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親餵、瓶餵到沖泡奶粉的正確方式,寶寶奶量的常見問題

親餵、瓶餵到沖泡奶粉的正確方式,寶寶奶量的常見問題

寶寶出生後,最讓媽媽掛心的莫過於「寶寶吃得夠不夠?」總擔心寶寶吃得不夠,影響了生長發育。事實上,寶寶餓了就會喝奶,飽了則停止,關於奶量,媽咪無須過於擔心,才能用更輕鬆的心情享受育兒所帶來的樂趣!

怎麼樣的奶量對寶寶來說,才是足夠的,這是新手父母常遇到的困擾。「寶寶到底吃得夠不夠啊?」、「都是兩個月大的寶寶,為什麼我的寶寶吃得比隔壁的大寶少?」關於吃多少,一直是為人母者最擔憂的事情,不過,除了吃多少外,還有其他相關餵食問題需要媽媽的關心,才是確保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

Q1:如何確認親餵的寶寶吃飽了?

不少親餵的媽媽因為無法確實得知寶寶究竟吃了多少量,而擔心「寶寶是否有吃飽?」三軍總醫院小兒部小兒腸胃科主任黃清峯表示,「寶寶會以哭鬧表達肚子餓了要喝奶的需求,當寶寶哭哭鬧鬧時,在排除其他原因後,如尿布濕了、不舒服等,多半就是要喝奶,這時,只要媽媽餵寶寶喝奶,寶寶就會吃得津津有味」。

他說,「親餵的媽媽是配合寶寶的需求,而不是時間到了才餵,只要寶寶表現出想喝奶的樣子就餵」,甚至媽媽可透過觀察寶寶的動作,而不需要等寶寶哭了才餵。這些表示想喝奶的動作包括:從睡夢中醒來東張西望,並不斷頂著舌尖或吸手。若是寶寶飽了,也能從寶寶的動作觀察:嘴巴自然鬆開,並有著滿足的表情,此時,想再餵,他也不吸了。

當然,對於要一直吸ㄋㄟ ㄋㄟ的寶寶而言,好像永遠吃不飽的樣子,難免讓媽媽擔心是否「乳汁分泌不足而讓寶寶吃不夠」,黃清峯醫師指出,「這並非一定是母乳量不夠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餵奶技巧還不到位」,建議新手媽媽可向專家諮詢以改善狀況,「如果真有不足的問題,就多給機會讓寶寶吸,以刺激泌乳機制,達到供需平衡」。

寶寶喝飽與否的觀察指標

雖然最簡單且確實的方法是幫寶寶量體重,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寶寶體重器,黃清峯醫師指出,短時間內可透過寶寶的大小便觀察是否喝飽了:

大便:

對新生兒而言,每天至少有兩次便便,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了。出生五天後仍只有深綠色或黑色大便,甚或沒有大便,則代表寶寶「喝不夠」。必要時需求助於兒科醫師。       

小便:

出生後的前五天,每多一天要多加一片尿布;五天後,每天約換上六片至八片的尿布,尿液顏色清淡,且尿布有重量感。他給了媽媽「有重量」的具體參考值,「掂掂換下的尿布,約有兩片乾尿布的量」。若出生後三天後的尿尿次數仍不多,或是尿尿顏色變成深黃色甚至橘色,也代表寶寶「喝不夠」。

黃清峯醫師說,「長時間的觀察則是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掌握寶寶的生長曲線,就能知道寶寶的餵食狀況」。但他提醒,「寶寶過了四個月大後,體重增加的速度將會趨緩」。


Q2:瓶餵的寶寶要固定喝奶時間嗎?

相對親餵的週期較密集,瓶餵的寶寶喝奶週期較長,也比較能讓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喝奶。然而,黃清峯醫師強調,「以尊重寶寶的需求為主」。瓶餵的問題往往在於餵太多,他說,「媽媽總希望瓶餵的寶寶,能把奶瓶的奶都喝光光,但事實上,寶寶存有『大小餐』的問題,即一天之內,某幾餐喝得較多,某幾餐則喝得較少,如果要求寶寶每一餐都喝完,這樣容易有餵太多的問題」。黃清峯醫師說,曾有媽媽因為寶寶某一餐喝得比較少,以為寶寶怎麼了,心急之下,一把抱住寶寶就往急診室衝。黃清峯醫師指出,「只要寶寶的精神好、活力佳,某一餐吃得少一點沒關係,而且應該從一天的總量來看寶寶的進食狀況」。

他建議,媽媽可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並做紀錄,了解「大小餐」的分布情況,也可做為是否要加奶量的參考依據。如這餐喝了150c.c.,下一餐時間還沒到就哭了要喝奶,或明明已喝完150c.c.的量,卻還在哭,這時,媽媽可再泡個30c.c.餵寶寶喝,「若連續幾次都是一樣的狀況,不妨考慮加量」。


Q3:瓶餵的消毒工作要怎麼做?

寶寶的腸胃道免疫機能還未上軌道,所以,瓶餵時,務必做好清潔消毒的工作,避免寶寶「病從口入」。黃清峯醫師說,每一次喝完奶後,應將奶瓶奶嘴拆開清洗乾淨,等到要再次使用前,才以煮沸或蒸氣的方式進行消毒,「雖不能完全滅菌,但也大幅減少了帶菌量」,他補充,「有的父母習慣一天只消毒一次,這樣做是錯的」,因為即使高溫消毒過,若保存不當仍容易滋生細菌。

黃清峯醫師分享英國衛生部提出瓶餵前的準備建議:

1.將使用的桌面範圍清空,並用抹布擦過一遍。

2.沖泡者正確洗手,並注意指甲要剪短,避免藏汙納垢。

3.將所有寶寶會使用到的用具都放入消毒鍋進行消毒。他提醒,奶瓶要倒過來放進鍋內,才能讓蒸氣進入瓶內。

4.打開鍋蓋後,將之反放在桌面,自鍋內取出會用到的物品放於此,而不要直接接觸桌面。


Q4:怎麼沖泡配方奶才正確?

因故無法以母乳哺育時,不得不使用配方奶,他提醒,「用正確的方式沖泡很重要,才能讓寶寶獲得應有的養分」。掌握正確沖泡的要點如下:

沖泡的水要煮沸.喝奶之前要試溫:

確認沖泡配方奶的水煮沸,再放涼沖泡。至於放涼到幾度沖泡各有說法,黃清峯醫師解釋,「溫度過高的水可能破壞了營養成分,但太低又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根據WTO的建議,因配方奶不是無菌產品,用70℃的水泡製,以殺死可能含有引起嚴重疾病的病原體,這對一些免疫缺陷的寶寶是必要之舉。他提醒,讓寶寶喝奶之前,一定要滴一滴在手背上測試溫度是否適宜?

沖泡順序為先放水再放配方奶:

每一品牌都有固定的調製比例,如30c.c.或60c.c.對一匙,黃清峯醫師強調,「務必使用罐中所附的湯匙,並依說明沖泡」,先放入寶寶喝奶量的水分,再依規定倒入適當的匙數。如一匙以30c.c.的水沖泡,寶寶喝180c.c.,就先倒入180c.c.的水,放入6匙的配方奶。他提醒,「一匙是指一平匙,不要刻意舀多而像凸起的小山尖,也不要用力壓實匙內的奶粉,這樣會破壞原先設計的濃度」。他建議,奶粉罐若有鋁箔紙,不用全撕掉,可撕開一半對折,每一次舀奶粉,可稍微在鋁箔紙上刮一下,就剛好是一平匙的量了。

雖然當前的配方奶價錢不便宜,但父母千萬不要為了省錢而把這餐未喝完的奶留到下一頓吃。黃清峯醫師提醒,「每一次沖泡的配方奶限當次喝,喝不完的奶不要留,避免孳生細菌而讓寶寶喝出問題」。

一定要依照規定比例沖泡

正確的沖泡比例是指「每一匙以多少的水量沖泡」,如果先放入奶粉,再倒入水量的沖泡方式,會泡出濃度較高的奶。黃清峯醫師以喝180c.c.的奶量(一匙以30c.c.的水沖泡)為例解釋,「先放入6匙奶粉,再倒水至180c.c.的刻度,實際的水量不足180c.c.,與先倒180c.c.的水再倒入6匙奶粉相比,前者的濃度較高,寶寶喝濃度較高的奶容易拉肚子。

另外,他要提醒媽媽,每罐配方奶都會附一隻湯匙,只要換新的一罐,就用該罐所附的湯匙,避免廠商有「改版」而不自知。曾有廠商原本設計一匙用30c.c.的水沖泡,後來,湯匙增量為改以60 c.c.的水沖泡,媽媽因沿用舊湯匙的泡法,結果讓寶寶喝下比原先多一倍的濃度;也有媽媽讓兩個孩子喝不同品牌的配方奶,兩個品牌各為一大(泡60c.c.的水)一小(泡30c.c.的水)的湯匙,媽媽不小心弄錯了,於是,一個孩子喝的奶過濃,一個孩子喝的奶過稀。

黃清峯醫師指出,濃度較稀的奶,因營養被稀釋,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給寶寶,會造成寶寶營養不足,而有長不大(即體重不增加)的情況,長久下來,更有體內電解質不平衡的隱憂。

母乳加溫應隔水加熱

沖泡配方奶的水需要降溫處理,採用瓶餵母乳時,則要注意加溫方式。黃清峯醫師提醒,「加熱母乳時應以隔水加熱的方式,避免過熱而破壞營養成分;也不要用微波爐加熱」。他解釋,因微波爐的加熱原理使然,讓液體的中心溫度高,但周圍的溫度則較低,寶寶喝奶時,因奶的溫度不平均,不是容易被燙到,就是喝到的奶不夠熱。

此外,母乳雖然滴滴珍貴,不過,「每一次加熱的母乳應儘快使用,若喝不完,也不要再二次回溫給寶寶喝」。


Q5:選購或更換配方奶時要注意什麼?

雖然大家都知道餵母乳的好處,媽媽也願意盡力把最天然的營養餵養寶寶,但是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再繼續以母乳哺餵寶寶時,媽媽就得面臨選購配方奶的問題,有時則吃了某一牌好像有寶寶不適應的感覺,想要幫寶寶更換廠牌,不論是新選或換購,該怎麼選才好呢?

黃清峯醫師建議,「相關問題可向兒科醫師諮詢,如:寶寶是否有特殊需求?寶寶喝了什麼品牌,出現哪些不適應的現象?」兒科醫師會整體考量寶寶的身體狀況與需求,適時提供專業意見做為父母選購或換購的參考依據。


Q6:何時是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

好不容易不再受「喝奶量的多寡」煎熬之後,「何時是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再度困擾媽媽。長久以來,大家奉行的「為了避免過敏,寶寶愈晚吃副食品愈好」的原則,已被證實「不一定正確」,黃清峯醫師指出,已有一些研究發現「延後吃某些副食品,未必能降低過敏疾病的發生」。

至於該何時開始吃呢?黃清峯醫師引用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嬰兒哺育提出的建議,四個月內建議純餵母乳;六個月以上仍以母乳為主食,但必須開始哺餵副食品,以避免寶寶有缺鐵、缺維生素D等營養不足的隱憂;而四至六個月大以純母乳哺育,若有下列狀況可提前至四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包括:純餵母乳到6個月實在有困難、媽媽奶水量明顯降低、寶寶顯得吃不飽、寶寶有主動要求其他食物的表現(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伸手來抓、抓了放嘴巴),但母乳仍應繼續餵。

當然,父母也可觀察寶寶的肢體語言,如果寶寶有很想吃成人食物的欲望時,如大人在吃東西,寶寶伸手要抓,其實已在透露「我準備好吃副食品」的信號,媽媽不妨煮點米湯或泡點稀稀的米糊,用湯匙餵食,看寶寶的反應以決定下一步麼走。他強調,「千萬不要為了怕寶寶過敏,而刻意延後吃副食品的時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