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胎檢.預產期是重點
醫療技術的進步可以從產科學的演化一窺究竟,關於懷孕生子,早期產檢只能關注母體的臨床症狀,現在則對胎兒能有更多、更早期的了解。從產科學演進到周產期醫學(關注生產前後的臨床問題),而後提升至母胎醫學(逐漸對母體與胎兒有更多了解),至今已逐漸能夠發展胎兒醫學(即便看不到,卻得利於影像學診斷與實驗室診斷而對胎兒健康能有基本掌握)。胎兒醫學著重於胎兒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胎檢的規劃也因此得以在媽咪的妊娠過程中逐漸成形。
預產期不再只是預產期
在張東曜醫師為孕媽咪規劃的胎檢中,早期胎檢包含四個重點,分別是妊娠週數確認、孕婦血清檢查、早期子癲前症與唐氏症篩檢,以及早期胎兒結構篩檢,其中預產期的確認與矯正,對實踐胎兒醫學有重要意義,在胎兒診斷中,預產期不再只是預測生產的日子,而是透過為胎兒校正出應有的生長曲線範圍,並依此監測胎兒生長、發現可能異常的重要判斷。
張東曜醫生表示,過去大眾對預產期的印象與認知停留在預測生產日、胎兒大小是否符合預期,甚至可能依胎兒生長速率彈性更動原本已知的預產日,但在胎兒醫學中,則是反向操作,是儘可能找出可能的受孕日與目前實際的妊娠週數,以受孕日為基準(妊娠過程中不輕易更動),套用胎兒生長數據常模,推測出胎兒應有的生長速率,並以此監測,透過對胎兒成長狀況的觀察(非胎兒大小),得知胎兒是否生長遲滯或符合生長預期,而非單用胎兒大小預測胎兒成熟度或預產日。
張東曜醫師強調,胎兒大小與胎兒成熟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妊娠前3個月,胎兒從單一細胞變成人形,其中變化之大讓初期的每一天發展都是重要觀察,正確的預產期對胎兒醫學醫師來說,攸關診斷的準確性。整體而言,胎兒成熟度和週數較相關,而大小和營養狀況較相關,胎兒成熟度關乎細胞演化、發育進程,因此胎兒醫學特別重視正確的妊娠週數(即預產期校正)。
落實早期胎檢.安產計畫更周全
在理想的早期胎檢規畫中,除了在8~10周確認媽咪的妊娠週數外,10~11周進行的孕婦血清檢查,有助於11~12周篩檢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的準確度,其中篩檢唐氏症所進行的頸部透明帶超音波檢查,能同時評估胎兒罹患其他染色體異常、先天性心臟病、重大畸形與罕見疾病的風險。
而約於妊娠14~15周,胎兒器官初步成形,精熟胎兒影像技術的胎兒醫學醫師或放射師,為孕媽咪進行的早期胎兒結構篩檢,可篩檢出70%一般至妊娠中期(20~24周)才被揪出的胎兒異常,能因此讓孕媽咪、胎兒和第一線產科醫師在面對胎兒疾病時,有更多的反應時間與事前準備。
胎檢取像.跟胎兒搏感情
胎兒結構篩檢與一般孕媽咪在產檢門診進行的超音波檢查有所不同,在產檢門診中,因為產檢醫師時間有限,且著重於母體的臨床症狀,所以即便安排超音波檢查,也只能於3~5分鐘內大致確認胎兒的大小與目前生長狀況,無法針對各器官結構一一細察,但胎檢則不然,完整的胎兒結構檢查,必須針對胎兒各器官有詳細的觀察,所以若胎兒姿勢未配合,就必須耗上許多等待的時間。
張東曜醫師表示,因為胎兒不像成人可以聽口令、調整姿勢配合檢查,或是即便胎兒姿勢正確,卻手舞足蹈,一樣會造成醫師判讀上的困難,所以胎兒結構篩檢的過程中,經常需要中斷檢查、請媽媽先離開診間去吃點東西或散散步,待胎兒姿勢改變時,再接續未完的篩檢流程。
張醫師案例分享 :早期發現.不耽誤黃金治療期
小芬(化名)妊娠12周進行早期唐氏症篩檢時,因發現胎兒頸部透明帶增厚,於是進一步至台兒診所進行早期胎兒結構篩檢。篩檢過程中,醫師觀察到胎兒心臟結構可能異常,懷疑與染色體遺傳疾病相關,因此建議媽咪接續完成羊水晶片檢查,以利早期胎兒疾病診斷。
10日後,羊水晶片報告檢查出爐,證實胎兒罹患罕見疾病:染色體22q11.2缺失症候群(又稱CATCH22),發生率約為1/4,000,為少見的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典型症狀包含:先天性心臟缺損、輕度顏面外觀異常、胸腺發育不良、顎裂與新生兒低血鈣。
因為早期發現胎兒異常,小芬一家人難過之餘,仍有充裕時間能在產前為孩子安排產後的手術計畫、事先了解可能會遇到的育兒難題,以及所需擔負的育兒成本,同時,讓家族中所有人可以事先認識這個孩子,並對這個孩子的出生做足心理準備。
張東曜醫師也解釋,胎兒疾病若能早期發現,可避免寶寶出生後第一時間為了找病因的時間虛耗、避免錯過新生兒疾病的黃金治療期,甚至降低新生兒/早產兒轉診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對妊娠高危險族群深具意義。
現職/台兒診所院長、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英國諾丁漢郡皇后醫學中心妊娠評估中心研究員
英國國王學院附設醫院胎兒醫學中心研究員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症學科
馬偕醫院妊娠評估中心創辦人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科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妊娠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