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提升注意getting childrens attention

提升注意getting childrens attention

有個媽媽抱著八個月大的孩子,憂心的請教醫師「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也有個小孩雖然才出生三個禮拜,卻被經驗豐富的職能治療師從行為表現觀察到有「注意力不足」的隱憂。 長久以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是父母所擔憂且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因為意識到注意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石,根基打得好,孩子的各項能力才能得到好發展。提醒父母,讓這項扎根工作始於零歲,將是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在嬰幼兒的先天氣質中,有一項是指「專注力」,這固然是與生俱來的表現,但也能在後天透過適當的教養,而讓能力更加提升,當然,最好把握從零歲開始培養,讓良好的注意力為孩子順利開啟日後的學習門!

很多父母常覺得孩子「怎麼坐不住,就像一隻動來動去的毛毛蟲……」、「為什麼玩玩具時,玩沒多久就要換一個……」,其實對零至三歲的孩子來講,好動才是天性,而且他們不是沒有注意力,只是延續時間不長,而且表現方式並非如家長所想像的「安靜的做什麼事」。

認識注意力 

大人所說的「專心」,就是「注意力」,總認為是「目不轉睛的做一件事」,但對小孩來說,因為「專心」才會頻頻轉頭。臺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表示,最大的差異在於,大人有能力「選擇性關閉不必要的刺激」,但是孩子年紀還小,沒辦法這樣做,尤其年紀愈小,「對感官刺激的專注自然高於認知學習」。她舉例,大人念故事給小孩聽時,若有一隻鳥從頂上飛過,大人不受外在影響而繼續講,但小孩卻馬上轉移注意力至那隻鳥身上。

對孩子而言,注意力就是能夠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台北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補充,注意力還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需要從經驗中學習、思考而來。雖然這項能力要到六、七歲時才有所展現,不過,從小即需透過「延遲需求」訓練孩子學會「能等待」。

嬰幼兒喜歡東張西望有原因! 

三歲前的嬰幼兒因雙眼焦距還未發育成熟,中心視(人類兩眼各有一個視覺區,中間區域相重疊,稱為「中心視」)重疊,而傾向運用周邊視(兩旁未重疊的部分稱為「周邊視」),所以,嬰幼兒喜歡東張西望!透過東張西望的動作,可促成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的成熟,雙眼焦距才能順利協調發展。 
 注意力與神經發展的關係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遲景上表示,在媽媽懷孕晚期,胎兒的腦細胞數目發展已達高峰,在「量」的差異性,每個人相去不遠;嬰兒出生後,腦細胞的發展著重「質」的提升──成熟度愈高、連結網路愈豐富且快速,這部分的表現因人而異,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是否提供孩子足夠的刺激以活絡腦神經的連結,更是影響關鍵。


遲景上醫師指出,大腦依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大腦、小腦和腦幹,主要掌控中樞位於大腦;而大腦皮質又可分為四區: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每一項進出大腦的訊息會透過額葉與大腦中視丘核的合作,傳遞到人體神經的各個角落,但在過程中,還需要腦幹(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和小腦(持續提供協助)的幫忙。因此,額葉的功能完善與否,決定了注意力是否夠集中!若是功能不佳,有易分心的現象;如果有損傷,則有令家長頭痛的「過動症」問題。

涵蓋三個層面 

翁菁菁醫師指出,注意力並非指孩子能夠長時間持續做某一件事,而必須從「持續」、「分心」與「轉移」三層面來講。 
「持續」: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能維持多少時間。翁菁菁醫師說,根據研究,成人對一件事的持續時間也不過才40〜50分鐘;至於幼兒表現,遲景上醫師表示,一歲前的嬰兒約短短幾秒,一歲以後用年齡乘以二,即一歲約兩分種,兩歲為四分鐘,以此類推。(另有一說,兩歲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長度大約為七分鐘,三歲約為九分鐘,四歲約為12分鐘,五歲約為14分鐘。) 
「分心」:是指受外在因素干擾時,是否就此被吸引或不受打擾。如兩個孩子原本聚精會神的玩著小火車,突然門鈴響起,一個繼續玩,一個則迫不及待衝向門邊,即易受外界打擾。 
「轉移」:是指可以適當彈性的轉移注意力的能力,而不會固執於同件事上。如孩子原本在看繪本,媽媽喊「吃飯」,有的孩子能很快放下繪本去吃飯,有的卻堅持一直看,難以配合媽媽的步調。 
  整體而言,有品質的注意力,不只在於時間長短,還要看是否容易受到干擾而分心和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強弱,過與不及都是問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強調,所有表現都必須出自孩子的內心,一切才有意義。

注意力集中邁向成功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在意「注意力夠不夠」,因為注意力有如學習的基石,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這扇天窗,智慧的陽光才能灑滿心田。」一旦注意力集中,做什麼事都無往不利。若以馬克斯提出「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論斷來看,的確,成功人士莫不具有一項最大的特質,就是能高度集中精神專注做某件事! 
翁菁菁醫師強調,從懵懂無知開始學習的孩子,更需要藉由「集中的注意力」扎根,才能順利往上發展各項能力,因為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做事、學習有效率,容易產生自信心、成就感,在良性循環下,更為自己帶來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許翠端表示,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但能否大放光明,就得看是否具有注意力和堅持度,否則「只會離目標愈來愈遠」。

注意力不佳影響日益嚴重

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黃奕偉指出,造成注意力不佳的原因很多,不論是心理或生理因素,都有跟不上團體生活的步調、學習效率不佳等問題,常受父母和師長的負面責難,最終結果就是讓人嚴重缺乏自信,學習動機低、人際關係差、情緒低落,表現愈來愈退縮。
許正典醫師說,雖然注意力不佳的問題來自生理,日後卻高度影響心理發展,父母不可輕忽!他說,近年來,注意力失調症(即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對家庭親子互動和師生人際關係的影響值得重視!
樟新托兒所所長黃婉玲則在幼教現場觀察到,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愈來愈多,原有具特殊教育專才的老師已無力負荷,為了讓孩子有好的照顧,老師紛紛回學校修習特殊教育學分。她認為,當特殊需求已成普遍性問題時,需要大家仔細想想「為什麼」!

生活照顧要注意

專精小兒神經科的遲景上醫師以其多年行醫經驗,對殷切盼望孩子擁有良好注意力的父母提出照顧上的建議:
1. 避免腦部病變與外力傷害:健康與腦神經結構發展品質息息相關,避免腦部病變與外力傷害,是父母一定要小心防範的! 
2.  花時間照顧:聰明與否雖與基因遺傳有關,但還有50%的機會可透過後天薰陶,這絕對要靠父母營造適合的環境、花時間與孩子互動,依照不同氣質給與適當刺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其「喜歡的事物」加上高低起伏的音調變化,吸引孩子的注意以進行互動,即使一開始注意時間不長,但積少成多,孩子的注意力會因為你的用心教養而與日俱增。 
3. 均衡的營養:對嬰兒期的baby而言,母乳是最好的營養來源;開始吃副食品的幼兒更要注意均衡攝取營養,對於腦神經的發育有莫大的幫助。

掌握培養關鍵期 

人類腦細胞的分化、連結有一定的順序,且一直在進行發展,但三歲之前是腦部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幾乎可達成人的80%。遲景上醫師說,如果父母在此時用心透過環境的各項刺激,讓腦內各區塊的神經網路連結得更緊密,並透過行為訓練發揮神經的可塑性,對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大有幫助! 
許正典醫師指出,注意力系統的發展不是「聞道有先後」,而是透過開發學習,以好的刺激穩固基本盤,使優勢能力維持或繼續加強,弱勢能力也能有所提升,這是一種經驗值的累積,愈小開始愈好!他說,這些童年的學習經驗會在海馬回儲藏兩三年,然後成為深層記憶存在大腦皮質層中,伺機變身為日後自我修復情緒的最佳良方!成人後,若有不知如何抉擇時,就會與童年記憶做連結,如果兒時經驗是愉悅的,就令人有動力向前;反之,則退縮不前。 
父母千萬別忘記,給孩子再多的金銀財寶,不如為他「存放」很多快樂的童年記憶,等著他日後領取,陪著度過人生各項挑戰。

「置入性教養」效果快 

郭恆祺認為,各項能力的養成,不是年紀到了才培養,而是從很小就要開始,因此,他強調「置入性教養」,不是為教而教,而是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進行教養。例如幾乎人手一台的數位相機,就是很好的媒介,想教孩子認識「熊」,並會說「bear」,除使用書上的圖片加強認知,也能利用去動物園時拍下熊的照片,回家自製圖卡,孩子很容易把熊的樣子與「熊」和「bear」連結在一起,他笑說,如果那是一張孩子與熊的合照的話,更能提起他的注意力。

教養態度對‧衍生問題少 

的確,現今社會上有注意力缺陷的個案看似有增加趨勢,但受訪醫師皆表示,真正確診要到四歲以後,但在零到三歲階段的行為表現卻有蛛絲馬跡可循,如果父母教養拿捏得當,即使生理真的有問題,也能因此降低影響程度。黃奕偉心理師直指,「真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確有其病理基礎,但有更多孩子是「假的」,而問題多源自嬰幼兒期的家庭教養失當。究竟父母該以何種態度教養,才能不阻礙孩子的發展呢? 
1.用愛心與耐心陪伴: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必修功課,愛心與耐心則是不可或缺元素,因為有你的陪伴,遊戲、學習才有意義,所有成長的點點滴滴,你會注意,更會在意,發現問題時能及早尋求解決辦法,幫他搬開阻礙成長的石頭。 
2.給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不要怕孩子爬上爬下、動來動去,許翠端表示,孩子透過活動探索認識世界,讓各種知覺感覺與操作得以「統合」。羅文喬則說,想要孩子有穩定的注意力,先決條件就是讓他從動手動腳中學習自我控制,發展協調能力,當手腳得到控制,躁動的心也才能平靜! 
許正典醫師指出,大人的糾正並不能讓孩子學會什麼,而是要他自己體會,從嘗試錯誤中學會自我調整,逐漸修正得到應有的行為。 
3.接納孩子的特質: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特質,許翠端副技術長說,父母要給孩子的是一個適合的環境,讓他發揮本能。翁菁菁醫師指出,往往她碰到有注意力缺陷問題的孩子,就會提醒父母「接受孩子的樣子,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即使問題嚴重也還不能用藥,但教養得當卻比用藥更具效果。 
4.不要過分期待:孩子的各項心智發展,在每個階段各有里程碑,時間不到,能力自然不足,若父母不了解而揠苗助長,會讓孩子因達不到要求而心生挫折,逐漸喪失學習動機子,往後更提不起勁學習;相反地,時間到了,卻不見能力展現,父母就得注意是否平日刺激不夠,需要加強給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