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好嗎?有副作用嗎?婦產科醫師解析6種情況需考慮催生
催生是什麼?詳解催生與引產的區別
1.催生
催生,大多是孕媽咪已經開始有產兆:子宮正在收縮,子宮頸也慢慢打開,婦產科醫師再以藥物或其他人工方式,加速生產的進程,促使其收縮程度加強、子宮頸真正打開,幫助胎兒順利出生。
2.引產
引產的原文為「labor induction」,莊乙真醫師說明,意指經專業醫師判斷後,考慮以人工介入生產。當孕媽咪沒有任何產兆,婦產科醫師運用內科或外科的方式,促使其產兆開始出現,進展到生產的過程。
項目 | 催生(Induction of Labor) | 引產(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
---|---|---|
定義 | 指在孕足月(約37週以後),利用藥物或人工方式促使自然分娩開始。 | 指在胎兒尚未足月或需提前結束妊娠時,利用藥物或手術終止妊娠。 |
目的 | 讓孕婦於安全時間內生產,以避免母胎併發症(如過期妊娠、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 | 因醫療或非醫療原因(如胎兒異常、母體危險、流產)提前終止懷孕。 |
適用週數 | 通常為37週以上的足月妊娠。 | 通常為未滿37週,依醫療評估可能早至12週以內或20週以內。 |
使用方法 | 常用前列腺素栓劑、催產素點滴、人工破水等方式刺激子宮收縮。 | 常用子宮頸擴張、藥物引產(米索前列醇等)、手術吸刮或擴張搔刮術等。 |
胎兒狀況 | 以健康、可存活胎兒為前提。 | 胎兒可能尚未存活或無法存活(如畸形、胎死腹中)。 |
醫療目的 | 促進分娩,母嬰皆有存活預期。 | 終止妊娠,以保護母體或因特殊原因結束懷孕。 |
產後照護 | 與自然生產相同,需觀察子宮收縮、出血量、哺乳與新生兒健康。 | 類似流產處理,需觀察出血、感染、心理支持與避孕建議。 |
心理層面 | 通常為期待生產的情緒,焦慮中帶有準備感。 | 多伴隨悲傷、愧疚或創傷情緒,需心理輔導支持。 |
什麼情況需要催生?解析6大常見狀況
催生時機1.超過42週
一般對懷孕的認知是40週(280天),或懷孕37週代表胎兒已足月可出生;然而,如果一直沒有生產的跡象,甚至已超過42週,就必須催生。莊乙真醫師說明,胎兒在子宮內的營養與氧氣,都是母體透過胎盤和臍帶所提供;如果超過42週,胎盤功能將開始老化,連帶影響到養分的供給,反而會傷害到胎兒。
催生時機2.胎兒發展遲緩
催生時機3.母體或胎兒的特殊問題
母體的特殊內科症狀,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或不明原因的問題,如羊膜炎、甚或有胎死腹中的可能等。對此,莊乙真醫師表示,通常會以催生做為優先考量,以保住母胎的狀況。
延伸閱讀:催生的3大時機
催生時機4.妊娠糖尿病
莊乙真醫師表示,如果經過完整兩次檢測後,確診罹患妊娠糖尿病,孕媽咪更需要確實控制日常飲食、體重維持等;否則如狀況惡化,母體易有難產、流產,胎兒則可能成為巨嬰、甚至胎死腹中。
催生時機5.妊娠高血壓
莊乙真醫師表示,有此症狀的準媽咪,懷孕期間的血壓如不妥善控制,幾乎可能處於居高不下的現象,嚴重時甚至連使用降血壓藥物也降不下來,對母體傷害極大,如胎盤早期剝離、中風、早產等;對於胎兒,則影響其從母體所能吸收的養分,嚴重時會產生窘迫,甚至胎死腹中。
催生時機6.子癇前症
莊乙真醫師說明,罹患此症的孕媽咪,通常可能發生胎盤的血流不足;因此,連帶影響胎兒營養的吸收,將可能發育不良且低體重,嚴重時胎盤剝離,造成胎死腹中。
(催生的2種方法。圖/shutterstock)
孕婦催生好嗎?了解3種催生方法
1.藥物催生(Medical Induction of Labor)
藥物催生是最常見的醫療催生方式,透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或催產素(Oxytocin)**來刺激子宮收縮。
-
前列腺素栓劑或凝膠:用於軟化與擴張子宮頸,讓身體更容易進入生產狀態,通常放置於陰道內。
-
催產素點滴:透過靜脈輸注,模擬自然分娩時的子宮收縮節奏。醫師會根據孕婦反應調整滴速。
藥物催生適用於足月但尚未自然陣痛、或醫療上必須盡快生產的孕婦(如妊娠高血壓、胎盤功能不佳等)。過程中須持續監測胎心音與收縮強度,避免過度收縮導致胎兒缺氧。
2.外科人工破水(Amniotomy)
外科人工破水是利用無菌器具刺破羊膜囊,讓羊水流出,藉此促進或加強子宮收縮。這項操作通常在子宮頸已部分開啟且胎頭位置穩定時進行,可搭配藥物催生使用。
破水後,胎膜釋放的前列腺素能進一步刺激宮縮,但同時也要警覺感染風險上升,因此醫師會評估羊水顏色、胎兒心跳與子宮收縮狀況,並限制破水後的時間(多半需在24小時內生產)。
3.催生運動(Natural Induction or Labor Exercises)
催生運動是以自然方式促進分娩,適用於孕足月、無併發症的孕婦。常見方式包括:
-
散步、瑜伽、骨盆前傾運動:能促進胎兒下壓,刺激子宮頸開啟。
-
爬樓梯或坐瑜伽球:有助骨盆鬆開、改善胎位。
-
乳頭刺激:可自然釋放催產素,使子宮出現輕度收縮。
需注意的是,催生運動只適合身體狀況穩定、醫師同意的孕婦,若有前置胎盤、破水、出血或高風險妊娠,應避免自行嘗試,以免造成早產或胎兒壓力。
催生好嗎?會有後遺症嗎?
這是許多孕婦在臨近生產時最關心的問題。以下以臨床角度詳細說明「催生好不好」與「可能的後遺症與風險」。
催生的本質:幫身體「啟動」分娩
催生是當母體或胎兒健康有潛在風險、或超過預產期仍未自然陣痛時,醫師協助身體進入分娩的方式。對多數孕婦而言,催生是安全且常見的醫療程序,全球都有嚴格的執行規範。當必須催生,這麼做反而是降低母嬰風險的保護措施,能預防胎兒缺氧或死胎等併發症。
催生雖屬安全,但仍有潛在副作用,主要取決於母體反應與子宮收縮的強度,宮縮過強或過頻,可能導致胎兒缺氧或心跳減緩;生產過程延長,若子宮頸反應不佳,可能仍需剖腹產;疼痛感較劇烈,許多孕婦需要使用減痛分娩。另外,若伴隨人工破水,時間過長可能增加感染機會。不過在醫院監測下,這些風險多可被即時偵測與處理。
一般而言,催生不會造成長期後遺症。藥物代謝快,不會殘留於體內;子宮收縮一旦結束,功能也會恢復正常。但若催生失敗、歷經長時間產程或需剖腹產,產婦可能在短期內出現疲勞、子宮收縮痛、心理壓力等恢復期症狀,這屬於正常生理反應。只要遵照醫囑休養,不會對身體造成永久影響。
催生多久才會生?注意事項一次看
催生要多久才會生,其實沒有固定答案,因為每位孕婦的身體狀況、子宮頸成熟度、胎兒位置都不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從幾小時到兩天不等。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 子宮頸成熟度(Bishop Score):如果子宮頸已柔軟、開口約2~3公分,通常催生後6~12小時內就可能進入產程。
- 初產或經產:初產婦常需較長時間,平均可能超過12小時。
- 催生方式:藥物與人工破水並用者通常比單一方式快。
過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項:
-
持續監測胎心音:避免宮縮過強導致胎兒缺氧。
-
補充水分與能量:長時間產程容易耗體力。
-
疼痛管理:可使用呼吸法、按摩、熱敷或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
-
情緒穩定:保持冷靜能促進催產素自然分泌,幫助宮縮更有效率。
催生常見QA
Q1:醫師如何掌握催生用的藥量?
例如:吃完藥後,子宮已在收縮,便可再減少藥量;如使用塞劑後也開始宮縮,就會考慮先拿出藥物,避免其繼續在體內產生作用。否則,如果宮縮過於激烈,而使產程進展太快,將可能讓還在子宮內的胎兒心跳急速加快,嚴重時還會引發胎兒窘迫症,而不得不改為緊急剖腹產。
Q2:催生會比一般生產還要痛嗎?
對此,莊乙真醫師表示,事實上,催生就只是一種協助進入產程的方式,並不會特別痛,就跟一般從陣痛、宮縮、破水到生產等等的程序,大同小異。用車子來比喻,可能啟動的比較慢,但只要開始發動,後面的過程沒問題,通常生產都能夠很順利的,準媽咪無須過於擔心。
Q3:哪些人不適合催生?
曾有剖腹產或子宮手術者
若孕婦曾進行剖腹產、肌瘤切除或其他子宮手術,子宮壁可能有疤痕組織。催生後的強烈收縮可能導致子宮破裂風險上升,因此醫師通常不建議使用藥物催生(特別是催產素或前列腺素)。這類孕婦若需提前分娩,多半會選擇剖腹產,以避免危險。
胎盤或胎位異常者
若有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或橫位、臀位等胎位異常,也屬催生禁忌。因為這些狀況會使胎兒在宮縮過程中承受壓力,增加大量出血或胎兒缺氧的風險。這時若勉強催生,反而可能危及母嬰性命,必須以剖腹產為首選。
胎兒或母體條件不穩者
若胎兒已有明顯窘迫、胎心音異常、臍帶繞頸嚴重等狀況,或母體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嚴重糖尿病等疾病,皆不適合催生。這些情況下的子宮收縮可能進一步惡化胎兒供氧,醫師會選擇更可控的方式(例如剖腹產)以降低風險。
骨盆狹窄或胎兒過大者
若骨盆空間明顯不足或胎兒體重超過4公斤,催生可能導致產程停滯或難產。此時子宮雖收縮,但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容易造成母體筋疲力竭、胎兒缺氧或需緊急剖腹。醫師會在孕晚期以超音波測量胎兒大小、估算骨盆容量後再做決策。
Q4:催生費用多少?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固定答案──催生的「部分成本」會被併入整體生產與住院費用中,而且不同醫院、不同房型、自費項目等差異很大。從公開資料看,催生的藥物(如陰道塞劑)在台灣的價格大致是:
-
顆粒狀塞劑:每顆約 300~600 元
-
條狀塞劑:一條約 3,000 元
但這只是「催生藥物本身」的自費部分,並不含住院、產房、檢查、麻醉、病房差額等其他費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過了預產期,為什麼寶寶還沒動靜?關於「過期妊娠」你該知道的8件事
.還在挑日子選時間生小孩?婦產科醫師:「胎兒過大過小都可能要提前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