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奶量要怎麼算?新生兒奶量計算公式與餵奶注意事項一次看
文章目錄
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和「睡」,但嬰幼兒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有時哇哇大哭起來,新手媽媽也搞不清楚是不是餓了,到底嬰兒奶量要如何判斷呢?
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資深護理長薛惠珍表示,新生兒會有吸吮反射,但反射動作是因為腦神經還沒發育完全,依靠脊髓和腦部的反射動作,沒有意識下身體會自然出現的反應,因為沒有經過大腦的判斷和思考,不見得是餓了。
嬰幼兒每天需要多少奶量 ? 依體重計算每日奶量

除了親餵母奶外,瓶餵和喝配方奶的寶寶,都能較明確知道寶寶喝了多少,薛惠珍護理長指出,有一個大略的標準可以參考,以寶寶的體重為準,每天每公斤要喝150c.c.的奶量,但每個寶寶的狀況不同,建議媽咪記錄寶寶每天喝的量和次數,掌握孩子奶量的狀況。
因此,如果要增加奶量,最直觀的方法就是依照體重調整,有些媽咪發現寶寶某餐很快就吃完,好像還想再吃的樣子,是否就要增加奶量呢?薛惠珍護理長表示,嬰幼兒也會有大小餐,上餐吃得少、下餐就吃得多,不見得一次不夠就要馬上增加奶量,可多觀察幾次,以一天的量來評估,若寶寶明顯覺得還不滿足,此時奶量可再慢慢增加。
以下公式計算不妨參考,常用的是「體重(公斤)x 100~150 c.c. = 每日總奶量」,將「每日總奶量」除以「每日餵奶次數」得出每次餵奶量,並需持續觀察寶寶的排尿、排便、體重成長及喝奶後的滿足狀態,來判斷是否足夠。
每日總奶量計算
公式:寶寶體重(公斤)x 100~150 c.c. = 每日總奶量。例如:一個體重3.5公斤的寶寶,每日總奶量約為3.5 x 100 c.c. 至 3.5 x 150 c.c.,即350~525 c.c.。
計算每次餵奶量
公式:每日總奶量(c.c.)÷ 每日哺餵次數 = 每次餵奶量(c.c.)。
例如:若上述寶寶一天餵6次奶,則每次約餵350÷6約58.3 c.c. 至 525÷6約87.5 c.c.。
延伸閱讀:親餵、瓶餵、打嗝......新手媽媽不用怕!新生兒照護Step by step步驟全教學
寶寶一天要喝多少奶 ? 從0〜1歲的餵奶量一次看 !

當寶寶從新生兒一路成長到1歲,奶量的需求會隨著腸胃功能、體力、食物種類及成長階段有所變化。以下是0個月到1歲寶寶的奶量變化與建議。
新生兒( 0~1個月 )
以母乳寶寶為例,通常每2~3小時需餵一次奶,一天大約10~12次是正常的。有些新生兒吸奶時間短,常讓媽媽擔心是否真的有喝到奶。其實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吸奶非常費力,若持續有在吸,即使只有5分鐘,也可能已經攝取足夠的奶量。若寶寶邊吸邊睡,可輕拍臉頰、耳朵或與他說話,幫助他再多喝一些。
4~6個月
寶寶的腸胃功能進步、胃容量變大,奶量也隨之增加。不過,有些寶寶在這階段反而出現「厭奶期」,喝得比以前少。此時父母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若體重短時間內下降5~10%,就要及時就醫,排除其他健康問題。
7~12個月
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奶不再是唯一營養來源。建議先吃副食品,再喝奶,以避免影響進食量。奶量可依寶寶的胃口調整,但仍應持續觀察身高體重的成長是否穩定,確保營養充足。
1歲左右
寶寶已能與大人共餐,但胃容量仍小,奶仍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建議每天可攝取1.5~2杯奶,包含鮮奶、優酪乳或成長奶粉。若寶寶對一般食物接受度不佳,奶的比例就需增加,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營養。
整體來說,寶寶的奶量應因階段調整,搭配生長狀況與飲食情形彈性調整,才能健康成長。
| 月齡 | 每次奶量 | 餵奶次數 | 餵奶頻率 | 每日總奶量 |
| 初生 | 10ml起, 每天增加10ml |
8~12 次 | 8~12 次 | 0~3天 : 約160c.c 4~7天 : 約480c.c |
| 一周~二周 | 0~3天 : 5~20c.c 4~7天 : 25~60c.c 7~314天 : 60~95c.c |
1~3小時 / 次 | 8次 | 7~14天 : 約500c.c |
| 半個月~滿月 | 60~120c.c | 3~4小時 / 次 | 8次 | 約600c.c |
| 滿月~二個月 | 120~150c.c | 3.5~4小時 / 次 | 6~7次 | 約900c.c |
| 2~4個月 | 150~180c.c | 4~5小時 / 次 | 5~6次 | 約900c.c |
| 4~6個月 | 180~240c.c | 4~5小時 / 次 | 4~6次 | 不超過1000c.c |
| 6~8個月 | 200~240c.c | 4~6小時 / 次 | 3~5次 | 約600c.c即可 搭配副食品 |
| 8~12個月 | 200~240c.c | 6小時 / 次 | 3~5次 | 不少於600c.c 搭配副食品 |
怎麼判斷寶寶喝得夠不夠 ? 掌握5評估方法
很多爸媽在照顧新生兒時,最常掛心的就是:「寶寶喝得夠不夠?」尤其是用母乳哺餵時,看不到奶量刻度,更容易擔心孩子會不會餓肚子。其實,寶寶會透過一些小細節告訴我們答案。只要掌握5個簡單觀察方法,就能安心確認寶寶有沒有喝飽,也能讓親子時光更放鬆、更愉快。
寶寶吃飽反應1 : 停滯吸吮或喝得速度變慢
當寶寶開始感到飽足時,最明顯的徵兆之一就是吸吮動作逐漸放慢,甚至停止。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表示他已經獲得足夠奶量,此時不需要強迫繼續餵食,否則可能引起不適或吐奶。
此外,多數寶寶吃飽後,還會透過肢體動作來「表達」。例如當你再次將奶瓶靠近,他可能會轉頭避開、閉緊嘴巴,甚至用小手輕輕推開,這些都是拒絕進食的訊號。爸媽應尊重寶寶的意願,暫停餵奶,避免強迫進食帶來壓力或反效果。
寶寶吃飽反應2 : 活動力充足、精神佳
寶寶活動力充足、精神佳通常表示奶量足夠。若寶寶在餵奶後能安穩入睡,且尿布量充足(每日至少六片),排便規律,體重穩定增加,這些都是奶量攝取的正常表現。 通常寶寶吃飽後就能安穩入睡, 這時候活動力充足,表示奶量充足。
寶寶吃飽反應3 : 換尿布的頻率
新生兒若全母乳哺餵,通常每2至3小時需餵奶一次,滿月前一天餵10至12次都屬正常。
許多媽咪會擔心寶寶只吸幾分鐘,是否有喝到足夠奶水?薛惠珍護理長指出,新生兒睡眠時間長,吸母奶對他們而言是很費力的,有些寶寶體力較差,吸5分鐘就會累。若寶寶邊喝邊睡,可輕拍臉頰、耳朵或與他說話,幫助他清醒多吃一點。
如果寶寶吃奶時間短、睡得多,媽咪可透過尿布來評估奶量是否充足。一天若有6至8片沉甸甸、尿色清澈的尿布,就表示攝取奶量足夠,即使餵奶時間短也不需太擔心。反之,若尿布偏少、偏輕,且尿液顏色較黃,就需多留意,定時喚醒寶寶餵奶,以確保營養攝取無虞。
寶寶吃飽反應4 : 尿液顏色清澈
寶寶的尿液顏色清澈,呈淡黃色或澄清色,代表攝取的水分充足,奶量足夠,是寶寶吃飽的良好跡象,通常一天需要更換6片以上含有這種尿液的尿布,同時也需要觀察體重是否穩定增加並滿足其他吃飽的表現,例如自行放開乳房、情緒放鬆安穩入睡等。
寶寶吃飽反應5 : 體重穩定增加
若新生兒奶量足夠,體重會符合正常的生長曲線,這也是最客觀的指標。擁有充足的奶量,寶寶才能獲得足夠的養分成長,體重也會穩定地增加。
因此,可以逐月觀察寶寶的體重,若某個月體重在生長曲線上,下降的區間比較多,表示寶寶體重增加趨緩,可能是寶寶奶量不足。
寶寶突然厭奶怎麼辦?該怎麼提升奶量

寶寶突然不愛喝奶,爸媽常常擔心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還是餓不夠。其實,厭奶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只要觀察得宜,適度調整環境與方式,大多可以順利改善。
提升奶量方法1:4個月寶寶,喝奶環境要「安靜不打擾」
薛惠珍護理長指出,大約從4個月起,寶寶的好奇心會逐漸增強,喝奶時容易被周遭聲音與人群吸引,導致分心而不專心喝奶。
改善方式:
- 營造安靜的喝奶環境:避免太多人走動、不要放音樂或開電視,減少聲光刺激。
- 減少干擾:建議在安靜的房間餵奶,寶寶能更專注於進食。
提升奶量方法2:觀察奶嘴孔洞是否太小
如果寶寶吃奶時吸得很用力卻喝得很慢,可能是奶瓶的孔洞太小。
改善方式:
- 視寶寶月齡適時更換奶嘴:從圓孔改為十字孔,可讓奶流量更適中,減少吸吮疲勞。
提升奶量方法3:全母奶寶寶厭奶可能跟媽媽的飲食有關
母乳的味道會隨著媽媽吃的食物改變。有時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不習慣新的乳汁味道。
改善方式:
- 觀察媽媽的飲食變化:是否最近吃了味道較重或特殊的食物。
- 以親餵為主,保持乳汁新鮮:有助於提升寶寶吸吮意願。
睡前喝奶或副食品,寶寶腸胃會有負擔嗎?

即使寶寶已滿1歲,腸胃功能仍未完全發展成熟,胃容量也比成人小,因此仍需要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這也是幼兒園設有點心時間的原因之一。
睡前喝奶或吃些副食品,可以幫助寶寶睡得更安穩,避免半夜餓醒。尤其是年紀更小的寶寶,夜奶是很自然的需求,並不會造成腸胃負擔。不過無論是奶或副食品,睡前餵食後一定要幫寶寶清潔口腔,避免奶垢或食物殘留引發蛀牙。
1.加入副食品後,奶量應適度調整
在開始吃副食品前,寶寶的營養來源幾乎完全依賴母乳或配方奶。因此,觀察寶寶的奶量攝取、身高體重是否穩定成長,是爸媽的重要任務。
副食品的引入,是讓寶寶逐步學習接受固體食物,同時補充奶水中不足的營養(如鐵、鋅等)。由於副食品會帶來飽足感,奶量就需要相對調整,避免過飽或造成消化不良。
建議在同一餐中,先餵副食品、再給奶喝,這樣比較能掌握寶寶的奶量攝取,也能避免因為先喝奶而吃不下副食品的情況。
2.1歲以上寶寶,仍需要奶水提供營養
到了1歲以後,寶寶已經能夠與大人一起吃三餐,但胃容量仍有限,即使看似「食量增加」,實際攝取量仍不及成人。因此,奶水仍然是寶寶飲食中重要的一環。
薛惠珍護理長建議,這個階段可以讓寶寶喝鮮奶、優酪乳或成長奶粉等,補充優質蛋白質與鈣質。即使主食已以一般食物為主,每天仍建議攝取約1.5~2杯奶(約360~480ml)。若寶寶正餐攝取不佳,則需要透過增加奶量來補足營養缺口。
延伸閱讀:評估寶寶成長不是靠比較,善用「兒童生長曲線」才是專業!
新生兒奶量常見FAQ
Q1:親餵怎麼知道奶量夠不夠?
判斷親餵奶量是否足夠,應觀察寶寶的生理指標和行為:包括每天有6-8次或以上清澈、淡黃色的小便,體重能穩定增加,且喝奶後顯得滿足安穩,並有規律的吸吮聲與深沉的呼吸,若出現這些情況則表示奶量充足。
Q2:寶寶睡到半夜,要叫起床餵奶嗎?
是否要叫醒寶寶餵奶,取決於寶寶的年齡、生長狀況和餵養方式,通常不建議刻意叫醒已經睡著且生長良好的寶寶。若寶寶未驚醒或大哭,可觀察寶寶的整體奶量和生長狀況,若寶寶食慾良好、體重穩定增長,則可順其自然,讓寶寶自行決定喝奶時間。
Q3:除了喝奶,寶寶需要額外補充水分嗎?
6個月前的寶寶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母奶或配方奶已提供足夠水分,過量飲水反而可能造成水中毒。6個月後開始吃副食品時,可開始給予少量水或從湯品、粥品等副食品中攝取水分。1歲後腎臟功能成熟,應培養固定喝水的習慣,但仍應避免飯前大量喝水,以免影響消化和食慾。
Q4:寶寶奶量不夠,要如何增加?
想增加寶寶奶量,可採「少量多餐」、增加活動量提升食慾、並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讓寶寶專心喝奶,同時可嘗試改變餵奶方式如換用湯匙餵食,或趁寶寶快睡著時餵食以增加進食量。若為母乳媽咪,應把握夜間哺乳時段、頻繁親餵或擠奶以刺激乳汁分泌,並保持愉快心情與充分休息。
Q5:孩子生病時,食量變小怎麼辦?
生病感冒的時候,寶寶的食量就會降低,可依平時的觀察,看寶寶比較喜歡喝奶或吃副食品,就選擇喜歡的給他吃,但依然要秉持著少量多餐、吃清淡的原則。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吃較多種食物,可依照孩子的病情吃讓症狀舒緩的食物,喉嚨痛的時候可以吃點冰淇淋等,但要注意有些食物和藥物會有交互作用,像是支氣管擴張劑不能和咖啡及巧克力一起食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