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駐站專家> 別小看幼兒園老師的敏銳度,孩子看似正常其實隱藏學習問題,5大狀況題用5種方式來思考

別小看幼兒園老師的敏銳度,孩子看似正常其實隱藏學習問題,5大狀況題用5種方式來思考

(2021.08更新)當幼兒園老師反應孩子有學習狀況時,不代表就是發展不正常,但卻可能會影響後續的學習。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多些尊重和了解,並嘗試用5種方式去思考,寧可多擔心一點,也不要錯過及早介入的機會!


在臨床諮詢時,我常會跟家長說:「不要小看幼兒園老師的敏銳度,若老師說您的孩子有狀況,十之八九都是有狀況,只是這些狀況不是疾病,卻可能會影響孩子後續的學習發展,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到了小學之後,就有可能成為令人困擾的大問題!」

當幼兒園老師說孩子有問題時……

相信許多幼兒園老師都會有這樣的經驗,跟家長告知要帶孩子去檢查,家長常置之不理,等到問題爆發了才回過頭責怪老師怎麼都沒說。當然也有些家長會聽從老師的建議,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檢查之後卻都說沒問題,最後搞得家長回到園所責怪老師,明明為了孩子好,結果卻落得惹人嫌。

這時不禁要問,為什麼家長、校方與醫療之間會有這樣的落差呢?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先來探討大多數人的思考路徑是什麼?

就一般人而言,假如有人建議您去醫院檢查,您會想知道的是什麼?是不是想確認自己有沒有生病這檔事。若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當有人建議您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您是否會出現質疑的聲音:「您是說我的孩子有病嗎?」然後,我們再站在老師的思維去思考,假如孩子在校出現學習不佳,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仍然無解時,您是否會建議家長尋求醫療的協助,找尋原因與可行的方式呢?

這時,您有發現一個問題嗎?您現在所關心的是孩子有無疾病的問題?還是有無學習發展的問題呢?



即使判定發展「正常」.但行為問題仍可能影響未來學習

您是不是已經陷入孩子有無疾病的糾結裡呢?但您有想過嗎?醫療要確診的是「疾病」不是「行為症狀」,然而幼兒園老師反應的孩子大多屬於學習有困擾的狀況,當這些學習狀況集結起來仍不足以達成疾病的標準時,醫療最後的判定就只能告訴家長:「孩子一切發展正常。」聽到這樣的結果,大多數家長都會鬆了很大一口氣。

不過,若有去過醫院進行評估檢查的經驗就會知道,評估項目中可能會進行腦部儀器的檢查,也可能會要求孩子進行一連串的技巧測試,當然也會請家長填寫一些量表,然後再依據綜合結果說明孩子的整體狀況。

只是這些學習有困擾的孩子,大多沒有腦部病變的問題,儀器自然就檢查不出異樣。這些孩子也大多會跑、會跳、會說話,雖然測試過程會有一些狀況發生,但結果還是有可能會落於可接受的範圍內。至於家長填寫的量表,假如有些題目是您困擾的行為,您也勾選了,但最後總分的統計分析,仍然有可能被判定正常。

這些看似沒有疑問的結果,您可曾想過,測試時發生的狀況會因此不見嗎?這些被勾選出來的問題會消失嗎?這些狀況會不會就是學校老師察覺有異的行為呢?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會不會就是老師擔心會牽動後續學習發展的可能呢?(延伸閱讀:學習的苦孩子嘗過就知道!越逼越不想學,卻也放任不得,用6步驟引導他自己想要學



老師提出的狀況.5種方式去思考

所以我們該思考的是在評估過程中,您是要找出病因,還是要找出影響學習的原因呢?當您有這樣的矛盾時,您可以這麼做:

1. 給自己一個正向的觀念

到醫院檢查不見得是因為孩子得了什麼疾病,而是要透過醫療的評估項目找到影響孩子學習的原因,避免原本只是一個小問題,日後卻成為影響學習的大問題。

例如:愛唱反調的孩子,是孩子本身的氣質問題?還是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而衍生出來的行為問題?

2. 與學校老師積極地討論

也許老師反應的狀況,是您在家已經熟悉到不以為意的表現,或是您完全沒見過的行為,但一定要積極與老師討論這些問題可能影響的學習範疇有哪些,一起共同擬定教導孩子的有效策略,絕對不要抱持著輕忽的態度。

例如:講話不清楚的孩子,只有家長聽得懂,但是其他同學都聽不懂,這是否會影響往後的人際互動?

3. 聚焦問題.找出共識點

學校老師口中的「問題」與醫療人員認定的或是您認為的「問題」,是否是相同的問題?若彼此的焦點不同,就很有可能對於孩子學習狀況出現不同的解讀,而錯失及早幫助孩子的機會。

例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家長認為他只是調皮,但老師覺得孩子是規矩不好,醫療人員則認定是感覺統合出了狀況。

4. 著重施測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評估報告出爐後,不要急著從結果判定孩子,而是從評估的細項中找尋孩子的優劣勢,從優勢中找出孩子的潛在能力,從劣勢中思考可能衍生的後續問題,以利提早做出因應的策略。

例如:動作技巧不好的孩子,平常都出一張嘴,講得頭頭是道,真的換他做時,就藉口理由一堆,但是管別人都特別厲害。



5. 參考不同課程老師的意見

因為家長無法隨時進入幼兒園觀察孩子的表現,建議可以藉由其他才藝課來了解孩子,從中觀察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學習速度、課堂中被關注的頻率來判斷。

例如:動不動就說不喜歡課程的孩子,是真的不喜歡?還是因為挫折而出現的逃避行為?

孩子有學習問題,不代表就是有疾病,所以家長不用急著武裝自己,多尊重幼兒園老師的意見,因為他們看過的孩子絕對比您多,若老師反應孩子有學習問題,寧願多擔心一點,也不要錯過早期介入的機會。


 

蘇文清職能治療師

我不是一位主流教育者,我只是一位喜歡跟著孩子一起學習的務實療育者,我是職能治療師,我擅長兒童發展、兒童教養、感覺統合、專注力學習、情緒行為管理、遊戲功能,以及社會人際互動技巧,我喜歡說說我怎麼與孩子們有效互動,只是我的方式都不是從書本理論而來,都是療育課程中,孩子們教會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