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擠出,少量多次方能持續刺激泌乳,使母奶充沛。而對於寶寶,產後第6天開始,每日持續有6包重尿布,就表示有喝到足夠奶水。

 

全職媽媽

親餵讓育兒更簡單

如果能夠選擇,依寶寶需求親餵母乳是最能達成母嬰之間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直接透過寶寶的吸吮行為,讓母體自動調節奶水供應量;當寶寶需求增加、哺餵次數與吸吮量增加,母奶的分泌會在2~3天內提升,反之,當副食品加入寶寶的飲食中使喝奶量減少,泌乳回饋性抑制物即會協助身體調節母乳的供應量。親餵母乳減少了擠奶、洗奶瓶、消毒奶瓶、夜間起身泡奶的麻煩,事實上反而讓媽媽的育兒生活更輕省,且哺乳時親子之間肌膚接觸的親密感,不但有助寶寶建立安全感,來自乳房的溫暖觸覺,以及乳頭釋出費洛蒙的嗅覺刺激,也有益於寶寶情緒的穩定與生理發展的成熟。

 

學會觀察讓哺餵更安心

許多媽媽因為不了解母嬰互動所能達成的母乳調節結果,又擔心寶寶吃不飽,經常會決定以擠出奶水、確認容量的方式來哺餵寶寶,多了清洗、儲存與擠奶的動作,反而容易讓育兒的忙碌更加乘,很多媽媽因為照顧寶寶分身乏術,而錯過擠奶的時間,反而造成塞奶。建議媽咪以觀察寶寶的每日尿布量來確認孩子是否吃夠,例如:新生兒第1天需有1包小便尿布、第2天2包、第3天3包、第4天4包、第5天5包,第6天開始,每日持續有6包重重的尿布(滿月前每包約50g~100g重,之後隨月齡逐漸增加),就表示有喝到足夠的奶水。或是可觀察體重,寶寶滿月後至6個月前,平均每個月增加600g左右,若是體重增加不夠理想,建議在支持母乳的兒科門診規律追蹤。

推薦文章: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以最舒服的方式哺乳

親餵母乳的媽媽,每日頻繁餵奶,掌握正確與輕鬆的姿勢非常重要,無論坐著或躺著,如果餵奶的姿勢長期不良,容易對身體造成壓力,例如:哺餵時持續維持聳肩、彎腰、肩頸緊繃的狀態等,都容易導致受傷、痠痛,進而影響哺餵的心情,甚至容易產生放棄哺乳的念頭,因此建議媽咪哺乳前,不要因為著急孩子的餓而屈就身體姿勢,寧可調整姿勢到舒服的狀態再開始哺乳,方能讓哺乳時光愉快又容易進行。而對於哺餵的姿勢,除了傳統的橄欖球式、搖籃式、側躺式與斜倚式之外,其實採用半躺或半坐著的姿勢哺餵,並讓自己感到輕鬆,就是最好的哺乳方式。

職場媽媽

不憋奶‧更豐沛

產後產假結束,準備返回職場,除了備妥吸奶器與儲存容器之外,了解職場哺乳權益也很重要,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寶寶2歲之前,若有集乳或哺乳的需求,除規定的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提供每日60分鐘的集乳/哺乳時間,若有加班需求,當工時延長1小時以上時,雇主需再給予30分鐘的集乳時間。產後約3~7天,是建立穩定奶量的黃金期,此階段媽咪體內的泌乳激素也會從高點逐漸回復至平穩階段,坐月子期間,建議媽媽儘量親餵寶寶,啟動先天自然的泌乳機制,同時提供身體記憶該經驗,待將近回職場前,再逐步開始使用吸乳器。

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雖然每日有60分鐘的集乳時間,但泌乳機制的運作,其實不適合定時定量,因此鼓勵媽咪除了將60分鐘的集乳時間分成一天兩次之外,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用5~10分鐘擠出部分奶水或引發一次奶陣,如此較能順應泌乳機制的運作、讓產量持續豐沛,也能避免脹奶太久而使FIL物質反饋給大腦錯誤訊息,進而抑制泌乳。手擠奶擠出的奶水如果來不及或不便儲存,捨棄時媽咪無需心疼,因為少量多次才是持續刺激泌乳的必要行為,若因為捨不得而憋奶,反而會讓泌乳量減少,或是容易因脹奶太久而造成乳房不適。

追奶‧持續少量多次

「累積久一點再擠,產量更多」是哺乳媽媽常見的迷思,其實,感受到脹奶後,若持續未將奶水移出,待乳房逐漸出現脹痛感、奶水流出不暢時,就可能引發乳腺管阻塞,並可能出現硬塊與疼痛,因此少量多次不只協助泌乳順利,也能保護媽咪遠離乳腺炎。職場媽媽受制於工作壓力與時間壓力,返回工作崗位時,可能會發現奶水產量減少,此時若要追回奶量,除了儘量讓自己心情放鬆之外,持續保持少量多次的擠奶模式,即便每次只有5~10分鐘(引發奶陣後,奶水流出速度降低即停止),1周內應該就可逐漸提高泌乳量。

推薦文章:重返職場˙奶量不足˙提前斷奶 延長哺乳期有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