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鵝口瘡還是奶垢,1招分清楚

鵝口瘡還是奶垢,1招分清楚

(2020.08更新)當寶寶口腔內出現白色斑塊時,家長可能會以為是奶垢,但總會疑惑為何無法輕易擦去,若加上寶寶食欲變差,柚子小兒科診所醫師歐淑娟提醒,這時就必須懷疑孩子是否得到「清不掉的奶垢」--鵝口瘡,必須儘快就醫處理,以免延誤治療,擴大病情範圍。

文章目錄

鵝口瘡還是奶垢
(鵝口瘡還是奶垢,時常讓人分不清楚。圖/shutterstock)

如何分辨是奶垢還鵝口瘡?

  鵝口瘡與一般奶垢均為白色斑塊狀,從外觀來看難以分辨,歐淑娟醫師指出,這時家長必須動手以棉棒或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如果是奶垢,一擦拭就會擦掉;但鵝口瘡的斑塊則會繼續附著於黏膜,用力擦拭則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鵝口瘡不只是在舌頭上、舌面、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上下嘴唇內側都可能會長,甚至是長到喉嚨及食道,但通常不會如此嚴重,若發生此情況,醫師會先檢查孩子的免疫力是否出狀況。

  鵝口瘡雖然不會痛,但會讓寶寶感覺不舒服,因而食欲下降,因此家長也可以觀察當寶寶食欲下降、吃東西愛吃不吃、平常很喜歡吃奶嘴或手指也突然不愛時,就有可能是鵝口瘡,若是原本食欲就很不好的小孩則很難分辨,就可能會延誤病情,甚至可遲至班塊長至下嘴唇才發現。

 鵝口瘡還是奶垢
(鵝口瘡還是奶垢,時常讓人分不清楚。圖/shutterstock)

注意!小心被傳染鵝口瘡

  鵝口瘡屬於會傳染的疾病,歐淑娟醫師解釋,就像香港腳如果手去摸患部,黴菌也有可能會傳到手上,因此寶寶得到鵝口瘡,親餵甚至會讓媽媽的乳頭也受到感染,所以哺乳媽媽如果乳頭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是親餵時異常疼痛,就必須提高警覺。
  
  若寶寶罹患鵝口瘡,哺乳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持續使用1至2週抗黴菌藥物;至於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玩具等,將小孩觸手可及之處都清潔乾淨及徹底消毒;並且注意不要讓大寶與小寶餐具混用。

  歐淑娟醫師建議,家長每天要認真為寶寶清潔口腔,一天至少要好好徹底清潔一次,順道觀察寶寶的口腔狀況,如果發現白色斑塊,先自行擦拭看看,以免寶寶得到而不知道,反而傳染給其他人,若有異狀,應請教兒科醫師。

 鵝口瘡還是奶垢
(鵝口瘡還是奶垢,時常讓人分不清楚。圖/shutterstock)

鵝口瘡成因與好發年齡

  歐淑娟醫師說明,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稱為「口腔念珠菌病」,年紀越小抵抗力不成熟,越容易得到鵝口瘡,所以通常好發於一歲內,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兒期該病較為常見,但偶爾也會有一歲以上的孩子罹患來門診就醫,原因就是免疫力不成熟。

  白色念珠菌可能會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陰道寄生,感染鵝口瘡寶寶部分是自然產寶寶,產婦可能感染而不自覺,念珠菌於胎兒經過產道後留在寶寶身上,待寶寶免疫力低下時才發作。

鵝口瘡治療方式

  鵝口瘡無法透過吃藥來治療,必須要局部塗抹,使用藥水直接塗抹,或是水加上「藥粉」後直接塗抹於患處,通常一天塗抹2至3次,塗抹時機建議在飯後,因為塗抹完需禁食半小時。避免將藥水或藥粉塗抹在舌根附近,以免引起嘔吐反射;但若遇到容易嘔吐的孩子,則建議改成餐與餐中間用藥。

  鵝口瘡痊癒後,不容易反覆發作,若真的很快復發,可能的原因在於前面的治療沒有「斬草除根」,口腔黏膜中還有肉眼看不到的菌絲存在,最後捲土重來。像是氣喘這類因為疾病而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治療的孩子,要記得吸完藥後要漱口,若未確實執行,也可能會導致鵝口瘡。

歐淑娟醫師

現任/柚子小兒科診所醫師
經歷/馬偕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小兒科總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小兒急診醫師、台灣兒科醫學會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醫師、台灣氣喘學會醫師會員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兒科醫師線上回覆

爸媽育兒大小事👇
兒科問題|兒科醫師


延伸閱讀

口腔潰瘍、口角炎、鵝口瘡⋯六大常見兒童口腔症狀,如何治療及照護
清潔口腔.從小做起
預防鵝口瘡.從清潔開始著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