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口服類固醇藥物使用須審慎評估,即使短期也要小心,出現不適應主動告知醫師

口服類固醇藥物使用須審慎評估,即使短期也要小心,出現不適應主動告知醫師

許多人都知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引發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如果只是短期服用,應該沒問題吧?國內一項研究報告顛覆了這項傳統觀念,調查證實,即使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或等於14天,仍將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等風險。



國衛院14日上午公布這項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分析衛福部資料學加值中心2013年至2015年巨量資料,研究對象多達為262 萬3,327名、介於20歲至64歲的成年民眾,探討曾使用一次短期口服類固醇者,在用藥後一個月以及二到三個月(31天至90天)期間,是否出現消化道出血、敗血症或心臟衰竭等副作用。 

研究者之一、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說,報告顯示,兩成五民眾曾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女性多於男性,八成五並無慢性疾病史,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的中位數為三天。

使用類固醇的原因主要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或皮膚相關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扁桃腺炎、鼻咽炎、咽炎、喉炎、濕疹、蕁麻疹及搔癢症等),最常開立處方的科別為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以及兒科。

分析發現,在使口服類固醇後第一個月內,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史的患者,短期使用14天以下的口服類固醇,也可能出現同樣的疾病風險。

姚宗杰說,以往認為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應該絕對安全,但這項研究卻發現,這仍存在一定的疾病風險,只能說是相對安全,但慢性疾病患者用藥之後,風險更高,將研究外推,免疫力較差的幼兒更應謹慎使用類固醇。

姚宗杰建議,臨床醫師在開立短期口服類固醇時,仍需謹慎評估使用類固醇的必要性與潛在風險,以減少副作用,如果不是「非用不可」、不見得一定要吃,或許考慮不用。   

此外,民眾短期口服類固醇時,如有不適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切勿自行停藥,由醫師評估用藥安全。至於塗抹在皮膚的類固醇藥膏,因為劑量較低,且不會作用於全身,安全性較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