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動作發展-0〜3歲粗細動作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2
足夠的練習‧增進熟練度
但更令人感嘆的是,當前由於少子化之故,許多父母疼小孩過了頭,事事代勞,百般呵護,愛森兒童多元發展教育中心職能治療師蘇文清指出,「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展現能力的機會,更未能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
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暨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治療師蔡建志表示,孩子的每一項能力養成,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連串的活動學習而來,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表現符合期待,不妨增加一點挑戰,讓他覺得好玩而願意繼續進行活動,重複幾次,能力會更加精進;反之,就要降低難度,協助他過關以建立自信,並繼續下一關的挑戰。
蔡建志主任說,父母要正視孩子「在哪一階段應有怎樣的能力發展」,而不是「自欺欺人」,以為現在不會,長大就會了,他強調,假如不能「在適當的時間有恰如其分的表現」,而有「落後」的情形出現時,再來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時間練習,才能跟上進度,對孩子的自信心難免造成打擊。
定期評估‧確保正常發展
人們常講「七坐八爬九發牙」,一句描述孩子發展的話看似普通,但隨著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卻有不同的發展歷程。有人只要一點刺激量就有正確的神經反應,有人即使已接受很大的刺激量,還無法令神經做出正確的反應,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說,這時就必須藉助心智發展專業人員的協助,為他建構適合的環境,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孩子當時應有的反應,協助他跟上發展的腳步。
由於三歲前是「發展黃金期」,許翠端副技術長建議父母,應定期幫嬰幼兒進行評估,檢視心智發展速度與進步量,調整教養方式,才不致因單項功能落後而影響神經鏈結的廣度與速度。她說,定期評估有如「預防醫學」,不是等到問題浮現才給予療育,而是在問題出現前,就有計畫的針對各項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與前庭覺)提供刺激、學習及練習的機會,讓孩子能在自然方式下進行自我修正,順利通過每一階段的關卡,最後達到知覺整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