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慎防!0~1歲寶寶易發生的居家意外

慎防!0~1歲寶寶易發生的居家意外

怎麼才一轉身就跌倒了呢?嬰幼兒的好奇心強,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環境,往往才剛離開父母視線就發生意外。從無預警的翻身開始,到學會爬行、走路,意外可能發生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只要多用點心,用心營造安全的幼兒居家環境,就能將意外傷害的機率降低!本單元為家中有1歲以下寶寶的父母,解析常見居家意外狀況,從發生原因,到如何預防以及發生時該如何應對處理,全盤為你設想。

【0~3個月】

嗆奶

發生原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主任廖賜寶表示,新生兒在哺餵母乳或是喝牛奶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嗆奶的問題。少數發育較慢的新生兒,因喉嚨、食道神經肌肉發育尚未完全或是有軟喉症的嬰兒、感冒而氣管、咳嗽有痰的寶寶,在發育完全前或尚未治療痊癒時,容易因為吞嚥問題而出現嗆奶意外。其次,奶嘴太大或媽媽乳量充沛,造成哺育時乳汁流量的速度太快與乳量太大,也是造成寶寶嗆奶的原因。在餵食完畢後,寶寶會因為吃太多,在吸氣時把奶水從食道嗆進氣管裡,造成寶寶氣管堵塞不能呼吸,並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預防對策

因先天發育因素或軟喉症的寶寶,需追蹤寶寶發育情況,大致上會在1歲前改善;感冒的寶寶,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與指示。爸爸媽媽在餵奶的器具與份量上要適當,奶嘴口不宜太大,適量的慢慢餵給寶寶,不需要刻意想讓寶寶吃多一點或趕時間而加快餵食速度,根據寶寶吸吮和吞嚥狀況來調整餵食速度是最理想的狀況。

處理步驟

寶寶輕微的嗆奶,可以自己調適呼吸和吞嚥來改善,只要留意觀察寶寶呼吸狀況和膚色變化即可。在吃完奶後,輕拍背部讓氣體排出,盡量讓寶寶採取右側臥姿勢或墊小枕頭,並且避免馬上平躺或趴睡,而引發溢奶堵塞呼吸道的清況。

如果發現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發紺(即缺氧臉色發黑)時,表示奶水或吐出物可能已經嗆進氣管堵塞呼吸道,在緊急送往醫院的同時,施行寶寶CPR,使其躺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手掌壓在寶寶胸腔下方(胃部上方),用力向上推壓4~5次,使其能咳出。

如果嗆奶後的寶寶呼吸很順暢,還是要持續觀察呼吸狀況,最好讓他再用力哭,觀察哭泣時的吸氣及吐氣動作有無異常,如果寶寶哭聲宏亮,中氣十足、臉色紅潤,則表示無大礙。

溺水

發生原因

居家溺水的意外最常發生在浴室,雖然家中的澡盆、浴缸不若外面游泳池來得大,但是只要有蓄水的地方就有讓嬰幼兒發生溺水的機會,尤其新生兒身體動作翻展不完全,缺乏掙扎自救能力,溺水後只要短短幾秒的時間,就有溺斃的可能,造成不能補救的遺憾。

預防對策

幫寶寶沐浴時使用嬰兒洗澡板增加身體支撐力,避免寶寶身體下滑,浴室的地板最好也要有止滑功能,免得地上潮濕使嬰幼兒滑倒而栽入蓄水的澡盆或浴缸。在非洗澡時間,浴缸、澡盆裡不要蓄水,若是一定要蓄水,請務必加蓋,並盡可能將浴室關上門,不要讓嬰幼兒單獨留在浴室。

處理步驟

萬一寶寶不幸溺水,最主要的傷害是腦部缺氧,必須盡速將溺水幼兒平放,頭往後仰,保持呼吸道暢通。若已無呼吸,先清除口腔異物後施以人工呼吸,並用手掌按壓胸腹腔進行體外按摩與人工呼吸縮短浸水時間,馬上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時間,搶救恢復的時間越短,造成的傷害就相對較低。

【4~6個月】

窒息

發生原因

家長常為了要讓寶寶有漂亮的頭型,會讓寶寶採趴睡的姿勢,但小嬰兒的頭、頸部因發育限制還無法靈活轉動或支撐頭部;且在還沒學會翻身前,睡眠時更無法自行躲避父母不經意的翻身壓迫,容易遭大人、枕頭、被子等悶住發生窒息的情形。

預防對策

床墊太軟會因大人及小孩的重量而深陷,導致寶寶身體、面部陷入床裡的情形,建議爸媽在床墊和枕頭的選擇上,避免材質太軟、支撐力不足的類型,也可用毛巾折成適當高度充當寶寶枕頭,並且勿讓寶寶單獨趴睡;另外,提供寶寶獨立睡眠的空間、嬰兒床,不僅可避免被大人壓住窒息,同時也能訓練寶寶獨立個性;而爸爸媽媽在半夜睡覺時,可多次起身注意寶寶呼吸狀況,避免被寢具蓋住無法呼吸的狀況。

處理步驟

不幸發生窒息意外時,爸媽必須立即使用CPR(心肺復甦術)急救,嬰幼兒的CPR和大人的施行方式有所區別。
廖賜寶主任說明,未滿1歲的寶寶,若發生意外時有心跳但沒有呼吸時,急救時不需按壓心臟,以嘴巴罩住嬰兒口和鼻直接吹氣每分鐘20~30次;若進行按壓與吹氣,位置在兩乳頭之間正下方,按壓深度為胸腔前後徑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按壓速度上,每分鐘大約100次,而每按壓30次要連續吹氣2次,吹氣時間1秒鐘,吹氣與按壓的動作須持續到寶寶恢復生命跡象及醫護人員到達為止。

翻身意外

發生原因

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走路,是寶寶發展動作的五大里程碑。每個寶寶因發育與體重的不同而發展時間不一定,但大致會在出生4個月後,陸續學會翻身動作,翻身除了帶給爸媽驚喜感覺外,無法預知翻身的時間也增加了從床上或沙發跌落的危險。

預防對策

預防嬰幼兒翻身意外,可從床鋪環境開始著手。床緣加設護欄,並且盡量不要單獨將寶寶放在床上、沙發或離開視線之外,以防寶寶翻身時從床鋪摔落地面;並且可在床鋪周遭地板鋪設軟墊,減輕寶寶不慎摔落時的撞擊力與傷害程度。

處理步驟

廖賜寶主任說明,寶寶因身體結構「頭重腳輕」,不慎跌落床底後大多都是撞到頭部紅腫瘀青,如無其他異狀,24小時內摔傷後先以冰敷處哩,可使血管收縮減緩出血、緩和發炎,以達到減輕疼痛消腫的效果,但要注意冰敷溫度不要太冰,每間隔10分鐘休息一下,以免寶寶稚嫩的皮膚凍傷;一天後再以熱敷降低痛楚。值得注意的是,摔傷後千萬不要搓揉患部,以免加重微血管破裂情形,若有伴隨破皮情形,搓揉更可能造成細菌感染。

【7~9個月】

跌傷.墜落

發生原因

從寶寶會翻身起,到7~8個月開始學習爬行,對身邊環境的好奇心越來越濃厚,加上空間感、平衡感不足,從高處墜落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至於意外墜落的原因,可能從床鋪或沙發跌下、或是從高樓陽台跌落,輕則出現瘀青、腦震盪現象,嚴重的情況會有喪命危機。

預防對策

寶寶爬行會試圖跨越小床、小童車,而有的寶寶喜歡在窗臺或陽臺上看風景、遊戲,如果床邊、窗戶上沒有護網,很容易發生撲空摔下墜落意外,讓爸媽驚慌冒冷汗,建議在嬰兒床邊、窗戶外加裝安全柵欄,避免寶寶跌落;另外,也可在家地板鋪設軟墊,規劃專屬讓寶寶爬行探索的空間,也是預防的好對策。

處理步驟

寶寶跌落後,爸爸媽媽可先從外觀觀察是否有明顯外傷,如骨折、瘀青,決定是否馬上送醫院;廖賜寶主任說明,如果沒有明顯外傷,千萬不可輕忽以為沒事,要持續觀察幾天,像腦震盪或有些內出血的情形不會立即出現,需要觀察寶寶有沒有嘔吐或無故哭鬧的現象,才能確認安好與否。一般而言,寶寶墜落時會放聲大哭,但有一種情形是,照顧的爸媽根本不知道孩子曾發生墜落意外,更加延誤送醫時間,必須特別留意寶寶是否有昏睡或異常狀況。

【10~12個月】

撞傷

發生原因

此階段的寶寶剛學會站立和走路,因為1歲以內的寶寶頭部占身體重量的三分之一,平衡感不好難免跌跌撞撞,容易被桌角、向內開的門或椅子等突出的家具或雜物絆倒撞傷。

預防對策

居家安全環境的營造,要從環境雜物清潔開始,將容易絆倒寶寶的「絆腳石」清理收納好,保留孩子爬行和活動的空間,在家具的邊緣、有凸出的稜角上加裝防護設施,如桌角套上防護棉墊;給桌椅板凳的腳上柔軟材質的安全護角。
此外,家中地板最好選擇不容易滑倒的木質或地磚等材質,降低寶寶跌倒的機會,若是無法改變,也可在寶寶活動區域鋪上止滑墊或瑜伽地墊來減緩撞擊的力道。而防止跌傷意外的最好辦法,還是寶寶在練習走路或遊戲時,大人隨行在旁陪伴留心。

處理步驟

不管是翻身跌落或是跌傷、撞傷後的處置方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從檢查有無外傷,若有骨折等明顯外傷就立即送醫,若無明顯異狀,則觀察2~3天,看是否有意識不清、嘔吐、精神不好、無故哭鬧等現象,如果有上述情況,也要趕緊送醫,避免內出血或腦震盪。

燙傷

發生原因

燙傷在寶寶居家意外事件發生的頻率相當高,不管是嬰幼兒拉扯桌巾使熱湯、飯菜一洩而下,或是誤跌誤觸放好的高溫洗澡水,以至於誤壓開飲機的按鈕,都是造成燙傷的危險因素。

預防對策

預防居家安全意外的一大原則是避免嬰幼兒接觸。因此,餐桌桌巾可替換成嬰幼兒拉扯不到的長度或以其他桌墊替代;開飲機也要放置在寶寶無法按壓的高度;在放置洗澡水時,以先放冷水後放熱水為次序,中途離開也要將浴室門關上,避免幼兒進入滑倒或燙傷。

此外,爸爸媽媽可以用經驗告誡的方式,讓寶寶摸摸溫熱的茶杯,告訴他「燙」與「危險」的概念,寶寶雖然還不能理解但卻能對這些東西有「不可以碰」的印象,形成警惕效果。

處理步驟

依序掌握「沖、脫、泡、蓋、送」的處理程序;燙傷處理的第一口訣就是以冷水沖洗15~30分鐘,接著在水中剪開或脫去衣物,避免接觸到燙傷部位;並且持續用冷水泡15~30分鐘後,再用乾淨的毛巾蓋住燙傷部位,趕緊送至醫院治療。許多坊間或老觀念認為,用牙膏、自製草藥塗抹可舒緩燙傷,廖賜寶主任表示,除非有經過醫師認可或開立使用的成分,不要隨便用來塗抹坊間秘方或草藥,可能會讓傷口惡化蓄膿延誤治療。

觸電

發生原因

1歲左右的嬰幼兒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周遭環境,對插座與電源等事物會很好奇,不管是用手指或物品接觸電源,都會造成觸電。

預防對策

電源插座最好使用安全插座,可用安全蓋板蓋起來,插座、插銷要防護好,不用時可以用椅子擋一下,讓寶寶接觸不到。另外,可用捲線器將散落的電線固定收起來,如果有破損可能漏電的部分,要馬上換掉。

處理步驟

觸電的狀況有大有小。一般發現時,必須立即用不會導電的棍子或器具將嬰幼兒推離以隔絕觸電來源,接著觀察寶寶身體狀態,是否有皮膚焦黑、昏迷不醒等現象,情況嚴重者,則須馬上送醫。過程中必須隨時注意生命跡象,必要時則實行幼兒CPR,輕微的情況爸爸媽媽要安撫寶寶情緒,並讓寶寶知道那是危險的行為,下次不可以再嘗試。

誤食

發生原因

誤食的情況分為藥物誤食、異物誤食和食物誤食。寶寶對食物的判斷能力有限,容易將手中的玩具或物品往嘴裡塞,又或者看到沒有收好的藥品,因為顏色鮮豔就往嘴裡送,讓誤食的情況常常發生。而吞食的物品過大或有銳角,會造成孩子呼吸道梗塞或是腸胃道穿孔的危險。

預防對策

家中藥物一定要放在嬰幼兒拿不到或放到比較高的地方,盡量遠離孩子的視線;清潔用品、消毒水等物品也要妥善收好;像是湯圓、荔枝、果凍等食物,建議爸媽可先處理成小塊再給嬰幼兒吃,讓寶寶好吞嚥可減少發生意外的風險。太小的玩具或物品,如硬幣、玻璃珠、各式鈕釦等等,不要讓孩子任意取得。

處理步驟

萬一東西小,不小心在吞嚥時卡到氣管或食道,導致食物梗塞、吞嚥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將有窒息的可能;若是梗塞異物卡得很緊或有尖銳邊緣,也可能造成食道或腸、胃部無法通過,而出現穿孔、潰瘍。
廖賜寶主任表示,到達胃部的食物,大部分可在數天至兩週內由肛門自行排出,但具有腐蝕性的電池,就必須及時以內視鏡取出,因為這類電池碰到水後的一小時,就開始腐蝕。最擔心的還是父母根本不知孩子已吞下異物,錯過送醫最佳時機。若是父母觀察到孩子有咳嗽、聲音改變、發紺、吞嚥困難〈東西卡在食道〉、呼吸急促〈東西卡在氣管〉,就要注意是否有誤食異物的可能了。當幼兒出現異物嗆入氣管的情況時,家長千萬別驚慌失措,不要試圖用手把異物挖出來。可將寶寶的頭放低、身體較高姿勢,面朝下,以另一手拍背五下,以手掌掌根力量拍向兩肩胛骨之間的位置或採同姿勢面朝上在寶寶兩側乳頭連線中點下一指寬處,以兩指壓胸上推的方式幫助寶寶恢復呼吸。如不能確定異物吸入時,均應立即送往醫院,探尋有無異物及卡住位置。

杜絕危險 降低意外

大人要處理事務同時照顧孩子,要能時刻看著孩子的舉動並非容易的事,但若能先從居家環境杜絕可能的危險因子,保持正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就能避免一半以上的意外事故發生!將孩子帶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掌握孩子的動向,也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一旦孩子發生了意外,也能掌握時效緊急處理或就醫,讓小寶貝健康長大!


廖賜寶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經歷/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兒童醫院進修      
   台北馬偕醫院新生兒科研究員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氣喘衛教學會氣喘衛教醫師      
   新生兒高級救命術指導醫師

學歷/法蒂瑪醫學院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研究所修業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