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早產風險評估

早產風險評估

「千金難買早知道」!特別是對早產而言,如果可以及早掌握狀況而能預防,就有機會避免寶寶未足月即提早來到人世。早產的發生看似突然,事實上卻有跡可循,如何在適當時間掌握到蛛絲馬跡,將可有效預防早產的發生!

一直以來,早產的發生率占所有生產數的8%~10%。過去,除非真正有過早產的病史,否則難以知道自己「會不會早產」?然而,為了避免早產發生,是否又會在「防禦性醫療」下,讓孕婦接受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呢?


真的有早產現象嗎?

禾馨婦產科暨慧智臨床基因醫學實驗室執行長蘇怡寧指出,許多人對於早產沒有警覺性,且傳統用來評估早產的方法特異性不高,因此,有些人沒有任何早產風險因子,卻因疏於注意而發生了早產;而有些不會發生早產的人,卻因擔心發生而接受了許多不必要的治療。

他解釋,臨床上為了預防早產發生,不免有「看到黑影就開槍」的狀況,如孕婦在中後期有宮縮現象,但屬於單純不規則的子宮收縮,未必會早產,不過,為了預防萬一,「防禦性醫療」的思維多會讓產科醫師選擇開立安胎藥物讓孕婦服用,如果之後仍發生早產,「起碼醫師有做到該做的」。

蘇怡寧醫師表示,過往總是在問題發生後,再找方法解決,並沒有發揮「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但如今卻能透過檢測評估問題發生的風險高低,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切的做法。以早產為例,他說,「適當了解自己的早產風險,可以調整作息及多注意,必要時,以醫療介入幫助,讓胎兒更成熟再出生,降低一些早產兒的後遺症」。

反之,若所有檢測都無異狀,「則可避免使用太多不必要的安胎藥物,因為大部分的安胎藥物多有造成孕婦不適的副作用,同時,亦減少不必要的住院醫療費用與家人照顧的人力」。

預知早產風險有方法

事出必有因,但是否能及早觀察並有應對之道呢?蘇怡寧醫師依據文獻指出,早產風險評估方式主要在於是否存在風險因子,除了「前胎早產病史」外,還有以下兩項: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檢測

蘇怡寧醫師解釋,確實是進入早產階段的子宮收縮,胎膜會釋放一種名為「胎兒纖維黏連蛋白」的物質,這是一種高分子的細胞外間質糖蛋白,主要作用在胎膜與子宮的黏合,也有人稱作「滋養母細胞層的粘膠(trophoblast glue)」,早在1996年就有文獻報告指出,在正常懷孕22至35週間,在陰道分泌物中是試測不到fFN的,只有當胎膜有一些剝離的情形時(當然也意味著早產風險),fFN才會被釋放到陰道分泌物中,因此,「透過偵測這一物質是否存在,即能對早產風險有所掌握」。

他說,當檢測到fFN呈陽性時,早產的風險將隨之上升,但孕媽咪也不必太擔心,「經過適當的休息與治療,胎膜有可能再粘合回去,不一定發生早產」。若是檢測為陰性,再搭配子宮頸測量,長度有2.5cm以上,即表示早產風險很低,就可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安胎藥物。

檢測方式

進行fFN檢測,是用內診的鴨嘴稍微撐開,然後利用無菌棉棒去沾取陰道後穹窿的分泌物約10秒,然後使試劑溶液劇烈搖晃混合約10〜15秒後,將檢測試紙放入試劑中,10分鐘後即可判讀結果。

不過,蘇怡寧醫師表示,「若有比較大量的陰道出血或破水,則不建議使用這個檢測」。此外,接受檢查的前24小時,須避免有過性行為,或做過內診及陰道超音波等,因為這些動作可能會造成胎膜微量剝離而造成「偽陽性」的結果。而檢查前也不應使用陰道潤滑劑或是做陰道灌洗的動作,避免得到「偽陰性」的結果。

測量子宮頸長度是否短於2.5公分

透過測量子宮頸長度亦是監測早產的方法之一,蘇怡寧醫師指出,「當子宮頸長度大於2.5公分時,早產風險大幅降低;反之,若小於2.5公分,則增加早產的機會,需要積極處理」。如及早使用黃體素藥物,若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約在妊娠12週時就必須進行子宮頸環紮手術,以預防早產的發生,否則等到破水就來不及了」。他補充,「根據大規模研究統計,短子宮頸長度的盛行率約為1.7%〜5%,這些孕婦如果沒有做子宮頸長度的篩檢,等於將自己曝露於早產的風險之中」。

檢測方式

孕期透過陰道超音波即可評估子宮頸長度,雖然腹部超音波也有機會可看到子宮頸長度變短,但蘇怡寧醫師根據研究結果指出,「約有57%的孕婦做陰道超音波發現子宮頸長度變短,但只做腹部超音波時卻沒有發現」。

篩檢是否為子癇前症高危險群

蘇怡寧醫師表示,有子癇前症的孕婦,探究其發生原因,是受精卵著床時出了問題,進而讓胎盤有所變化,使得子宮動脈血流阻力上升,就是子癇前症發生的高血壓現象。這可在第一孕期(妊娠9〜14週)透過子宮動脈血流量測與抽血檢查,篩檢出是否為子癇前症發生的高危險群。

如果屬於高危險群,則會出現胎兒生長發育不良的狀況,這時則可依不同狀況使用阿斯匹靈及威而鋼治療,有效改善子宮動脈血流狀況,增加胎兒出生體重,明顯改善預後。

需要接受早產篩檢者

至於誰需要接受早產篩檢?蘇怡寧醫師建議有以下狀況的孕婦可考慮及早接受早產篩檢:

˙曾經有早產病史的孕婦。

˙高層次超音波篩檢時發現有子宮頸長度過短的孕婦。

˙在孕期中常有一些不規則宮縮、腰痠或下墜感等症狀的孕婦,會建議接受fFN的檢測以評估早產風險,及早介入預防與治療。

透過以下流程圖,可讓孕婦更加了解早產篩檢的進行方式:

 

資料提供/蘇怡寧醫師

評估後的治療

蘇怡寧醫師強調,「真正進入產程的早產,即使想要安胎也擋不住了,只能把握時間施打類固醇,幫助胎兒的肺部儘快成熟,提高其出生後的存活機率。」然而,透過早產風險評估,卻能讓具有早產高風險的孕婦能及早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為胎兒多爭取一些成熟度。至於治療方式有二,他指出,「20週之前給予黃體素,20週以後則給予安胎藥物」。

為何黃體素可用來預防早產?蘇怡寧醫師解釋,「主要有兩項機轉,一是黃體素有抗發炎反應的作用,可減少因為發炎反應而造成的早產徵兆;二是局部增加黃體素的濃度,可以減少因為黃體素不足而造成的早產徵兆」。他說,目前透過17-OHP(一種黃體素,採肌肉注射),可預防子宮頸進入收縮階段,而有效降低早產發生的機率。

不過,低風險的孕婦也不全然代表「不會發生早產」,蘇怡寧醫師說,「透過持續追蹤,隨時防患未然,以大幅降低住院安胎的風險」。

須自費接受檢查

他指出,過去對於早產的態度是,「知道發生早產,卻沒辦法了」,如今,則能藉由及早的早產風險評估了解孕婦狀況,「知道可能會早產,也有辦法處理」,可說真正發揮了「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蘇怡寧醫師表示,在國外,這兩項檢查已是產前檢查的常規項目,然而,目前在國內現行產檢仍付之闕如,由於健保不給付,所以,需要孕婦自費檢查。

對此,他頗為感慨的表示,「21世紀的產檢新趨勢是採『倒三角形』,在早期即進行多項相關檢查,很多問題早有蛛絲馬跡,掌握相關訊息則能及早謀求解決方法或是透過持續追蹤,以預防狀況變得嚴重」,就像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問題的發生,早有跡象可循。然而,對照國內現行的10次產前檢查,多集中在中後期,而讓問題無法及早被發現,因此,當狀況發生,相對地,能做的處置方式有限,不免也增加對胎兒健康的影響程度。

為了讓胎兒能順利在子宮內待到足月(37週),或許,孕婦不妨針對自身狀況考慮是否接受「早產風險評估」,降低胎兒成為「巴掌天使」的機會!

自費產檢項目做不做‧根據個人狀況評估

如果將健保給付的產檢項目比做「陽春麵」,那麼,隨著醫療科技發達所推出的各項精密檢查就像「牛肉麵」,有人吃陽春麵就足夠,有人則願意另外自費吃牛肉麵。然而,有的孕婦經濟能力很好,只要有檢查都想要做,對此,蘇怡寧醫師表示,「這些需要自費的檢查並非『一般的商品』,應該是針對個人狀況詳加評估,是否有做的必要性,才能真正發揮檢查的價值?這時,就有賴專業醫師提供完整的資訊,以方便孕婦自行評估做或不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