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健康> 兒童飲食> 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實現海洋保育

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實現海洋保育

帶領孩子體驗自然,再藉由機會教育,潛移默化那種想要讓自然環境更好的心,並陪伴孩子一同改變、身體力行。

淨灘

實踐海洋保育的做法有很多,而響應「淨灘」這個活動,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團體或是公司行號,會號召民眾、員工一起力行,但其實沉到海底的垃圾比海面上的垃圾多20倍,而浮在廣大海平面上又剛好隨著風與浪,飄到海岸能被我們撿取的垃圾,與整個海洋存在的垃圾相比,只是冰山一角。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表示,淨灘只是一種行動,應該要將這個觀念內化,並從問題源頭改變做起。

減少垃圾

比起減少海灘或海洋垃圾,最重要的還是減少「製造垃圾」,郭兆偉祕書長表示,減少垃圾最重要的是從「生活習慣」養成,例如:善用環保筷、環保吸管、水壺、便當盒、購物袋等物品。雖然,這些改變可能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但忍受一點點的不方便,就能讓環境變得更好。

此外,沙灘上的垃圾,除了可能被不同的生物誤食之外,也會阻礙螃蟹或海龜等其他生物的移動,增加他們被掠食者攻擊的機會。因此,減少垃圾,保護海洋生態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做。

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塑膠是永遠不會被大自然分解的物質,郭兆偉祕書長指出,塑膠經紫外線的照射會被「裂解」,所謂的裂解與分解不同,分解是指完全消失,而裂解只是讓原有的塑膠變得非常小,但它還是存在,裂解後的塑膠流入海洋,無形之中便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當這些生物被捕撈、食用,最後化學成分還是回到人的身上。

選對魚、買對魚、吃對魚

亞洲人吃魚的種類高達300多種,有些魚類含有重金屬物質、有些魚類的捕撈方式會破壞棲地,或因過度捕抓造成生態失衡,所以,選對、買對、吃對海鮮也是保護海洋生態的方式之一。

郭兆偉祕書長指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所,曾編撰《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將我們經常吃的60種海鮮,以紅綠黃燈的概念告訴民眾哪些海鮮不要吃、少吃與安心吃。

(更多相關資訊可至以下網頁查詢: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

海邊遊玩不使用防曬油

郭兆偉祕書長指出,防曬油主要的功能是隔絕紫外線,但如果這些成分融在海裡,附著在珊瑚上,就等於阻斷了珊瑚與其共生藻,和陽光行光合作用,間接使共生藻離開珊瑚,珊瑚便會漸漸邁向死亡,他建議防曬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穿戴防曬取代防曬用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