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了解bobo的情緒密碼

了解bobo的情緒密碼

了解bobo的情緒密碼

我們把生活中體會到的「喜、怒、哀、樂」通稱為情感,而人是一種情緒的動物,這些感受豐富了我們的生命。當生活能滿足情感時,人們會感到幸福;相反地,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就會有不開心的感覺。因此,當bobo出現情緒反應時,就是在告訴爸爸媽媽「我現在很開心!」或是「現在我很生氣!」

當幼兒拉開唇角,露出可愛的小牙齒,或是甜甜的小酒窩,笑著表達出喜悅的情緒時,爸爸媽媽也會跟著揚起嘴角,感受到他們傳達出來的愉快情緒。愈是年齡小的孩子,愈不會有太多的情緒轉折,高興或舒服就笑、生氣或身體難受就哭。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4、5歲以後的孩子,有時遭到師長或父母的糾正時,竟會嘻笑出來,這時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會惱羞成怒,覺得孩子調皮不受教。其實,這個時候的「笑」並非「喜悅」的表現,而是當bobo沒有安全感、焦慮、不安或想逃避時,想要用笑的方式來化解難題和保護自己不受責罰,所以家長要冷靜的面對這種狀況,引導他們理解「這件事用笑無法解決」。

我們朝著某種目標努力時,途中遭遇障礙而無法達到心中所想,都會讓人因挫折而發怒,於是我們本能地要反應內心受傷的狀態,就會採取防禦措施,透過「生氣」來表現。
孩子正在探索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會有各種情緒反應,發怒的原因難以一一道盡,bobo會用哭泣、尖叫、大吼、不理人、皺眉等表現,來展現自己的不開心,這時候家長的態度就很重要,應該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跟著孩子的哭鬧起舞,因為此時孩子最需要你拉他一把,幫助他排解這些負面的情緒。bobo生氣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有時會混雜著悲傷、憂鬱甚至嫉妒等複雜的情緒,爸爸媽媽的第一步,就從理解孩子的苦衷開始。

每個bobo面對挫折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跺腳、鼓起腮幫子等,表現出發怒生氣的樣子,但也有幼兒會出現愁眉不展、不講話、大哭等行為,看起來十分哀傷沒有精神,對於幼兒傷心的情緒,家長必須給予適當的安慰,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被關懷的。另外也有幼兒不擅長表達情緒,對任何事情都沒什麼反應,很少大哭或大笑,看起來總是心事重重,讓家長摸不清頭緒。有時候,是因為bobo對於表現情緒本身感到畏懼和害羞,傷心的時候只是掉幾滴眼淚而已,爸爸媽媽這時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當他流淚時,引導他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抒發出來,否則隱忍久了,幼兒會更害怕表達自己的情緒。

大約在孩子6個月大時,開始慢慢懂得用「笑」來表達「快樂」的情緒,對於熟悉和有安全感的照護者,會展示出快樂的肢體動作,如:微笑、拍手和伸手要抱抱等。在寶寶慢慢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可以從中觀察,孩子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做什麼活動時表現出興奮、快樂的神情,進而去了解bobo的氣質和個性。有些幼兒的情緒本質較為正向,總是笑口常開;反之有的孩子情緒本質較負面,較少展現出快樂的情緒,或是不太愛笑。孩子的氣質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但能靠後天的培養,將孩子的情緒導引為正向、穩定,當然,這要靠著爸媽和師長的耐心和愛心,bobo的情緒才能得到正面的發展。

氣質的九大向度

每一個小孩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特性,當你停下來仔細觀察同一個幼兒園中的bobo,就會發現每個人跟他人互動,若對同一事物做出的反應,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樣原生家庭的兄弟姊妹,也可能擁有完全不同的氣質。

氣質是什麼?

氣質和個性有所不同,個性涵蓋的層面較廣,包括天分、智力、情緒狀態、幽默感等,總的來說,氣質是個性的一部分,但氣質會讓一個人的好惡、行事風格和特性突顯出來。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中,氣質使我們表現出自己特別的、卻也不失禮的行為舉止,但可以看出一個人對週遭環境,有什麼獨特的反應和感受方式。舉例來說,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小孩,有人哭著緊抓爸媽的衣服不放、有的已經和新朋友打成一片,這就是每個孩子氣質的不同。
然而,氣質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天生的,因此身為家長,就必須仔細觀察bobo的氣質為何,並且順著孩子的氣質來指導,至於用什麼方式,就看爸爸媽媽和孩子怎麼配合,除了考慮到孩子的氣質之外,家長的氣質也很重要,所以該怎麼做並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不要一開始就嚴厲的要求孩子去做和他氣質相違背的事情;像是有的小孩規律性氣質特別強,晚餐如果換一個碗裝食物就不肯吃,擁有適應力氣質強的媽咪怎麼也無法理解,不同的碗差別到底在哪裡?所以說,家長必須先了解自己和寶貝的氣質,再慢慢調整教育bobo的方向。

9大向度

學者在研究人的氣質時,將其分為9個向度,而每個向度都有強弱之分,幫助了解孩子對環境的感受,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反應。不同氣質中各具特色的9個向度,就可以組成各種不同的搭配,有時候難免重疊、不規則,但每個人的組合都是獨一無二。這9個向度在孩子身上,各有不同程度的呈現,可能會有非常高、高、普通、低、非常低。

1.活動量

質的活動量,指的是在睡覺、遊戲、吃飯和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動時,觀察孩子身體的活動量如何。試著在不同場合觀察孩子的身體動作,看看他的活動力表現,在玩耍的時候,活動量大的孩子,通常喜歡跑、跳、翻滾等;吃飯時狼吞虎嚥、動來動去,而在每天例行的活動中,像換尿布、洗澡、梳頭、穿衣等,都顯得活力充沛。在各種不同情境下,包含在不熟悉的環境裡,看看他和你單獨在一起、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看電視、看書等,活動量各有多大。

2.規律性

這個向度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同的事情時,bobo會做出什麼反應。嬰兒時期時,就可以藉由他們身體的反應來觀察,有的孩子固定幾個鐘頭餓哭一次,每次餵奶喝的量和時間都差不多,也在相似的時間睡覺、起床,甚至連大便次數都很規律,這樣的孩子就是規律性較高的;反觀有的寶寶喝奶睡覺的時間從不固定,可能一口氣睡很久,也可以很久不喝奶,或不到2個小時就哭著喊餓。等到孩子3歲左右,就更能從行為舉止來看看是否規律,除了吃飯睡覺等,是否會在同樣時間玩固定的遊戲、將自己的東西放在固定位置?觀察孩子的生活步驟時,要把環境和進行中的事一起考慮進去,再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有規律性、可預測。

3.趨避性

所謂趨避性,是指孩子對一個新刺激會如何反應?像是見到一個陌生人、到新環境、嘗試沒吃過的食物、拜訪陌生友人家等,當孩子處在一種不熟悉的情境當中,必須用一種新方法處理事情、面對刺激時,bobo的反應是大膽、猶豫還是退縮。要觀察這種反應之前,必須先排除掉已經建立的負面印象,比如說孩子曾經被狗咬過、和陌生孩子玩被欺負等,當然會怕狗或排拒陌生孩子的接近,從這樣的觀點去判斷bobo的趨避性就不正確。在家裡、幼兒園和團體等不同情境下,觀察幼兒對新東西的本能反應後,找出孩子的反應模式來,試著判斷孩子的趨避反應是毫不懼怕還是死命抗拒?也就是說,孩子對新鮮事物是毫不排斥、還是可以慢慢接受?或者是非常的害羞、退縮且持續一陣子?大部分孩子的趨避性介於兩者之間,但仍可看出較偏於「趨」或「避」的傾向。

4.適應力


適應力和前文所提到的趨避性有些差異,趨避性指孩子對新刺激的反應,而適應力是在趨避反應後出現,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狀況。適應力的強或弱,是看bobo做出趨避反應後,對週遭環境能不能融入,通常對新事物比較能接受的孩子,適應力也會較好,不過,不見得所有的孩子都這樣。例如,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會又哭又鬧,但是一個星期後,就能慢慢開始和同學玩耍;而有的孩子到了新環境很興奮,也許幾天後對於老師規定的事情就感到不悅,因為在家裡不必做這些事,反而不能適應。因此,趨避性和適應力仍屬不同向度。

5.反應強度

每個孩子遇到刺激的反應不同,同時反應的強度也有差別,不管這個反應是正面的、快樂的,還是負面的、煩躁的;舉例來說,一個反應強度大的bobo,會笑得很大聲、哭得很用力,不吝惜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情緒和反應,而反應強度弱的幼兒,只會微笑或小聲的哭泣。從日常作息就可觀察嬰幼兒的反應強度,餓了、尿布溼了、換尿布、覺得痛時,是大聲尖叫哭泣,還是發出小小聲的呻吟。等到大一點當大人管教bobo時,反應強度弱孩子可能只會擺臉色或在嘴裡唸幾句,而反應強的寶貝也許馬上提高音量大叫,一副反抗的模樣。

6.情緒本質


每個孩子都會有各種情緒反應,快樂和悲傷、愉悅或不開心,興致勃勃或無精打采等,要評估孩子天生的情緒本質偏向正面或負面的,並不是很單一的判斷,必須在各種情況下多加觀察,再找出貫穿其中的一個共通模式。
注意孩子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所表現出愉快和不愉快的行為,基本上情緒本質較正面的孩子經常微笑,或不時的開懷大笑,與大多數人的交往都很友善;而情緒本質負面的孩子,可能比較愛挑剔、常抱怨或不喜歡和人打交道。通常人的一天都會有情緒反應,可以觀察孩子從起床到睡前的情緒如何,團體相處和獨處時的情緒又如何,建議家長可以將bobo和別的孩子一起觀察,會得出更客觀的觀察結果。

7.堅持力和專注力

堅持力指孩子進行一件活動時,能不被任何事情干擾的程度;而專注力是指在沒有任何阻撓的因素下,bobo對一項活動能持續進行的程度如何。對嬰兒來說,家長比較無法看出專注力的程度,等到1歲半之後,開始會走路並探索環境時,就會表現出他們的專注和堅持的程度。例如:有一個孩子想試著把櫃子打開,專注和堅持力強的bobo,就會用盡各種方法,可能是推、拉或是敲敲看,直到把櫃子打開為止;但一個不太堅持的孩子,就會在試過1、2次之後,就轉身去玩自己的玩具。如果家長發現bobo是個堅持力和專注力很強的小孩,就不要強迫他馬上放下手邊正在忙的事情,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彈。

8.注意力分散度

這是指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圍的刺激吸引,或是通常對環境的聲音、光線和人沒有特殊反應,就可以觀察出注意力分散的程度。不過,注意力分散度是專注力的相反,但不一定堅持力就低。有的bobo可能正在玩手上的玩具,一有聲音和人走過就很容易分心,但抬起頭來看一看後,又會回到手上的玩具,一直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這種孩子就是很容易分心,但堅持度卻很高的幼兒。在嬰兒時期就能約略看出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度,一個容易轉移注意力的寶寶,通常比一個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嬰兒,更容易被安撫下來。比如說,當嬰兒因為受到驚嚇而哭鬧時,大人只要出聲逗他、輕輕拍背或放音樂給他聽,就會馬上被其他東西吸引,忘了剛剛還在哭鬧,這樣的孩子可能就是注意力分散度較高。

9.敏感度

敏感度牽涉到孩子是否產生反應的程度,就是指外界來的刺激要有多強,孩子才會有反應。但敏感度和反應強度及注意力分散度不見得成正比,有的孩子天生較敏感,一點點的燈光或聲音就能察覺,比如他正在看一本故事書,突然有人走進房間來,他只是稍微瞄了一下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就是高敏感度但不容易分心、反應強度也較低的孩子。當孩子能注意到刺激的存在並做出反應,即使是一剎那或很輕微者,也是敏感程度的表現。敏感度高的bobo,對環境週遭的風吹草動都能察覺,也會有行為上的反應;而敏感度低的孩子就對環境沒什麼感受,同樣的刺激他也不會有反應。敏感度有時較難以觀察,因此在看孩子反應時,要以他最當下、直接和本能的行為來判斷這個孩子是否敏感。由於身體的五感,也就是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和視覺是接受刺激的方法,大部分高敏感的孩子,可能是某幾樣感官特別敏銳,當然也有五覺都非常敏感的孩子。除了五感之外,所謂「社交敏感度」則要等孩子加入團體生活中,才能觀察得出來,例如對他人外型上的改變、今天心情好不好等,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

氣質向度和情緒表現

氣質向度提供一個方式讓家長觀察孩子,並藉由這些觀察更了解寶寶,但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媽媽很可能因為自己氣質的不同,判斷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像情緒反應大的媽媽,可能對於寶寶大哭大鬧感覺很正常,因為換成「媽媽」也會這麼做;但情緒反應小的媽咪,對於孩子為小事哭鬧就不能理解。因此在觀察的時候,家長也必須參考其他同年齡寶寶的表現,或是詢問常和寶寶相處的家族成員意見,較能客觀了解bobo的氣質為何。

每個孩子和家長的氣質都不相同,要怎麼相處,怎麼帶領孩子表達情緒,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家長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情緒和反應,因為氣質影響情緒表現的強弱和方式,要安撫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不把處罰當成唯一手段,而是要先了解bobo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是無法表達還是氣質敏感,再順著他能接受的方式指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