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駐站專家> 責任感不是天生就有,教孩子對自己負責.需要時間學習,還有父母的陪伴

責任感不是天生就有,教孩子對自己負責.需要時間學習,還有父母的陪伴

「如何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事情建立責任感?」幾乎是我在門診最常被家長詢問的問題。然而,我想先請大家再認真看看「學習對自己有責任感」。這句話的重點就是,責任感是需要學習的。


  元元是個三年級的男生,平常下課回家總是摸東摸西,整理書包、餐袋、寫功課,都要大人一個口令,才有一個動作,甚至要三催四請才會去做。「醫師,為什麼他做事總是這樣拖拖拉拉?這些明明都是他的事,難道他不能學習對自己有責任感一點嗎?」

 

逐步建立孩子自己來的自信

  孩子從小到大,我們會依循他不同的年齡發展,讓他知道哪些事情是他該做而且可以做得到的。例如:兩歲開始,我們會鼓勵他玩完玩具要收拾,回家以後鞋子要擺好;上學以後,我們會陪伴他開始練習整理書包,確認該帶的文具、課本有沒有放進去,回家後要把使用過的餐袋拿出來。

  在這些過程中,逐步建立孩子「我可以做得到」、「我有我自己可以管理的東西」的自信。同時,我們不吝於給予讚美,讓孩子知道,他的努力都有被我們看見,我們深深以他的責任感為榮。這些都是強化孩子建立責任感的重要關鍵。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家長還是會有疑惑:「我有照著你說的方法做了,可是孩子做了一個禮拜,好像新鮮感過了就不想做了,我要怎麼辦?」

  這是個好問題。

 


4提醒.幫助建立自動化行為

  有時,孩子可能因為腦部發展尚未成熟,還沒有把這些我們認為的「生活常規」,建立成自動化的行為;有時,可能有了更吸引他的東西,讓他分心而忘了本來該做的事;但也有時,是我們開始認為這些事情理所當然,原本的鼓勵變成了不耐煩。因此,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持續陪伴和提醒

  如果孩子是因為操作不熟悉,那麼,他需要你更多的陪伴和練習。人類建立一個習慣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持續提醒孩子該做什麼事情──「時間到了,想想你現在該做什麼呢?」將有助他去思考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孩子可能因為新鮮感過了就缺乏動機,但身為父母肩負教養的責任,必須持之以恆,也不能只靠新鮮感。

2.建立日常慣例表

  與孩子一同訂立日常慣例表,讓孩子共同參與、表達意見,能提高他的執行意願。讓孩子知道,他才是自己時間的主人,當他按照自己訂定的日常慣例表去實踐,他將對自己的生活具有掌控權,而不再只是依照大人的提醒去執行任務。另外,儘量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做固定的事,固定模式的結構化生活,會讓好習慣更容易記憶!

3.給予鼓勵和讚美

  看見孩子的好行為,並持續給予肯定和鼓勵,能夠增強孩子繼續努力的動機。沒有人喜歡被當成理所當然,就像我們上班要領薪水,偶爾被老闆誇獎會很開心,這些正向回饋,都能讓孩子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4.放手,讓孩子負責任

  很多時候,因為大人比孩子想得更多、想得更早,總會忍不住想「好心提醒」;或是因為「看不下去」,就想動手幫孩子把事情完成。只是過度的提醒變成了嘮叨,孩子反而把耳朵關起來,「明明時間還沒到,幹嘛一直講!」而大人呢,好心提醒卻得不到孩子的回應,有些事情乾脆自己幫忙做掉,有些時候,則是覺得「講了也沒有用」,所以就不想再管。

  面對這種狀況,我有三個要訣:不過分提醒、不幫忙完成、沒有等一下。和孩子預先溝通:「我也不想一直嘮叨,你需要我的提醒嗎?我可在時間到的前五分鐘或十分鐘提醒你一次,如果你自己做得到,不需要我的提醒,我就會在時間到的時候過來,到時候,沒有等一下,你必須立刻去做你該做的事。」與孩子約定好提醒的規則,就請大人遵守,不要再過分干預,成為破壞規則的人。

  另一方面,當約定的時間到時,大人孩子都必須依約行事,不能拖延、沒有耍賴。我們可和孩子討論,如果他覺得這個約定真的很難做到,我們能怎麼協助他。但絕對不是時間到了,他仍沒拿出聯絡簿、不整理書包,我們就自己去幫他簽名、幫他削鉛筆。久而久之,這會讓孩子養成「反正我不做,爸爸媽媽也會幫我弄好」的心態。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嘗試付出代價,才能體會責任感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的事。

   「教孩子學習對自己有責任感」,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教導」、孩子的「學習」,以及了解什麼是「責任感」。但願父母都能透過以上的策略,陪伴孩子,逐步建立對自己的責任感。





李旻靜醫師

現任/嘉義長庚精神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經歷/高雄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