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生理性宮縮

生理性宮縮

約於孕期28周之後,生理性宮縮會經常出現,其原因來自於子宮收縮,且多半屬於生理性的肌肉收縮,其特徵為:不規律、發生頻率的間隔至少20~30分鐘以上,且透過休息就可以緩解。

真假宮縮

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認為,一般常見「真宮縮」與「假宮縮」的說法是從英文字面上翻譯而來(True contractions & False contractions),但實際上無論是「真宮縮」或「假宮縮」,在母體身上都確實發生子宮收縮的事實,因此,若孕媽咪對字面意思感到困惑,不妨將所謂的「假宮縮」,即生理性宮縮,視為是不會引發生產行為的「無效宮縮」,而「真宮縮」則是伴隨落紅、破水與子宮頸擴張等產兆的「有效宮縮」。 

宮縮感受因人而異

當子宮收縮,子宮肌肉呈現緊繃狀態,此時子宮周遭的血流量會減少,但不會使健康的胎兒發生缺氧或負面影響,惟當胎盤或臍帶功能不佳,或是有臍帶繞頸的情況時,才需要擔心宮縮對胎兒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時,子宮收縮時,無論是生理性宮縮或伴隨疾病而來的宮縮,依每個孕媽咪的疼痛耐受度不同,有些媽咪會感覺悶痛,有些則只是感覺緊繃而已,而這種悶痛無法透過止痛藥來緩解,必須使用子宮收縮抑制藥物,才能讓子宮肌肉變得柔軟而不致引發緊繃與疼痛。 

避免瞬間運動

臨床上,常見孕媽咪因為瞬間的宮縮疼痛就醫,其原因常是因為一時著急趕公車、趕捷運或是急著跨步向前接電話後,就開始因為宮縮而感到疼痛,毛士鵬醫師解釋,因為是突然的動作所造成的瞬間子宮收縮,因此強度有時會比較明顯,雖然透過休息能夠緩解,但仍建議孕媽咪還是儘量放慢生活節奏,避免讓胎兒因為感受緊張而驅動宮縮,或是因為明顯的宮縮讓自己焦慮。

早產風險

越接近臨盆,孕媽咪子宮頸的長度會越來越短,如果預產期之前就發現子宮頸有變短的傾向,就可能出現早產風險,例如:當子宮頸測量為2.5~3公分時就須警戒、2.5公分時就必須進行安胎,當數據量測小於2公分時,胎兒幾乎於3天至1周內一定會出生,想安也安不住。

子宮收縮藥劑

臨床上,若經醫師評估,擔心孕媽咪宮縮會造成早產風險,通常會開立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毛士鵬醫師表示,當胎兒真的想出生,安胎藥的作用只能儘量拖延、拉長胎兒待在子宮內的時數,例如:34周前若寶寶有早產跡象,必須施打肺泡成熟針,施打後必須經過12~48小時讓效果充分發揮,這時使用安胎藥就能協助拖延時間,但通常很難達到讓胎兒待到足月後再出生。

妊娠28周後輕鬆數胎動

生理性的宮縮於28周後容易經常出現,如果明白這是自然的現象後,媽咪還是有所擔心,就建議可搭配留意胎動,毛士鵬醫師建議,孕媽咪可以觀察自己的胎兒是屬於好動型,還是文靜型,如果是好動型,2小時有活動1次就沒問題,如果是文靜型,4小時有活動一次就可以放心。

平均而言,孕媽咪若感到胎兒太安靜,已經過1~2小時,仍沒感覺到胎動,此時建議可以吃點東西或做點緩和運動,嘗試引發胎兒的活動,也可以直接再等待2~4小時,只要有感受到胎兒的活動即可解除警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