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12個狀況問題一次問,「學走路要穿學步鞋嗎?「拖著腳爬行代表什麼?」
文章目錄
寶寶學會「翻身、坐、爬、站、走」等5大粗動作,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怎麼說呢?除了代表寶寶又邁入一個新的成長里程碑之外,父母也能從中推測出孩子的發展狀況是否屬於正常範圍。不過,還是有些父母很擔心寶寶的大動作發展是否跟不上其他孩子,專業小兒科醫師提醒,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情況因人而異,不用過於憂慮!
而翻身、坐、爬、站、走等這些動作,其實與神經、骨骼、肌肉的發展有關。如果一切都發展順利,孩子會逐漸做到這幾個動作,但並不會完全按這順序發展,有些幼兒先會站、會走、才會爬;不一定是先爬、才會站和走,最主要是依孩子的年紀來觀察就可以。
而要怎麼觀察孩子成長無虞呢?一般來說新生兒在出生後,父母會拿到一本由國民健康署所發行的「兒童健康手冊」,手冊中具備記述詳細的基本發展指標,家長可對照寶寶月齡應有的表現,並確實記錄並請醫師協助評估,才有助於及早發現孩子發展遲緩等問題,就可把握黃金時機轉介至該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
粗動作發展,多與肌肉動作跟控制有關
寶寶的動作發展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
嬰兒的動作發展與骨骼肌肉、大腦、週邊神經系統、感覺統合、心理認知等方面的成熟有關。基本上,精細動作主要是手、腳小肌肉的運用,大多與手眼協調能力有關,隨著智能的增進會發展出許多精細動作;而粗動作發展涉及頭頸部、軀幹,還有四肢等及大肌肉的動作跟控制。
父母藉由了解動作發展,可察覺寶寶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再尋求兒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的協助,排除病理性原因,並及早接受復健。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1:翻身
發展月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專科兼急診科主任吳芬芬醫師表示,多數寶寶能在3~4個月大時脖子硬挺,5~6個月大時出現翻身動作,通常父母在寶寶3~4個月大時,可以注意到寶寶是否能夠順利抬頭,或是抱著寶寶時,寶寶的頭會不會輕易晃動,若父母感覺寶寶軟趴趴的,或許是寶寶出狀況了,至於5~6個月大的寶寶,父母可在為寶寶換尿布或換穿衣褲時,注意寶寶是否有出現想翻身的動作。
發展表現
欲觀察寶寶是否開始會翻身,爸爸媽媽可以先觀察寶寶下半身的動作,當寶寶伏趴在床上時,其中一隻腳會不斷想往另一隻腳的方向翻動,意圖讓自己呈現翻轉身的姿勢。不過,寶寶包著尿布及穿著厚重時,就不太容易能看到他翻得過身的動作,所以父母也可在寶寶沒穿尿布的時候進行評估。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對於發展遲緩或頸部支撐力不足的孩子,爸爸媽媽可輕輕拉著寶寶的雙手,帶領寶寶坐起來,藉此訓練寶寶頭部與頸部支撐的力量。
當寶寶平躺時,父母也可以把孩子的腳抬起來,用雙手手掌輕輕推寶寶的腳掌(類似互相施力的感覺),此動作可加強寶寶雙腳力量,進而加強肌肉張力發展,或許有利於翻身。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2:學坐

發展月齡
中國人俗稱諺語七坐八爬,大部分的寶寶會在7個月大時學會坐姿,有些孩子可能在6個月大就已經能夠自行坐著,少數則於9個月大才學會,但父母不用太擔心,孩子的發展狀況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也有寶寶還不太會坐就已先學會爬行,都屬於正常狀況,順其自然即可。
且最新進的醫學研究也顯示,順其自然地照顧法,不偃苗助長是最好的照顧原則。
發展表現
吳芬芬醫師指出,這個階段才剛學會坐著,所以有些寶寶會呈現無法坐穩5秒鐘的坐姿,接著身體逐漸向前傾,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行恢復坐姿,有時須等到8、9個月大時才能不依賴任何輔助,才可自己坐得很穩。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爸爸媽媽應注意不可讓寶寶坐太久,以免為脊椎帶來負擔;事實上,孩子不太可能因為坐太久而造成脊椎側彎等問題,但如果寶寶原本就有骨骼方面的問題,坐太久恐怕會導致病情惡化。
吳芬芬醫師建議,若欲訓練寶寶坐姿,家長可在空曠的地方鋪上乾淨的毯子,再讓寶寶坐在毯子上,接著放一些玩具在寶寶前方,並引導孩子抓握眼前的玩具,便有助於讓寶寶越坐越穩。此外,吳芬芬醫師提醒:「有些父母經常讓寶寶坐在床上,但已經學會爬行的寶寶,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跌落至地板,所以寶寶一定不可離開照顧者的視線。」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3:爬行
發展月齡
8~9個月大的寶寶,幾乎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坐穩,坐著時能夠將身體挪向有興趣的物體,並學會獨立向前爬。
發展表現
吳芬芬醫師表示,寶寶學習爬行的初期,經常以同手同腳的方式移行,兩隻腳甚至會同時移動,且身體無法離開地面。待9個月大時,神經肌肉發展較為成熟,身體才有辦法離開地面,並兩手前後交替往前爬行;有些孩子粗動作發展會不經過匍匐爬行的動作。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待寶寶學會爬行後,世界也變得更為寬廣,吳芬芬醫師表示,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準備安全的環境,讓他可以盡情探索,例如鋪上地墊、選購體積較大的玩具、為容易導致傷害的家具進行保護措施。
不過,不少家長會出現這樣的疑惑:「地墊材質可能含有塑化劑,避免鋪地墊是否對寶寶比較好?」地墊所含的化學因子,讓家長避之唯恐不及,但如果不鋪地墊,寶寶在地上又會受傷;因此,對許多家長來說,究竟要不要鋪地墊實在傷透腦筋。
當寶寶學會爬行之後,通常都很喜歡在客廳及臥室裡爬上爬下,有些大理石地板或木製地板,對孩子來說就顯得特別危險,一旦不小心從椅子或床墊掉落,極有可能會受傷流血,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仍建議家長為寶寶選購地墊,才可預防寶寶與堅硬的地板直接碰撞。
但是父母在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材質及出產地,避免顏色鮮豔與嚴重刺鼻味的產品,若商品成分合格,基本上都不會對孩子產生特別的傷害。
此外,電風扇及暖器這類電子產品,要在外層加裝防護網,避免寶寶將手指頭伸進去,造成切傷或燙傷;並於插座外層裝上插座安全蓋,預防寶寶發生觸電等危險,電線及延長線也須放置在寶寶無法碰觸的高度。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4:站立

發展月齡
寶寶在10個月~1歲3個月之間,逐漸學會站立,甚至還能雙手扶著家具移動幾步。
發展表現
吳芬芬醫師指出,寶寶學會站立之後,活動力會比往常明顯增加許多,自己坐著、拿湯匙等動作,都不再是難事,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準備兒童餐椅,一邊開始訓練寶寶的精細動作,讓他學習用湯匙把食物送進嘴裡。一開始也許會將食物灑滿桌子或地上,但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里程,父母不妨在桌子及地面鋪上報紙,多鼓勵寶寶學習自己吃飯。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此階段的寶寶,大部分已經快要完成所有的粗動作學習,爸爸媽媽在和寶寶玩的時候,可以讓寶寶的雙腳站在自己的雙腳上,或是將寶寶的玩具放在桌子上,讓寶寶以站姿玩玩具,藉此訓練雙腿耐力及身體的平衡感。
寶寶5大粗動作發展與訓練5:走路
發展月齡
學會站立之後,寶寶就開始能自己走路,通常過了1歲3個月大,就可以走得很穩,有些寶寶甚至能走得很快,父母牽著走時,也可以爬一點簡單的樓梯。
發展表現
寶寶開始走路之後,會對外在環境非常有興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將細小的零件往嘴裡放,父母必須比之前更小心監督。
此外,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在學走路時,似乎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吳芬芬醫師表示,家長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如果並非持續狀態,通常在3歲之後都會逐漸穩定;但若長時間以墊腳尖的姿勢走路,且用手刺激寶寶的腳掌時,寶寶的腳掌屬於僵直性,或許和小腦方面的發展有關,建議請醫師診斷評估,才能確認是否有病理方面的問題。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2~3歲時甚至可以適應設計較複雜的樓梯,此時父母必須特別留意不要讓寶寶走到陽台上。
家中窗戶應裝上安全鎖或護欄,且窗台及陽台欄杆高度不可低於110公分,若住家位於10層樓以上的高度,兩者則不可低於120公分,陽台欄杆的間距皆須小於10公分;窗戶附近也不可放置寢具、矮櫃、桌子、椅子等容易讓幼兒攀爬的物品,以免寶寶藉此爬到窗外導致墜樓危機。
此外,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有時頭部會不小心撞到桌角或從床上跌落,所以頭部受到外力撞擊等事故傷害,也是學齡前常見的意外事件之一;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在選購室內桌椅時,應儘量挑選圓弧邊緣,或使用防撞邊條及防護桌腳,避免寶寶走動時撞到尖銳的直角而受傷流血。
寶寶粗動作發展與訓練:醫師貼心提醒
吳芬芬醫師指出,醫師在為寶寶診斷時,某些測試動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仍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些家長在診間看到這些動作,回家之後也想效法醫師為孩子進行發展檢測,結果一不小心可能就讓寶寶受傷,有些家長的危險動作甚至造成嬰幼兒搖晃症。
她叮嚀,除非父母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否則不宜執行這些檢查動作,避免使寶寶負傷,反而損傷寶寶的生長進程。
其他粗動作發展與訓練:寶寶頭部控制

頭部控制的發展時間
寶寶大約2個月時,拉起寶寶的雙手將寶寶從躺姿拉起,寶寶的頭不會過度軟軟的向後垂。大約3、4個月時,寶寶趴著時,可自行將頭抬起至大約90度。大約4個月時,頭部控制較成熟,拉著寶寶的雙手將寶寶從躺姿拉起來,寶寶的頭會與身體呈一直線。到了5、6個月時,由於寶寶的頭部控制較穩,抱著寶寶時,通常就不用再刻意用手扶著寶寶的後頸部,而且寶寶喜歡讓人直立抱著。以上是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出來的正常現象。
觀察重點與注意事項
寶寶4個月時,拉寶寶的雙手、將寶寶從躺姿拉起,如果寶寶的頭仍落在身體直線的後方,表示頭部控制不佳,可能是肌肉張力低或中樞神經有問題,要特別注意。
如果發現4個月的寶寶,趴著時如果仍不會抬頭,必須就醫。
其他粗動作發展與訓練:爬樓梯、跑、跳
爬樓梯、跑、跳的發展時間
寶寶大約1歲半~2歲時會由大人牽著爬樓梯;約2歲時,開始會跑,也開始會雙腳跳躍。
觀察重點與注意事項
寶寶開始會牽著大人的手或自己扶欄杆下樓梯時,應特別注意安全,避免跌落。假如寶寶3歲仍不會自己上下樓梯或雙腳跳躍,則為就醫警訊。
寶寶的粗動作發展,自然互動中發展出來
寶寶的粗動作發展,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藉由探索或與大人玩、互動,自然而然會發展出來。總之各項粗動作發展,1歲以前,如果比該出現的時間慢了至少2個月,建議可就醫詢問兒科醫師;若是落後1、2個月卻持續在進展,爸媽不用太擔心:
但是1歲以後的發展觀察父母就要注意了!這時候個別發展快慢差異較大,如果粗動作的發展落後了6個月以上,則建議就醫詢問醫師,如果後續追蹤有持續進步即可以;如果完全沒有進步,就必須請小兒神經科醫師確認原因並考慮復健。此外,也建議爸媽多參考《兒童健康手冊》,手冊中有許多實用的衛教資訊與觀察指標。
常見寶寶粗動作發展12個 Q&A
Q1:寶寶練爬的時候,需要穿護膝嗎?
A:一般來說,地磚上如果沒有鋪設軟墊,最好讓寶寶穿上護膝,以免膝蓋磨破瘀青,如果是在軟墊上就不用穿戴護膝。
Q2:寶寶同手同腳,或是「兔子跳」正常嗎?
A:通常寶寶練爬的姿勢五花八門,有些寶寶會同手同腳,有些卻寶寶則會雙手前撐帶動雙腳往前跳,也就是俗稱的「兔子跳」。當寶寶已經出現會小狗爬的寶寶如果偶爾同手同腳,只要讓孩子多練習,不需要特別調整姿勢。
但「兔子跳」會導致寶寶無法練習左右協調的能力,進而讓四肢協調不順,甚至衍生出發展遲緩的問題。如果寶寶已經學會爬,「兔子跳」可能是為了讓前進的速度更快,問題不大;只不過寶寶若還不會爬,就在一開始出現兔子跳的動作,就必須立即導正。
Q3:寶寶拖著腳爬行代表什麼?需要就醫嗎?
A:如果寶寶在學習爬行時,只用單腳前進或僅用單側手腳移動,有可能是先天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也可能是身體協調出了問題,最好請復健科醫師檢查。另外一個情形是,寶寶在7、8個月以後仍只用雙手爬行,媽媽發現寶寶完全不用腳的力量,有可能是下肢肌肉張力過緊鎖導致的膝蓋無法彎曲,同樣也要就醫診治才行。
另外,有些早產兒會因為腦部受傷而下肢控制不良,因此家中有早產寶寶的媽咪一定要特別注意。
Q4:家中寶寶過胖學爬的速度,會比較慢?
A:基本上,除非寶寶BMI值超過90%以上,否則肉肉的身材是不會對爬行造成太大影響的。倒是媽媽或是阿嬤怕寶寶冷穿太多衣服,反而容易限制寶寶的動作。因此,媽咪在寶寶練爬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寶寶穿太厚重的衣服,輕便簡單事最好的裝扮。
Q5:習慣趴睡的寶寶,練習翻身會比較吃力嗎?
A:一般說來,只要是正常發育的寶寶,無論習慣仰睡或趴睡,都不會影響其粗部動作發展。基本上,趴睡可以讓孩子在發展各個階段的動作時,比同齡的孩子快一點。只不過因為趴睡容易引發嬰兒猝死症,是非常危險的,最好隨時看照好寶寶才是。
但是如果不太會翻身就需要特別注意!只會翻身卻無法維持平躺姿勢的寶寶也可能有問題!臨床上曾見過被診斷為腦性麻痺的寶寶,因為身體穩定度不佳無法維持平躺,不斷向左或向右翻身。所以發現孩子頻繁翻身、無法維持平躺,最好就醫評估。
Q6:為什麼寶寶一坐,就容易哭?
A:這樣的情況有不少!
如果寶寶比較小,在坐的時候頭頸部和身體沒有被扶穩,就會導致身體晃動後倒,往往會因為驚嚇而被嚇哭。另外,寶寶剛吃飽就被扶坐起來,且身體過度前彎,胃受壓迫也會不舒服。不只如此,身體力氣不足以將上半身挺起來的寶寶,在沒有被扶穩的狀況下也會感到不適。
一坐就哭的寶寶,也有可能是某些部位的軟組織柔軟度不足,或關節活動度不足導致無法忍受坐姿。總之,父母最好隨時觀察為佳!
Q7:如何才能讓寶寶坐得好?
A:寶寶要坐得好,除了要調整身體姿勢以及觀察平衡反應,核心肌群的力量運用及髖關節也是影響坐姿的關鍵。建議直接練坐,趴姿可以讓寶寶的身體更有力氣,都有助於寶寶學坐呢。
Q8:為什麼寶寶學走時,會一直往前衝?
A:比起走路,減速平衡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雙腳「不夠力」就無法減速平衡。建議媽咪可以利用上下斜坡,或是利用樓梯鍛煉寶寶雙腳的力氣。
Q9:寶寶學走路時,身體會往前傾怎麼辦?
A:通常孩子在剛開始學走路時,會缺乏驅動力,因此前傾的重力可以幫助寶寶往前邁步;加上人類有保護自己的本能,在跌倒前會伸出雙手撐地,所以寶寶剛開始練走的時候重心會往前。只要多加練習,久而久之就會漸入佳境
Q10:寶寶挑學步鞋有什麼訣竅?
A: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建議穿上學步鞋。只不過,一般父母在幫發育中的孩子買鞋時,都會買大一號的鞋子,但剛學走路的寶寶穿太大的鞋子,腳在鞋子裡面滑來滑去,會讓雙腳無法正確施力,腳尖和足跟總是不舒適。不僅會影響走路姿勢,也會影響腳的發育,建議挑選學步鞋最好買尺碼剛好的鞋子,儘量以有重量的球鞋為主,而且千萬不要買拖鞋或是涼鞋。
Q11:寶寶在家學走路,需要穿學步鞋嗎?
A:寶寶的腳踩在不平穩的地面上,有助增加腳踝的穩定度,也可以讓腳指頭、足弓適應不同環境。所以在家裡可以不用穿學步鞋,光腳或穿襪子就好。
Q12:哪些地方適合寶寶練習走路?
A:除了在家中練習,也可以帶寶寶到鋪設塑膠軟墊的公園。當寶寶走得比較穩定以後,則可以帶他到質地較軟的沙灘、沙坑上走,訓練寶寶的平衡感。腦性麻痺的寶寶可以利用馬術治療,讓孩子坐在馬上感受馬的走路節奏、動作韻律,進而模仿走路的感覺,有助於復健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