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尿床就該治療! 勿讓孩子心靈受創、自卑

尿床就該治療! 勿讓孩子心靈受創、自卑

已經上了小六,卻還是常尿床,為此,不敢參加畢業旅行,擔心在外面睡覺,讓同學知道他居然還會尿床,醫師說,「幼兒尿床並非小事」,必須對症下藥,積極治療,如果疏於治療,可能讓孩子心靈受創,留下一輩子陰影。


(2021.04更新)據統計,全國每100名5歲的兒童中,就有15~20人尿床,比率並不低,但多數家長抱持著「小朋友尿床很正常,長大就會好了」的錯誤想法,延誤治療,恐將影響孩子人格發展。

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指出,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男生尿床比例較高,大約為女生的1.5~2倍。

楊緒棣理事長說,幼兒尿床狀況如果符合下列三大情況,就應至小兒泌尿科或小兒腎臟科就醫。指標分別為年齡超過6歲、每月夜間尿床超過2次、夜間尿床症狀超過半年。

如果孩子持續尿床,楊緒棣理事長建議家長,在陪同孩子就醫之前,應該完成「排尿日誌(小便日記)」,紀錄孩童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喝水時間、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以協助醫師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臨床發現,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有三,一為「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第三為「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在這三大原因中,以「夜間多尿症」比率最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泌尿科王大民主任說,一開始以行為療法為主,改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及培養解尿習慣,並控制孩童於睡前2~3小時喝水量。

如果行為療法效果有限,依據國際間的臨床指引、我國專家共識建議,使用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也就是睡前使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一般治癒率可達7成,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作用,來減少夜間尿液製造,降低孩童尿床的發生機率。

2019年5月28日為「世界尿床日」,王大民主任指出,許多家長忽略尿床對於孩子的身心影響,以為「自己會好,無需治療」,以致孩童嚴重自卑,心理創傷。提醒家長應正視小孩尿床的問題,積極陪同治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