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焦點議題】冬季養生.補得多不如補得精

【焦點議題】冬季養生.補得多不如補得精

冬季的來臨,讓人無法抗拒暖呼呼的進補鍋物,當冬日進補已成為普遍的習慣,正確補與適時補的觀念建立,才是能讓身體獲得最佳補給與修復的方法,而持續的養生與保養習慣,則更是延年益壽、養精蓄銳的不二法門。

冬天如果不設限的大補特補,反而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猶如大自然的縮影,與天地間的自然環境相呼應,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規律,同樣可用於人類照顧身體的準則。順應寒冷的氣候,冬天萬物進入藏匿與冬眠,以蓄積能量,待春天來臨時再次萌發,此時除了生活起居需注意保暖以防寒氣入侵,建議冬天要早睡晚起(太陽出來以後再離開被窩),保養體內的陽氣,每日曬曬冬陽,也能補充陽氣;飲食可著重在蛋白質的攝取,肉類、湯品與黑色食物可以多吃,生冷食物應忌口。

現代人接收訊息雖然十分快速方便,但養生的觀念或知識卻常流於片段或零碎的了解,許多人知道冬季要進補,卻忽略養生其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古書有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春不養肝,夏則傷心」,中醫認為,當季的養生不只為了照顧此時的身體狀況,更必須為下一季的氣候變化做足準備,順著四季的特色對起居與飲食稍做留意,養生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然而,冬季進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別於現在飲食,肉類食材取得容易,古時候因為物資缺乏,蛋白質攝取不易,多以根莖類或五穀雜糧類來進補,因此不會有補過頭的問題,現代人因為飲食的方便,平日即有營養過度攝取的傾向,冬天如果不設限的大補特補,反而容易造成身體的負擔。 

冬天吃補時,要細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如果當天吃補,隔天就有便祕、痔瘡、喉嚨乾、喉嚨腫、流鼻血、嘴破情況或出現大量眼屎,則可能是氣瘀血滯的體質,須暫停溫補,且日後若要持續溫補,也不能頻繁;或者平常脾氣暴躁、睡不好、皮膚癢、長痘痘或習慣晚睡等,則可能因為肝火旺而須謹慎進補,最好小寒與大寒時各吃一次就好,否則身體容易出現不適症狀,此時建議若想在平日進補,不如選擇平補的方式,如:四神湯或其他平性的食材:蓮子、芡實、苡仁、山藥、燕窩、銀耳等。此外,若已患有痛風、肝病、腎不好,進補也須適可而止,感冒或經期時則不建議進行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