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培養聰明孩子新觀念,改變9歲前教育方式!守護教養法3特徵3原則,讓孩子主動學習並發揮能力

培養聰明孩子新觀念,改變9歲前教育方式!守護教養法3特徵3原則,讓孩子主動學習並發揮能力

提高孩子能力,重要的是「九歲前的教育方式」,捨棄傳統的「給予教養法」,改用「守護教養法」,讓孩子變聰明、主動學習並成長。


時代不同,聰明孩子的定義也不一樣

  過去人們認為,聰明的孩子就是會讀書和考試的孩子。但隨著時代改變,二十年前有誰料到Youtuber會成為熱門的職業?所以在接下來的時代裡,聰明孩子的定義顯然已發生改變,「能在社會上發揮自己強項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在未來有競爭力!

  而讓孩子發揮自身能力步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守護教養法」!此種教養方式反對由父母單方面給予孩子「可能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認同、守護由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

  有很多父母因為太想讓孩子得到幸福,遂給孩子太多「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塞太多東西給他們,結果耗費太多時間和心力,不知何時開始,父母和孩子的「笑容」都消失了。祈願孩子的幸福而做的行為,卻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父母和孩子的痛苦。(延伸閱讀:從分床睡.副食品.學步期逐步培養獨立性

9歲前教育方式,用守護教養法代替給予教養法

  我從二○一七年開始,和專門培育演員與藝人的戲劇學院公司(THEATRE ACADEMY)一起開啟了「Kids Perform Challenge」這個教養計畫,每當進行特別講座或研習會時,常會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說法。

  在童星界裡,那些生長在父母會「你要這樣做、那樣做」地下指令的家庭的孩子,通常小的時候很容易就能通過甄選。可是很不可思議地,到了九歲左右,就突然交不出任何成績。

  取而代之顯著嶄露頭角的是那些能按照自己步調自由活動的孩子,雖然他們一開始沒做出什麼成果,不過長大些、到了需要展現自我的年齡時,就能突然發揮其能力。因為他們已經養成自己思考行動,因此面對導演說「你這樣做做看」的要求時,也能夠瞬間反應。

  從這些經驗來看,我確信了一件事,就是為了提高孩子能力,重要的是「九歲前的教育方式」,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的不是什麼特殊的教育,而是面對孩子原本的模樣給予「認同」、「守護」並「等待」,這種教養孩子的方式統稱為「守護教養法」。(延伸閱讀:孩子3歲前,父母要陪他一起做7件事

守護孩子的喜好,他就能主動學習並成長

  讓孩子發揮其擁有的能力,進而過著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守護教養法」。父母要做的並不是過度給予或硬塞給孩子一些「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要認同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並守護著。

  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受到父母的認同並守護著的孩子,會認為「我可以盡情學習我有興趣的事」。如此一來,不只是學校的學習,面對整個人生也都會積極起勁。因為有自信能夠自己選擇人生,靠自己的能力立足,即便受到挫折,也能夠汲取教訓,轉換成下次再努力的動力。

  我本身於二○○六年有了第一個孩子,現在以父親的身分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過程中,我實際感受到一直以來抱持的信念果然是沒錯的,即「父母更相信孩子也沒關係」,只要守護孩子的「喜好」,孩子就能主動學習並成長。

  實際上,孩子能夠平心靜氣地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家庭當中,幾乎沒有父母逼迫孩子念書。這並不是因為那些孩子是「很會念書的孩子」,而是只要把「給予教養法」改成「守護教養法」,無論是哪個孩子,都能變成主動學習自我成長。



守護教養法的3特徵

特徵1:不會否定孩子

  否定會抑制孩子的發展,不對孩子說「不准做~」,改說「做~吧」。

特徵2:不會給予太多

  給予太多會剝奪孩子的精力,將時間的主導權交給孩子,才能讓孩子發揮所長。

特徵3:不會焦急

  不要害怕失敗,有些事一定要從失敗中學習,讓孩子累積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驗。

守護教養法的3原則加一

原則1:認同

  認同孩子原本的樣貌,減少對孩子的否定,可使孩子發展自我肯定感。

原則2:守護

  配合孩子的成長,重新選擇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不過度出手幫忙。

原則3:等待

  相信孩子能做到,並讓孩子自己做,孩子能因此得到成就感與自信。

加一:期待

  孩子有父母的期待,就能克服維持現狀的心態,勇於跨入未知的世界。為什麼不是「四原則」而是「三原則加一」呢?因為在還做不到「認同」、「守護」、「等待」時就加以期待,會變成強迫孩子接受,只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在「認同」、「守護」、「等待」後加上「期待」,孩子才能展翅高飛。

守護教養法,能讓孩子變聰明

  這裡說的「守護」這種相處方式,極其有助於引發出孩子的自主性,不過度出手或出口,能激發孩子的挑戰意欲。先保持這樣,然後發現是必要時刻時再出手幫忙,預防致命性的挫折,是剛剛好的相處方式。

  只是在這當中,有些父母自認為是在守護孩子,但不自覺地變成在「監視」,在此先說說「守護」和「監視」的不同。

「守護」和「監視」的不同在於「信任孩子」

  讓孩子在公園玩的父母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只告訴孩子真的需要注意的大方向,例如「有人在盪鞦韆時你靠近的話會很危險,要小心喔。」然後就只在一旁看著。另一種則是不斷制止孩子的行動:「不行去那裡啊,摸了那個手會弄髒吧。」

  兩種類型的父母都是想讓孩子玩耍才到公園來的,可是前者只給最低限度的叮嚀就不再說什麼了,後者雖然不是出於本意,卻所有小事都要管。這就正是「守護」和「監視」的不同。

  這個不同起源於哪裡呢?一言以蔽之就只是有沒有「信任孩子」罷了。「這孩子到這個程度沒問題,只要在快超過這個程度時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能這麼信任孩子的父母,是不會監視孩子的。

  父母一監視孩子,孩子也會認為「爸媽沒有說OK就不能做」、「能讓爸媽心情好的事就是好事」,於是不管到何時都無法自立。為了不陷入監視,信任孩子很重要。

隨著孩子成長,重新決定與他的距離感

  「雖說要信任孩子,具體而言要怎麼做呢?」這在「守護」這個詞裡面找得到答案。所謂「守護」,就是「看著、保護」,首先,要看什麼呢?就是看孩子「今天的樣態」。

  所謂「守護」,就是配合孩子成長,重新選擇和他之間的距離感,孩子會做的事每天都在變,所以父母也要配合其變化,重新審視和他之間的距離感。

  當孩子還小時,不管去哪裡都要牽著手,轉彎時也是父母先往前走一步,確定沒有危險才會轉彎。然後過了幾年,沒必要牽著手走路了,不過應該還是會跟孩子一起走。孩子再長大一點後,相信他一個人沒問題了,也就沒必要一起走了。

  就像這樣,決定要讓孩子做主到什麼程度、從什麼程度開始保護,這就是「守護」,適當守護可以增加對孩子的信任。



不要幫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或「他只要努力一點就做得到的事」

  想保護孩子的念頭很強的人和很喜歡照顧人的人要特別注意,因為這些人容易連孩子已經會做的事或是只要努力一點就做得到的事,都先幫他們全部做好。

  希望這些父母能把「減法保護」放在心上。例如:「孩子能夠自己把衣服收進抽屜裡,那麼我只要幫他做到把衣服摺起來就好了」、「只要幫他把牛奶倒入杯子裡,他就能自己準備早餐了」,大概像這樣的感覺。

  父母要配合孩子成長來決定出手幫他到什麼程度,不過度出手幫忙、只默默守護,可以讓孩子累積小小的成功體驗。

(推薦閱讀:父母必問自己的一句話:教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推薦閱讀:在孩子面前討論他的狀況,並非不好!爸媽支開孩子背後討論,恐讓親子關係產生不信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