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生活> 家庭吃喝玩樂> 寶寶學習.從累積開始

寶寶學習.從累積開始

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掌握正確的教養態度,方能讓孩子的學習愉快又有效率。


好奇心驅動寶寶的學習

寶寶出生後,一切學習從零開始,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表示,嬰兒最初的學習動機,從求生存開始,如:熟練吸吮的動作、學習透過哭泣表達飢餓以討奶喝等,待月齡稍大、約4個月之後的學習,則逐漸轉由好奇心驅動,開始懂得模仿;並隨著移動能力的增加而開始喜歡與人接觸。

根據皮亞傑認知理論,寶寶2歲之前,非常依賴感覺與動作來學習,例如:1歲之前對任何物品的好奇,都會用嘴巴來探索,藉由嚐嚐看來認識物品;1歲之後,則會因為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逐漸成熟,慢慢改為用手觸摸或把玩。而2歲~7歲時(前運思期),通常會經歷孩子語言發展逐步成熟,並出現語言大爆發的階段,此時期,孩子開始能依大人對物品的特徵描述,指出正確物品,或是根據指令,開始可以對媽媽所說「尖尖的、刺刺的」等物品特徵,在腦中想像並描繪出物體形象。

學習‧從未暫停

陳宜男職能治療師指出,孩子的學習是一連串的累積過程,無論是動作或語言的學習,都是藉由每次不斷的探索與經驗,形成腦中的資料庫,並在時機成熟後,藉由提取經驗將學習成果應用出來,其中2歲兒的語言大爆發即是如此:寶寶2歲前,透過持續的聽與互動,將接收到的字彙儲存於大腦,過程中,這些字彙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讓孩子能夠在腦中與相應的事物串連,直到完全理解後,孩子就能夠及時應用出來,因此,2歲前,即便孩子語言能力尚不成熟、不會說,學習亦持續進行。

3歲前‧學習關鍵期

俗語說:3歲定終身,陳宜男職能治療師解釋,依循大腦的發展脈絡,這句俗諺似乎有跡可循,因為寶寶的大腦發展,於3歲前逐漸成熟,腦神經的數量於3歲時可發展至80%、6歲時發展至90%,發展的數量一般會在3~4歲間達到高峰,此後,大腦會開始對資料庫進行去蕪存菁的過程,保存經常使用的部分、捨棄不常接觸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若學習的事物與之前的經驗有相關,學習過程就會比較容易,但若對新學習的事物感到陌生,就會相對學得較慢。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接觸與學習的事物越來越多,對於孩子有興趣、持續學習、熟悉的事物,大腦會強化神經鏈結,孩子在學習上,也會因為熟悉、容易上手、出現成就感與自信心,進而更容易樂在學習,並持續增強大腦對這學習的活躍程度,因此,若想讓寶寶學習新事物,建議要持續接觸,讓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能讓學習更有效率。

熟悉‧啟動良好學習循環

以語言學習來說,如果從小在生活環境中,經常讓孩子聽到與接觸到外語,使孩子對外語的音調、字母都感到熟悉,日後進入學校,當老師介紹的單字讓孩子聯想到兒時記憶(例如:媽媽有說過、以前遊戲時遇過),孩子可能因為覺得熟悉而在課堂上有良好表現,也獲得老師與同學的稱讚,最終使他的信心與成就感在無形中被強化,這個經驗可能因此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外語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啟動良好循環,有助孩子學得越來越好。


8個心法‧陪孩子快樂學習

在孩子的學習中,陳宜男職能治療師強調陪伴的重要性,建議家長應每日空出至少30分鐘~1小時的時間,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以遊戲方式為主),無論爸爸媽媽同時或輪流參與,讓孩子與雙親的親子關係穩定建立,有助孩子的發展與學習,此外,孩子的學習在成長過程中持續不斷,除了適時給予孩子探索的自由,在教養態度上,也建議能有以下的掌握。

1.保持親密:
與孩子之間保持良好關係,有助透過於從互動中,刺激他的學習動機,即便寶寶還小,無法以語言表達,爸媽看似單方面的訊息輸出,仍會刺激寶寶的大腦發展,且就語言學習來說,當親子關係越佳,孩子與家長互動的意願就越強烈,練習說話與應對的機會也越多,對寶寶的口語發展極有助益。臨床上,曾發現有孩子因為與爸爸感情疏離,在爸爸身邊幾乎不開口,讓爸爸一度認為是孩子語言發展有困難,因此,親子關係的緊密程度,有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家長不可不慎。

2.避免過度保護:
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母嬰之間的相處會不斷累積起教養默契,有時寶寶一個動作,媽媽就能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但陳宜男職能治療師提醒,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口語能力逐漸發展時,建議適時加入口語的互動與引導,以增加孩子訓練表達能力的機會,例如:當寶寶還小時,拍拍尿布,媽媽就直接幫他換尿布,但隨著孩子開始學說話,看到孩子拍尿布,可以先詢問她是不是想換尿布,引導他說布布、尿尿、等等、是、不是等詞彙,讓他日後有機會學著以語言表達需求,而不會因為需求能直接被滿足,就跳過對口語使用的練習。

 

3.持續輸入:
在生活中不斷給予,就能讓孩子的學習有所累積。以母語來說,從寶寶不會說話開始,就可以透過敘述正在為他進行的任何事,例如:現在幫你脫衣服、我們要洗澡囉等,持續讓他接收語言的刺激,對孩子來說,理解先於表達,就算他現階段無法以語言回應,持續進行語言的輸出,仍會幫助他完成認知與語言方面的學習,並完成腦中資料庫的累積過程。(推薦文章:面臨寶寶語言爆發期 父母這樣做

4.一致性與優先順序:
如果想讓幼兒熟悉第二外語,建議先掌握一致性,亦即看到香蕉,跟他說「香蕉」,避免今天說香蕉,明天說banana,因為在孩子還無法認知香蕉是什麼之前,可能會有所混淆,因此,家長可以先讓孩子熟悉第一種語言(通常是母語),確認他能夠與物品連結後,再加入第二語言的介紹;陳宜男職能治療師也建議,外語的學習可以在母語奠基之前,先當作是遊戲或背景音樂,不強求孩子現階段要有立即的學習成效,但卻能讓他持續接觸,並慢慢在腦中有所記憶,直到對母語多數字彙有基本認識後,再進一步加入外語的介紹,若這時的介紹能喚起孩子平常遊戲或聽外語音樂的記憶,那其實就等於已直接幫助他對外語的熟悉與學習。

5.與外界多接觸:
與人互動,尤其是與同儕互動,經常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建議家長有空多帶孩子與人接觸、與他人互動,讓孩子聽聽別人說話、養成不怕人的個性,可以刺激孩子的學習。例如:學走路的孩子,若身邊有哥哥與姊姊可以模仿,走路的學習通常可以更快熟練;或是若有機會與外國小朋友經常互動,也能增進孩子對外語的興趣與學習動機。

 

6.保有興趣:
讓孩子對學習的事物保有興趣,是確保學習效果與讓他持續投入的關鍵,無論是語言、認知或動作發展,來自父母的壓力會讓孩子對該項學習失去興趣,並可能造成逃避,例如:希望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但如果他一將飯菜掉到餐盤外,爸媽就生氣,他可能會因此不願意學習;或是為了讓孩子熟悉外語,強迫他完成規定的進度,來自父母的期望可能讓他感受到壓力,便會對學習失去耐心與興趣。陳宜男職能治療師提醒,孩子的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給予,建議可善用繪本、歌曲或遊戲方式,讓孩子更容易快樂地學習,並經由快樂學習強化對該學習的記憶與應用。(推薦文章:寶寶外語學習好簡單

7.正向示範:
家中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影響甚大,雙親或主要照顧者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想確保孩子的學習沒有偏差,身教與正確的示範十分重要,除了不口出惡言、示範正確的行為之外,經常為孩子解釋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動機,也有助孩子在認知方面的正向發展。同樣的觀念也適用於外語學習,若爸媽本身發音不夠好,建議可以借助正確發音的玩具或朗讀CD,讓孩子得以認識正確的發音。

8.不與他人比較:
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不同,不能互相比較,爸媽應尊重孩子的學習進度,只要孩子每次都有進步、也未脫離兒童正常發展的進度表即可。與他人比較,無論自己孩子是領先或落後,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比較的壓力,如果家長還加上責罵,更可能讓孩子因此逃避學習,反而無益學習增長。

外語學習‧避免壓力

幼兒除了基本的語言、認知、感覺統合與動作的發展之外,多數家長期望能讓寶寶從小培養外語能力,陳宜男職能治療師表示,如果不是雙語家庭,建議以母語的學習為優先,外語的學習以持續接觸、不要求立即回饋的方式於潛移默化中進行,如:英文歌曲、英文故事朗讀CD、DVD或遊戲項目,以避免寶寶混淆,且若孩子的認知不好、中文的聽力都有障礙,或是經醫師評估,有發展遲緩的傾向,都建議不要急於讓第二外語介入。

當孩子的中文能力逐漸發展起來,建議外語的加入儘量從生活情境中給予,例如:孩子熟悉的物品:水果、蔬菜;或是爸媽經常陪伴的方式:閱讀繪本、一起欣賞動畫,避免制式的課本如:英文筆畫的練習本或強調記憶的文法規則等。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最擔心家長放入自己的期望或給予太多壓力,例如:強調英文未來有多重要,或是學不好就責罵、給予懲罰等,這些行為都不利於孩子的外語學習。

陳宜男職能治療師也提醒,若想帶孩子進入雙語幼兒園,建議可以先帶著孩子試讀,確認孩子喜歡,避免家長一廂情願;選擇幼兒園時,也建議觀察教學方式是否順應孩子的天性:以遊戲帶入,而非填鴨式的強迫教育;且若幼兒園有交代作業,應以孩子喜歡、能承受的份量為考量,同時爸爸或媽媽若時間允許,也建議儘量陪伴完成,一方面可從中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因為爸媽的陪伴與互動,能對該項學習有更多好感。(推薦文章:培養寶寶的英語能力:育兒Q&A5),直到對母語多數字彙有基本認識後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