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前調養>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大家都知道肥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但影響究竟有多大呢?育齡婦女可得花點時間了解,好讓自己為擁有健康人生而努力,並順利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對於肥胖這件事,很多人都了解不是一件好事,然而真要不讓肥胖上身,卻也沒多少人能夠堅持到底,於是只能任體重計的數字逐漸增加,可是為了擁有健康,真的必須重視肥胖所引發的問題。

肥胖影響健康層面大

台北美兆診所院長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大維指出,依據我國「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男性比率為48.9%、女性比率為38.3%。眾所週知,肥胖是一種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他進一步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人10大死因」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造成體能衰退,還因肥胖者較易患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膽囊疾病、惡性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癌、乳房癌、大腸癌等)、高血脂症、中風、關節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疾病,懷孕後,必然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估計孕婦死亡案例中,18%與肥胖有關。朱大維醫師強調,「面對日漸增多的肥胖孕婦,應對肥胖影響健康有更多的認知」。

朱大維醫師服務的美兆診所,連續兩年(2015、2016年)進行10大健康警訊統計,發現體重超重的比例都超過50%,拿下「第一殊榮」,至於其他警訊也幾乎與體重過重息息相關。

他說,「從預防醫學的健康管理角度建議,體重控制的標準採以世界衛生組織(WHO)亞太地區之肥胖定義標準為依據,以身體質量指數≧23以上做為參考,以提醒亞洲人體重過重之健康危害」。


體重過重或肥胖從何而來?

朱大維醫師解釋,肥胖形成的原因很複雜,例如遺傳、攝取的熱量高於消耗的熱量、情緒、疾病或藥物等,都有可能造成肥胖。肥胖的身體代謝原因不外乎飲食過量及缺乏身體活動。

飲食產生過多的熱量,會產生體內三酸甘油酯,進而堆積於人體脂肪細胞內。若持續地飲食未節制或是身體不運動,體內的脂肪細胞在過多的三酸甘油酯的堆積下,會使脂肪細胞分裂增殖擴大,造成體重增加。當體重持續增加就是我們所稱的「體重過重」或進而產生「肥胖」。

肥胖攸關女性好孕與否

由於女性肩負孕育下一代的責任,萬一有肥胖問題,在生育之路上將充滿阻礙,從孕前到產後可能被各式問題所困擾,朱大維醫師一一說明:

肥胖對受孕的影響→不易受孕

肥胖會抑制正常的排卵功能,從而損害生育能力。肥胖也會影響人工受孕的結果,因隨著女性體重指數的增加,人工受孕失敗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肥胖對懷孕的影響→易有併發症


‧ 睡眠困擾:肥胖孕婦由於胎兒壓迫,加上胸腔和鼻子的脂肪增加,易造成呼吸困難、睡眠中短暫中止呼吸,血中氧氣濃度降低,打鼾時間增多,少能平躺睡眠,使睡眠品質變差。因平躺時的血氧濃度更低,建議採側睡或半坐姿睡。

‧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約1%〜3%,但在肥胖者則較高,約為一般孕婦之3〜10倍。

‧ 子癇前症:肥胖孕婦在懷孕前即易有高血壓,懷孕後亦容易發生子癇前症,約為正常發生率之2〜4倍,因此,從第二孕期起,產前檢查次數要增加。

‧ 過期懷孕:肥胖增加了懷孕時間超過預期預產期的風險。

‧ 血管栓塞:肥胖者較易有血管硬化,高血壓和血球濃縮,使得懷孕時容易產生血管栓塞疾病。


肥胖對生產的影響→風險增高

‧ 死產:某些研究認為肥胖孕婦有較高的死產比例,然而,肥胖孕婦的高死產率應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比例高有關。

‧ 早產:有些報告認為肥胖孕婦多存在於經濟情況較差之環境,高血壓和生殖泌尿道感染等合併症多,因此早產發生率增加。

‧ 剖腹產率:報告顯示肥胖孕婦剖腹產率較正常體重產婦高,肥胖者需剖腹產的因素包括:高比例妊娠糖尿病導致高比率巨嬰、肥胖孕婦易有軟組織難產及子宮頸不能完全擴張、因高血壓等疾病需剖腹等。

‧ 麻醉風險:肥胖孕婦麻醉的併發症多:全身麻醉時氣管插管困難,有較高機會吸入性肺炎;半身麻醉時不容易找出下針點,失敗率高;脂溶性麻藥易在脂肪中滯留,需要更多藥物量和更久時間麻醉,因此不易清醒。

‧ 傷口發炎:肥胖孕婦如接受剖腹產,傷口發炎比例高。肥胖婦女剖腹產後傷口發炎比率比正常體重者高2〜3倍,且不受預防性抗生素的影響。

‧ 產後出血:肥胖孕婦因為胎兒體重增加和可能成為巨嬰,故陰道生產時常要用器械生產;剖腹產時困難度亦增,故出血量會增加。

肥胖對於寶寶的影響→健康問題多

‧ 胎兒畸型:肥胖孕婦的嬰兒,神經管缺陷、中樞神經系統、大血管、腹壁和腸子等的缺陷,發生率亦呈有意義增加。
‧ 胎兒生長和發育:肥胖孕婦體內有過多脂肪細胞因子(Adipocytokines),會改變下丘腦─腎上腺軸功能,因而影響胎兒生長和發育。

‧ 巨嬰:肥胖的婦女在分娩時往往面臨更大風險,而寶寶因身體脂肪比正常人多,發生風險也比一般新生兒來得高。另外,隨著出生體重的增加,兒童肥胖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 慢性病:孕期肥胖可能會增加嬰兒罹患心臟病或糖尿病的風險。

孕期不宜減重‧更要做好體重管理

朱大維醫師表示,「孕期不能減重,有肥胖問題的孕媽咪更要做好體重管理,不能放任體重一路飆升,但跟正沉浸在懷孕喜悅的孕媽咪討論孕期體重計畫,的確有些嚴肅,卻又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討論內容包括:1.建立產前體重增加計劃;2.討論健康理想體重增加策略;3.於每次產檢檢討孕婦體重變化與修正;4.產後體重的管理」。

關於孕期適合增加的體重多寡,須視孕媽咪的孕前BMI(身體質量指數)評估,儘可能讓體重在中後期增加,以孕前BMI為18.5~22.9為例,12週之前至多增加2公斤,5個月之後,每個月增加2公斤為限」。



他經常叮嚀孕媽咪,「吃東西要控制,避免吃太多而讓體重增加,連同先生也要一併提醒,否則太太懷孕,先生也跟著胖,然後月子期幫忙吃月子餐,待滿月後,先生更胖」。

為了掌握胖孕婦的健康,朱大維醫師會特別確認是否有無其他潛在問題,「如甲狀腺代謝功能,有時需要另外檢驗是否有甲狀腺低下問題;若是24至28週的葡萄糖耐受試驗不正常,或是每個月體重上升快速的孕婦,則建議轉診新陳代謝科」。

產後減重把握黃金期

朱大維醫師說,根據觀察,即使孕期體重控制做得不錯,生完第一胎仍容易留下3至5公斤的體重。理論上,產後兩個月應回復到產前體重,體重的降幅於產後3個月內降得最快,產後9個月體重就不會有太大變化了,所以,產後減重應把握前三個月的黃金期。

他提醒,女性於產後往往必須同時面臨來自寶寶、先生、以及父母與公婆等長輩的期望,多元角色的調適容易讓產婦的生活步調大亂,因而容易使女性有產後憂鬱的問題,尤其常見生第一胎的產婦。多吃少動,且忙於適應有寶寶的新生活,很容易讓女性忽略了自己的體重。

朱大維醫師表示,產後飲食應注重均衡與適度補養,大魚大肉與過分的食物禁忌對現代婦女已經不適用,即使是哺乳媽咪,熱量攝取也只需比一般人多500卡即可。他強調,「為了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生養息,產後不適合馬上進行減重,最好經過6週的休養後再實行。以每週降低0.5〜1公斤的速率,在產後10個月至1年內將體重恢復至懷孕前的狀況,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有心減重要注意

減重,相信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標,一直努力想達成卻又可望而不可及,朱大維醫師建議,有心減重者應有以下認知:

慎選減重方式

坊間不少減重方式,但綜觀成效與兼顧健康,仍以飲食均衡與持續運動雙管齊下,才是保持體重的關鍵,也不用擔心為了快速減重,而有其他疾病或營養不足的風險。

他補充,「藥物或許可增加一時的信心,但不是長久之計,做到飲食忌口與持續運動,方能讓減重有成。至於外科手術的胃繞道手術,雖然有助減重,但必須思考後續可能面對問題。曾遇過一位以手術減重的孕婦,孕期有貧血問題,因為術後無法透過正常程序吸收養分,尤其是對鐵、鈣與維生素的吸收不好,對胎兒健康有不小的影響」。換言之,有心減重的育齡婦女,更要慎選減重方式,避免影響日後的懷孕與胎兒健康。

體重不是唯一指標

體重計上的數字不是肥胖的唯一指標,朱大維醫師指出,「血糖、血脂肪和體脂肪也是評估肥胖的參考指標,有人雖然體重數字降低,但三酸甘油脂仍然降不下,表示飲食仍有改善空間。建議每一季抽血驗1次指標,掌握相關指標做為協助減重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除了秤體重外,還有以腰臀比(當女性腰臀比超出、大於等於0.85,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體脂率(成年女子超過30%,就達到醫學上所謂的「肥胖」)檢視肥胖與否。當然,一般人最容易做到秤體重,但多久量一次才有意義?他表示,「天天量反而容易掉入迷思,不覺得多一點有什麼關係,建議至少固定每個月量一次,如果每個月胖0.5至1公斤,1季就有1.5至3公斤,這樣的變化讓人有感,也才有動力進行減重」。

朱大維醫師說,很多女性喜歡穿著寬鬆衣物,卻也因此難以察覺身形有所變化,「建議買幾件較為貼身的服飾,經常穿可隨時檢視身形是否有變,而不是出現明顯變化才想要減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