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別跟孩子鬥氣!教你這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別跟孩子鬥氣!教你這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2021.11. 更新)相信所有的爸媽都有過面對不停暴哭、情緒失控的孩子而不知所措的經驗吧?到底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從何而來?神經科學家們有什麼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情緒是一種原始的生理反應,動物演化出情緒,某種程度的目的可以說在幫助我們「趨吉避兇」。

調節情緒的能力未成熟前易陷入情緒漩渦

情緒可以視為是一種知覺的過濾系統,幫助我們知道哪些事情是跟「存活」有關,哪些事情需要我們立刻注意,哪些可以不用理會。

產生情緒反應的主要是由大腦的邊緣系統負責,在生命的早期,我們的邊緣系統迅速地發展,所以可以藉由原始的情緒反應來跟外界溝通,我們可能因為飢餓、身體不舒服、想睡覺,或者是接觸了一些新的刺激而不安、害怕等等各種理由而哭泣或憤怒,這個時期的孩子當然無法理解眼前的這個刺激,是否真的危害我們的「存活」,為什麼讓我們不安而情緒失控,也不能理解身體到底哪裡不適,而這個不適是可以被解決的。

負責調節情緒的區位,主要是大腦處理高階認知功能的額葉,調節情緒的功能可能需要到20歲之後才發展完全。因此,在大腦發展出完整調節情緒的能力之前,我們還是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裡。


 


孩子哭泣原因多.大人無法理解時更加大其情緒反應

當然,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受到情緒支配的就是嬰幼兒時期, 當孩子還無法正確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求之時, 笑或是哭是他們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孩子的笑也許比較容易理解,「笑」,一定是因為置身在一個讓他們有安全感的環境,遇到了他們喜愛的事物,但「哭泣」呢?引起哭的原因可能很多,哭可能代表任何讓他們不安的情況,包括:緊張、興奮、飢餓、驚訝、驚嚇、憤怒、恐懼等等,在還沒有發展語言之前,只能用哭的方式表達。

造成孩子不安的情緒可能是由一件很小的事情引發,但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情緒很容易放大;他們還沒有完整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一旦面對也讓他們不安的刺激,很容易搞混誘發不安情緒的來源,如: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不安,可能只是喜歡的玩具找不到,但在無法順利的表達情況下,可能因為大人搞不清楚他們的需求,以為是他們餓了或者是尿溼了,孩子可能因為無法順利傳達需求而覺得挫敗,甚至出現了憤怒的情緒,進而讓大人很容易因為小孩的情緒而焦慮,當大人失去耐心時,恐怕更容易促使他們加大他們的情緒反應,然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孩子還沒有更好的溝通工具前,父母特別辛苦,因為必須要猜測孩子負面情緒的來源。但父母必須理解的是,就算孩子慢慢開始學會使用了語言,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還沒有完全的建立之前,也還是無法正確分辨哪些情境對我們生存有利、哪些情況需要我們緊張、我們可以在哪些時候放鬆而不需要過分的焦慮、哪些時候可以安心享受愉悅的感受等等,所以還是很容易情緒失控。


 

科學家教你面對孩子的情緒

到目前為止,研究幼兒心理學的科學家們有歸納出幾個重點,幫助父母親去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1.同理心:迎向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而不是迴避、否認,或者是給予負面情緒負面的標籤 (說「你怎麼這麼愛生氣」可能無法安撫他們,但如果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感覺到了,但……」就表示理解他了)。

2.觀察、追蹤、面對並預測孩子的情緒反應與需求:當孩子的情緒反應被接收之後,才能學會情緒的表達與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親過分的關注或對孩子的情緒過分敏感,反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自我調節,以及獨立性的培養。

3.如果是已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孩子,科學家鼓勵孩子把情緒試著用語言說出來。科學家已經發現,把負面情緒說出來,像是貼上「標籤」一樣,可以使孩子穩定下來。有趣的事情是,這個方法對於大人來說也一樣有用,承認自己的有情緒、試著描述,自然而然會幫助我們面對情緒而開始思考情緒的來源。

4.情緒模仿與傳染力:孩子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親時常有負面的情緒,孩子也難免會被影響。除了要試著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之外,也要試著不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大人對事物的判斷。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要不被影響當然很難,但大人一定比孩子更有能力面對、更有耐心才是。


 

著名的發展生物家及嬰兒行為與大腦科學家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說過一句重要的話:情緒的產生可能不能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面對情緒的方式。謹以此句話送給所有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期盼大家能以好的方式面對,也是對孩子的身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