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媽媽談心> 兩性情感> 讀懂另一半的「愛之語」.增進夫妻關係

讀懂另一半的「愛之語」.增進夫妻關係

當夫妻吵架、對彼此口出惡言,有時源自於內在需求未被滿足。透過日常生活察覺自己和配偶的需要,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不但能修補夫妻關係,更能增進夫妻情誼。

(2021.01更新)根據國外專家的觀察,人有5種不同表達愛的形式,而每個人都有特別喜歡被對待的方式,但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進入不同的生活階段,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喜好。

結婚前後.夫妻需求轉變

陳建志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營運長鄧皓引表示,過去任職於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時,曾針對全國2,000多位民眾進行「愛之語」調查。結果顯示,每個人的愛之語從婚前到婚後會產生變化。他們發現,多數夫妻婚前的主要愛之語是「精心的時刻」,兩人最喜歡與對方談心、交流,一同從事喜歡的活動。但隨著步入婚姻,夫妻面臨更多現實的挑戰,調查結果也反應出妻子在不同的生命週期發展出不一樣的需求,例如:婚後的愛之語轉換成「肯定的言語」,顯示太太在婚後相較於「相處時間」,更重視丈夫對自己的讚美及貼心舉動。

在受訪者的經驗中,有不少人因為「感到不被重視」,產後出現輕微憂鬱的現象。這個感受來自於親朋好友到醫院探望的第一優先順序已從「產婦」轉到「新生兒」身上,使媽媽產生失落感。因此,如果丈夫了解太太的需求,在這時期多給予關心、肯定,相信能減少雙方發生衝突的機會。(推薦文章:4大重點.重新打造親密夫妻關係

此調查結果也另外顯示出,妻子的次要愛之語為「服務的行動」,第三順位才是「精心的時刻」,反應出妻子對勞務分擔的需求。當夫妻步入婚姻、生下孩子,家務事也隨之增加,雙方都需要調整生活模式,重新看見彼此的需要。

 

如何修補夫妻衝突?

了解需求從何而來

當夫妻產生衝突,有時可能源自於內在需求未被照顧與滿足。鄧皓引指出,夫妻開始爭吵時,不妨先探究自己「有哪些情緒?情緒背後的想法又是什麼?」,釐清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她曾經在籌備婚禮期間和先生發生不愉快,結果在過程中發現,其憤怒的心情源自於「被重視的需求」,而此需求和她過往的成長經驗有關。當遇到丈夫,她便把這樣的期待投射在對方身上,當丈夫出差、臨時加班無法討論婚禮的事宜,失落感便隨之出現。「我察覺自己在意的不是婚禮規劃誰說了算,而是在先生心中的地位。」當她深入了解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也領悟到,先生工作繁忙不代表不重視她,認識內在的需求,讓她回歸理性看待雙方爭執,憤怒的情緒便漸漸消失。

改變從自身做起

許多夫妻因為訴說不同的愛之語,而以為對方不愛自己,有些人會隱忍,讓問題扎根愈深,有些人則會強迫對方配合自己的習慣,造成雙方的不愉快。鄧皓引提及,曾有上了婚姻課程的學員,試圖以教育的立場,將知識灌輸給另一半,教導對方該如何行動,結果導致雙方關係更緊張。「改變應該從自身做起,當對方看見一些變化後,他會有感覺。」鄧皓引建議,應透過同理、而非指責的方式傳達自身需求,才不會讓對方感受到壓力、或築起防禦心。另外,夫妻在嚴肅的氣氛下談論,較有可能造成雙方不愉快,因此雙方可以在釐清情緒後,準備好再分享彼此的看法。


傾聽觀察.從細節發現愛

訴說另一半的愛之語如同學習另一種語言,需透過練習和時間。許多時候,夫妻會因擁有不同的愛之語而產生摩擦,或者了解對方的需要,卻不知道怎麼做以滿足對方,尤其在成長環境只接觸過一種愛之語,更無法輕易用別的方式表達愛。(推薦影片:【兩性專家答客問】只要夫妻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嗎?

「『傾聽及觀察』也是維繫關係的秘訣。」鄧皓引指出,在華人文化裡,多數家庭較不習慣用親暱的擁抱、或肯定的話語表達關心,因此等到小孩長大成家後,會習得用較隱晦的方式表達愛。她說道,可以透過傾聽及觀察,培養心領神會的能力,即使對方的習慣和自己不同,但理解對方訴說的愛之語,看見對方的付出,一樣能增進夫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