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新世代媽咪孕產新主張-政策推廣篇

新世代媽咪孕產新主張-政策推廣篇

從家庭計畫(節育)到生育補助政策 從倡導節育到鼓勵生育,政府政策一向影響社會結構及人民的生活,究竟早年的家庭計畫是如何推動?近年來面臨少子化趨勢,政府又做了哪些因應措施?針對鼓勵生育,各縣市補助金額與方式略有不同,媽咪們可要仔細研究研究!

階段性地推動家庭計畫

背景

台灣早年實施「家庭計畫」,政策目的是為維持人口合理成長,夫妻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配合家庭經濟情況、身體狀況、心理因素,以及國家社會的需要,利用各種節育方法與醫學原理,來達到控制自己家庭子女數,以及生育間隔的目的,並符合每一孩子都是父母所期望及安排下出生的原則。其目的在於為了母子保健、家庭幸福。此外,為了國家人口數量合理成長,品質提高,倡導優生概念,減少人口壓力,並提高生活水準。

原則與方式

當初實施該政策原則主要有以下6項:1.不要太早婚,適婚年齡男性為二十八歲,女性為二十四歲左右。2.婚後三年再生育。3.間隔三年再生育。4.兩個孩子恰恰好。5.男孩女孩一樣好。6.婦女三十五歲以上避免再生小孩。
政策的施行,亦有其配套方法,例如:男性可用保險套、男性輸精管結紮;女性可服用口服避孕藥、裝置子宮內避孕器、量基礎體溫、計算安全期,或用陰道內殺死精蟲之藥物,以及子宮膈膜等,若不想再生育者,則可做女性輸管結紮手術。家庭計畫的服務地點,遍及各區衛生所、省市立醫院、軍公立醫院,與家庭計畫機構特約之私立醫院或診所,家庭計畫推廣中心等。

全面性生育補助政策

背景

受到經濟等多項外在因素影響,台灣這幾年出生率節節下降,與此同時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到78.97歲,預計可能在2017年,65歲以上的人口數佔了總人口數的14%,邁入高齡社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官員評估,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將讓台灣提前耗盡「人口紅利」,在短短10年內,面臨人口負成長的挑戰。國內的人口出生?急速下?,新生嬰兒大幅減少,導致少子化的現象產生。其原因不外乎晚婚、不婚、少育及不育、政府過去倡導推廣「家庭計畫」-「兩個孩子恰恰好,再加上經濟負擔壓力增加、社會價值觀改變、科技文明發達影響、小孩乏人照顧、晚婚頻率昇高。

因應政策

因應人口負成長情況,政府單位積極提供讓民眾願意生育的誘因,例如推出發放幼兒教育券、醫療補助、托育補助、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措施。受僱者不分男女,還可請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假;地方政府也紛紛砸下重金,各縣市陸續發放生育補助津貼,目的都是協助減輕養兒育女的沉重負擔。
從計劃性生育到鼓勵生育,不難看出政策的推動對人民生活的間接影響,身為婦幼產業推動的一份子,我們是非常樂觀以待。不過,如何讓不婚女性願意結婚、生小孩,除了獎勵生育的政策配套措施外,提供貼心的育嬰親善環境,讓在職婦女不論在懷孕、生產、育嬰各個階段皆能獲得國家的照護,並重拾「家庭觀念」等古典價值觀,則是各界需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