究則發現,六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觀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時間越長,語言的表達發展愈遲緩,每增加30分螢幕時間,語言發展遲緩風險提高49%。

  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親子共讀至少應持續到孩子上幼稚園,從「對話式共讀」開始,大人可以用看圖講故事和自問自答方式,邊講邊觀察寶寶的反應,此時,寶寶的笑容、咬書、拍打、撕書等行為,均是喜歡書的表現。

  此外,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起看書,對於幼兒來說,大人的懷裡是最舒服的位置。睡覺前的床邊晚安故事,家長花十幾分鐘,念一段童書,有助於孩子入眠。

  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在家裡放置許多書籍,自己常閱讀書本、雜誌、報紙,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親近閱讀。在孩子面前應該少用手機,不可追劇、打手遊,否則幼兒有樣學樣。

延伸閱讀

親子共讀關鍵在於陪伴,別擔心寶寶聽不懂!每天10分鐘促進學習能力、親子關係更緊密!

增強寶寶腦部發育、語言能力,家長可從親子共讀做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