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注意!稀便不等於拉肚子,避免腹瀉,泡奶前務必先洗手

注意!稀便不等於拉肚子,避免腹瀉,泡奶前務必先洗手

若不滿1個月的寶寶拉肚子,必會讓父母擔心不已,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新生兒拉肚子呢?找出原因才能以正確的方式處理,不讓寶寶再拉肚子了!

文章目錄

嬰兒|拉肚子|稀便


所謂的「新生兒」是指出生不滿一個月的寶寶,但隨著孩子的年紀不同,即使同樣是拉肚子,考量點也不一樣,對於新生兒拉肚子,不能用大人或大小孩的治療方式處理。

新生兒排便狀況

由於新生兒的生理機能發育還不成熟,且新陳代謝速度很快,導致水分流失快速,所以容易脫水,萬一拉肚子,更容易出現脫水現象,生理受影響程度更明顯,因此,處置速度要快,避免讓寶寶的狀況變得更嚴重。

在了解新生兒拉肚子的原因前,先來了解新生兒的排便狀況。正常狀況下,出生後的前3天,所排出的深墨綠色大便是「胎便」,胎便主要成分是媽媽的羊水、吞入的胎脂、表皮細胞及腸道的分泌物;4~6天是「轉化便」,界於胎便與正常便之間,顏色是黃黃綠綠的;6~7天以後則是黃色的正常便。臨床上,排便過程若有延遲,即胎便排不好,可能與吃奶量不夠所致,這種狀況常發生在母乳寶寶身上。

若是出生7天後仍解出轉化便,表示可能出現脫水,但還要觀察寶寶的體重是否有往下掉,與出生時的體重相比,如果少了10%以上就要特別注意。此時需要儘速釐清寶寶是否有黃疸的問題,更嚴重者,甚至導致高血鈉症狀出現。

 

母乳寶寶的排便情形

解便進入正常便的階段,隨著喝母乳或配方奶的不同,寶寶的便便也有所差異。以母乳寶寶而言,排便次數多,一天至少3至5次,多則可達10次,這與嬰兒腸胃生理功能──「胃-大腸反射」動作有關,只要有食物進入胃內,腸子就會出現反射性蠕動,往往寶寶一邊喝奶,一邊解便,不過,這只是暫時性的狀況。

母乳寶寶的便便含水量高,稀稀軟軟且帶點酸味,雖說有如稀便,但仍可從尿布表層觀察到有顆粒狀的渣渣,因母奶好消化,最後就只剩下一些渣渣排出體外。至於便便有酸味,則是因母乳含乳糖,新生兒的小腸代謝較慢,未能吸收的乳糖會在大腸中發酵而產生酸性糞便,不需要過分擔心。

而喝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次數較母乳寶寶少,平均兩天會有1次,但也可能一天有2至3次,樣子呈糊狀或約略呈條狀的軟便,顏色為深黃。若配方奶鐵質添加較多時,便便會呈現綠色。

 

稀便不等於腹瀉

很多新手媽媽因不了解母乳寶寶的便便特性,總擔心寶寶是否拉肚子?光看大便並不能分辨寶寶是否拉肚子,可先與平常狀況相比,突然發現寶寶有拉肚子的狀況時,先觀察便便的含水量與排便次數是否增加?再觀察拉肚子是否持續較長的時間,如果就那麼一兩次,並無大礙。

若寶寶的排便量與進食量差不多,偶爾拉一次肚子,並不需要擔心造成脫水問題;如果是吃多拉少,且體重正常生長,自然也無需擔心。

然而,拉肚子持續較久的時間,父母必須要觀察寶寶是否有發燒、胃口不佳,合併體重不增加,甚至有精神不濟的狀況,就表示這種狀況需要儘速接受治療。

 

嬰兒|拉肚子

處置方式

當寶寶持續拉肚子時,務必儘速就醫,避免讓情況惡化。首先會讓寶寶接受靜脈注射(打點滴),以矯正脫水情況並補充電解質,並視情況予以禁食一段時間;懷疑受到細菌感染時,須再加上抗生素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泌尿道感染也會以拉肚子的形式呈現,必須以驗尿結果做為輔助判斷。

由於嚴重的拉肚子會造成腸黏膜受損,造成腸道乳醣酶缺乏,無法像平時一樣消化配方奶中之乳糖,此時,喝配方奶的寶寶,可暫時改以「半奶(全奶的一半濃度)」餵食,也就是泡奶的水量不變,但奶粉量減半,或是改用俗稱「止瀉奶粉」的無乳糖奶粉,藉由減少乳糖的含量,避免次發性的消化不良所引發的腹瀉。

當腹瀉症狀改善後,再以由稀到濃的漸進式方式調回正常濃度,避免腸道營養不足,而使長期的預後不好。至於喝母乳的寶寶,則照常喝母乳,母奶正是此時最佳的嬰兒食品。

 

泡奶前後的注意事項

為了不讓新生兒輕易感染病菌而引起拉肚子,在泡奶前後,提醒父母要注意:

1.照顧者務必做好雙手的清潔工作,勤洗手是減少多種感染源的步驟。

2.仔細消毒寶寶喝奶的奶瓶,每一次喝完奶後,應將奶瓶奶嘴拆開清洗乾淨,不讓奶垢殘留在奶瓶上而滋生細菌,等到要再次使用前,再以煮沸或蒸氣的方式進行消毒。

3.沖泡配方奶的水一定要先煮沸,寶寶不滿2個月大前,建議以70℃以上的沸水泡奶,尤其是早產兒,更需要這樣做。根據WHO的建議,因配方奶粉不是無菌產品,以70℃以上的水以殺死可能含有引起嚴重疾病的病原體,這麼做,對一些免疫力相對較差的寶寶或早產兒是必要之舉。當然,寶寶喝奶前,不忘先滴一滴奶水在手背上測試溫度,避免讓寶寶燙嘴。

致病原因

造成新生兒拉肚子的致病原因,可分為感染與非感染兩大主因:

感染因素

感染病毒或細菌會造成新生兒拉肚子,病毒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細菌則是大腸桿菌。新生兒幾乎未與外界接觸,為何會感染病菌呢?可能是主要照顧者接觸了病菌後,未做好雙手清潔即碰觸寶寶的食器;或是飲用水不乾淨;也可能是奶粉罐未蓋好,奶粉沾染了病菌,這些因素都會讓寶寶病從口入。

通常寶寶拉肚子且伴隨發燒、腹脹且合併嘔吐,多可確定因感染而起,處理方式要視寶寶的嚴重程度而定。如症狀輕微,就用平常的照顧方式即可;若寶寶很快就有脫水現象,表示感染對抵抗力還不佳的寶寶造成不小的影響,且情況容易惡化。

非感染因素

關於非感染因素,則有以下可能:

1.不明原因:母乳寶寶可能因媽媽的飲食有讓寶寶過敏的食物,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則可能不適應配方奶,或是配方奶的沖調濃度不對。

2.牛奶蛋白過敏:常見於喝配方的寶寶,這時建議改餵母乳或改用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

3.乳糖不耐症:可改以無乳糖的配方奶。若是半乳糖血症患者,須以不含乳糖或半乳糖的食物進行飲食控制治療。

4.藥物:若服用的藥物含有廣效性抗生素,造成腸道內正常菌落改變,會使寶寶的消化力減退,而解出稀水便。

5.其他疾病:先天性腸道異常(先天性巨結腸症、短腸症)、代謝異常(先天性腸道消化酵素不足症),或新生兒戒斷症候群(孕婦在孕期吸毒,毒品藉由血液傳輸到嬰兒體內,臍帶切斷後,嬰兒開始出現不適症狀),也會有腹瀉的現象。

 

新生兒的血便

新生兒拉肚子會讓父母擔心,若是便便中有血絲,相信更令人緊張萬分。如果只是偶爾一次,而寶寶的精神胃口都正常,則不需要擔心。因為剛出生沒多久的新生兒,有可能因在分娩過程中吞下媽媽的血,而後排出帶有血的糞便。

對足月兒來說,通常在新生兒階段,便便帶血的可能原因包括:

.感染細菌性腸胃炎。

.對牛奶蛋白過敏。

.肛裂(有症狀時的評估)。

若寶寶是早產兒,則可能是新生兒壞死性腸炎所致,這是一種因腸壁局部缺血而引發腸壞死的一種病變,是早產兒最常見的胃腸道急症,容易發生在出生時體重較輕、出生時週數較小,或出生時情況不佳、產程遲滯的新生兒,大部分是以極低體重早產兒發生的機率為多。寶寶只有拉肚子或血便,問題可能還單純,若兩者皆有,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但又合併其他症狀,如:發燒,可能是細菌性腸胃炎造成,但新生兒免疫系統不成熟,體溫表現尚不穩定,有時未必會出現發燒症狀。

若是新生兒又拉肚子又發燒,除了進行血液、尿液的常規檢查,與血液、尿液細菌培養外,理論上,還需要考慮讓寶寶接受腰椎穿刺,以排除腦膜炎的可能。

 

屁屁照護好.避免尿布疹

平常時期照顧寶寶,不少父母就煩惱尿布疹的問題,一旦碰到寶寶拉肚子,更擔心排泄物對屁屁造成刺激。寶寶是否容易受尿布疹困擾,多與個人體質有關,照顧者能做的事,就是減少刺激物質與寶寶屁屁的接觸。如何照顧拉肚子的寶寶以避免尿布疹「火上加油」,請參考以下做法:

1.勤換尿布:減少尿液糞便與皮膚接觸的時間,避免造成刺激而引起尿布疹。

2.水洗屁屁:特別是在寶寶排便後,最好以溫水取代濕紙巾,幫寶寶清潔屁屁,然後再用棉布輕輕拍乾皮膚上的水分。

3.擦防護膏:使用含有氧化鋅的護臀膏,可有保護隔離的效果。

提醒父母,若寶寶有尿布疹的問題時,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含有類固醇的藥物幫寶寶塗抹,因為這會降低局部抵抗力,若已有次發性的黴菌或細菌感染,將更加惡化,最好還是就醫,讓醫師根據症狀開立適合藥物。

 

促進嬰兒腸道發展,減少嬰兒拉肚子頻率

剛出生的嬰兒腸道易敏、消化道系統發展尚未成熟,若接觸含過敏原的食物或藥物時,容易引發拉肚子症狀。若父母希望從根本減少寶寶拉肚子頻率,除了日常照護外,建議可藉由母乳哺餵溫和給予寶寶成長時所需的關鍵營養,同時幫助寶寶培養出較為穩定的腸道菌叢生態。

母乳哺餵有助於寶寶調節體質,幫助寶寶獲得較穩定的免疫力及腸道發展,當寶寶滿一歲,若媽媽無法繼續哺餵母乳時,可改讓寶寶喝含有母乳成分的配方奶,讓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作為支持寶寶成長發育時的重要營養。

母乳中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越多,對寶寶的免疫成長、腸道發展就越有幫助,其成分含HMO可幫助寶寶維持腸道健康,調節寶寶腸道菌叢生態,sn-2 PA則可幫助寶寶排便順暢,其他像是α-蛋白、核苷酸、gsMO、IgA及IgM免疫球蛋白等,可幫助寶寶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生成,促進寶寶腸道穩定發展。

除了上述提及到的多元母乳活性因子,近年來銜接母乳科技研發的「MOS類母乳寡醣」,其結構近似母乳,可在寶寶的腸道中產生一道屏障,幫助提前阻攔病原體入侵寶寶腸道,從根本減少寶寶腸道不適、拉肚子甚至是染病的機率。

而國外臨床研究也證實,飲食中攝取含MOS成分配方奶的寶寶,可以有效增加體內活性抗體(slgA),是喝一般配方奶寶寶的兩倍,幫助寶寶促進免疫力發展,更可幫助寶寶維持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