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家事小幫手-觀念篇

家事小幫手-觀念篇

觀念篇 做家事是親子間的交流

帶領孩子做家事,不只是從小培養他的責任感、向心力與邏輯等能力,在執行家事的過程中,藉由爸爸媽媽的示範及指導,也能促進親子間的交流,讓寶寶感受到:這個家也需要他的力量,才能維持良好的整潔環境。一旦有了成就感及信心,做家事就能變成一種有趣的遊戲,往後請寶寶做家事時也較不易使他產生排斥。

家長需做好事前的心理準備

「我希望讓寶寶從小就跟著爸媽一起做家事,但到底要從幾歲才開始?好怕太早讓他學,他會不得要領,反而做得一塌糊塗,父母還必須花雙倍時間收拾;太晚讓他學,又擔心錯過培養某些能力的最佳起跑點,真是為難!」從寶寶還小的時候,就開始漸漸由做家事栽培他的責任感與生活自理能力,相信這是許多父母親共同的想法,但同時又害怕寶寶越幫越忙,而不曉得該如何指派工作,或是安排適合寶寶年齡的工作,該怎麼辦?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建議,通常等寶寶滿1歲半以後,抓握能力便會逐漸熟練,此時就可以開始訓練寶寶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家事,例如將玩具放回盒子當中。家長除了謹記多次示範之外,心中也要事先做好預期,因為年紀越小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控制能力不佳,導致在歸位過程中,過度施力把玩具放進收納盒內,造成不少家長誤以為寶寶是「故意把玩具丟進盒子裡」;此外,太小的寶寶尚未了解因果關係,不曉得用力碰撞玩具後,會產生很大的聲響,更不知道玩具可能也會因此損壞,所以家長只要能明白寶寶並非不甘不願或調皮搗蛋,也較不會產生挫折感,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相對也會多一份體諒的心情。

做家事的第一原則:由簡而繁

每一件家事,其實都可由簡而繁區分成不同層次,舉例來說,要讓寶寶學習摺衣服時,爸爸媽媽可以先拿小方巾讓寶寶簡單對摺兩次,就能學會最基本的摺疊動作,等熟練之後,再請他開始摺短褲,最後再練習上衣的部分,如此循序漸進,除了配合寶寶的能力發展,還可由此建立自信心。《會做家事的小孩有創意》作者陳映如建議,如果寶寶在練習摺衣服的時候,碰到衣服太軟而不方便固定形狀時,爸爸媽媽可以拿出墊板或厚紙板固定住衣服,才不會讓孩子為了摺一件衣服而花太多時間,家長在一旁看了也乾著急。

摺方巾的步驟很簡單,只要對摺兩次就可完成,爸爸媽媽可以在一旁帶領寶寶,就能讓他學會最基本的摺疊動作。

做家事的第二原則:指定明確區域

提到常見的家事,就少不了擦桌椅、掃地和拖地。陳映如表示,擦桌椅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屬於「固定領域且範圍較小」的家事,父母只要明確指示,例如:「請你幫我擦客廳的椅子」,寶寶相對也較容易執行,且年紀還小的寶寶,能力本來就有限,所以父母不宜要求他一次做大量家事,只須給他一個小空間,請他將少量的家事儘量做到確實、熟練即可。

做家事的第三原則:養成習慣

一旦孩子學會執行較多種類的家事之後,父母接下來就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幫助他養成一種持之以恆的日常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達到全家人一同分享責任的真諦。陳映如拿出自己的例子與讀者分享,她說,她會規定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每天或每週都要固定做某些家事,例如每天幫忙摺衣服、每週要掃地一次等等,久而久之,不用家長叮嚀,只要時間一到,寶寶就能學會自動自發幫爸媽分擔家事。除此之外,她也認為請孩子將物品放到正確的地方,是家長應盡的職責。若孩子脫下衣服後,就要馬上請他放進洗衣籃內,就算孩子大多時間都做到了,只有偶爾不守規矩將衣服亂放,爸爸媽媽也不能視而不見,應該要當下糾正,從小幫助他建立井然有序的生活規矩。對寶寶來說,父母適時的堅持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韁繩」。 不

要讓寶寶感受到做家事是件「苦差事」!

有些孩子一聽到要做家事,第一個反應就是搖搖頭,或是直接拒絕爸媽,讓家長們實在傷透腦筋!陳映如表示,做家事之所以會造成某些寶寶產生反感,除了可能是沒有從中獲得成就感之外,其實有些爸媽可能會在做家事的時候,說出幾句抱怨性的口頭禪,像是:「好煩喔!」、「好累喔,又要洗衣服了!」,導致孩子從這些談吐中,漸漸覺得做家事是一件很麻煩、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當爸爸媽媽在做家事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不要釋放出負面能量,如果真的很累,不妨也讓自己適時休息一下,別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認知;若剛好爸爸媽媽在忙著做家事,偏偏寶寶此時又希望家長陪伴,該怎麼辦?爸媽除了避免直接回答他:「我現在做不完家事,所以沒辦法陪你。」也別忘了邀請寶寶加入自己的行列,換個方式詢問他:「如果家事做完了,我們就可以一起玩,那你要不要幫幫我,讓媽咪的速度變快一點?」如此一來,有時候寶寶甚至還會主動幫忙,對他而言,做家事便不易和「苦差事」劃上等號。

父母明確指示的重要性

爸爸媽媽請寶寶做家事時,所下指令的清楚與否,也會影響到寶寶的工作效率。陳映如說明,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餐桌擦乾淨,就必須自己先示範一次,包括先把桌子上的餐具或調味料拿到一旁的櫃子,接下來就要仔細擦拭桌面與特別有髒汙的地方,如果怕擦得不夠乾淨,可以將抹布洗淨一次後,再擦拭第二次;若寶寶為了貪快,而省略將桌上物品移開的步驟,只顧著擦拭肉眼看得見的區域,家長就要適時叮嚀,告訴他這種清潔方式並不正確,桌面也因此無法徹底清潔,否則寶寶將會以為「擦桌子」只要這麼做就可以了,有時甚至會帶來本末倒置的效果。

同樣家事也有不同程度

看著寶寶一點一滴長大,從能坐到會爬、會走,進而跑、跳、蹦,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同理可證,同一種家事也能配合寶寶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執行方式,陳富美副教授舉例說明,家長可先教導年紀較小的寶寶把自己的碗從便當袋中拿出來,到了4、5歲之後,就可以試著幫忙準備碗筷,將家人的餐具放到座位上;而過了5、6歲以後的孩子,就能開始嘗試幫自己和家人洗碗。為了使家事符合孩子的年齡發展,避免他在執行過程中發生能力不足或安全上的疑慮,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是屬於爸媽重要的必修課程。

別澆滅孩子的熱情

有些孩子非常熱心,無時無刻都想要幫忙做家事,只要看到爸媽在廚房裡忙進忙出,也會主動表示想要一同做菜,認為自己一定是有力的小幫手;但現實面是,父母在做菜時可能已經有點手忙腳亂,若與長輩一起同住,甚至還有時間壓力,可是爸媽心裡其實也知道依孩子目前的能力,能幫忙的事情有限,卻又不忍心澆滅他的熱情,實在是令人苦惱!
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通常不建議父母將炒菜和切菜的工作交給年紀太小的寶寶執行,但不斷拒絕孩子的後果,往後的確有可能會造成他的熱情減退,變得不再熱終於幫忙家人分擔家事。她分享自己的例子,如果她的小女兒選在她非常忙碌的時候,要求家長給她一點家事做,她會拿出一些較硬的蔬果(例如芭樂或苦瓜),請小女兒用乾淨的小牙刷,將上頭的髒汙刷掉,再用水洗乾淨;或是請她洗淨小番茄後,準備兩個小碗,一個碗是放不要的蒂頭,另一個碗則是負責裝果實的部分,且不忘叮嚀她動作要慢慢的、要很溫柔,否則番茄容易受到損傷,一來可以實際讓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不讓他的熱情消退,二來家長也較能心無旁鶩地專心執行手邊工作,可謂一石二鳥。

做家事可多方面培養寶寶能力

您知道嗎?做家事不單只是維持家中環境的整潔,在這些看似花不了多少力氣就能完成的小動作之間,其實對於寶寶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人格發展都有正向幫助,究竟可以從何得知,接下來就讓專業老師來告訴各位爸媽,深談其中的奧妙。

培養精細動作及認知發展

陳富美副教授說明,在孩子的動作發展中,可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兩大種類,粗動作顧名思義為頭頸部、手、腳、軀幹等需要大肌肉控制的活動,如跑步、跳躍;反之,精細動作則需要手眼密切協調,包括運用手指、手腕、手掌等方面的活動,如剪貼、縫紉,而適合寶寶執行的家事當中,摺衣服便需要手指的協調與配合,能使他們充分發揮精細動作,等孩子年齡稍大一點,家長就可以教導他如何將上衣、褲子、內褲及襪子分別擺放,到最後甚至可讓他依照「每位家人」專屬的衣物進行分類,藉此達到訓練認知發展的成效。

增進人際關係

國外的親子教育專家珍妮絲.柯恩(Janice Cohn)曾經指出,助人的行為不但能幫助孩子增加自信,且可培養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減少因情緒影響而帶來的心理失衡。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已學會收拾玩具並分類歸還,身旁剛好有年紀較小的同儕或弟妹,他便可以藉由教導其他孩子來獲得成就感,在一來一往的互動間,還能增進與他人的情感聯繫,讓自己的行為及思考更進一步社會化。

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時光

在孩子幫忙做家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越幫越忙的狀況,但家長只要抱持「做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遊戲」的看法,避免出現過高的期望,相信親子共同執行家事也能促進良好的親密關係。陳富美副教授建議,家長不妨在寶寶做完家事之後,明確告訴他:「因為你和我一起把桌子擦得很乾淨,所以媽咪現在可以休息了,身體也不會覺得好累!」讓孩子清楚體會到自己做了家事之後,能為別人帶來實際影響,往後也會讓他更喜歡與父母一同分擔工作。

訓練邏輯思考能力

待孩子手臂肌肉發展較完全,能順利操控掃把之後,家長就可以請他從小面積的範圍開始練習掃地,教導他須將垃圾集中到一個地方,最後再一起掃進畚箕內;掃地的時候,順序是由外圍掃至中央,而非從中央往外掃,才能真正將髒東西掃乾淨,除了可以有效率地達到清潔成果之外,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邏輯思考。

加強自理能力

陳映如表示,整理書桌除了能夠訓練寶寶的邏輯能力,最重要的是還能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因為書桌通常有數個抽屜和書櫃,年齡較大的孩子便會自己思考這些抽屜和書櫃個別要放什麼類型的物品,久而久之就會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養成守時好習慣

不少孩子不願意做家事的理由,是因為他們覺得「時間不夠」。舉例來說,假設爸爸媽媽規定孩子在每晚7點前,要將全家人的衣服都摺完,但孩子如果從7點才開始執行,當然不可能在家長給予的時限前完工,有些爸媽甚至會因此責備孩子的速度太慢,幾次循環以後,摺衣服這件事情除了無法為他帶來成就感,還會讓他被爸媽責罵,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排斥。以此為鑑,爸爸媽媽應該教導孩子,必須從小就養成守時的好習慣,不二法門就是提早執行,例如寶寶摺完一人份的衣物要花大約5分鐘的時間,家中又有4個人,不妨建議孩子在6點30分的時候就要準備動手開始進行,一旦學會掌控時間的要訣,並培養出良好習性,以後不管是做家事或是讀書學習,效率都能相對提高。

培養挫折忍受度

沒有嘗試,孩子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同樣的,也容易像溫室中的花朵,禁不起壓力。陳映如表示,就連成人在做家事的過程中,偶爾也會犯一些錯誤,例如打破杯子、不小心將垃圾踢翻,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情形,更何況是年紀還小的寶寶?因此,讓寶寶在安全的範圍內勇於嘗試,失敗之後,家長除了在一旁親自教導,也別忘了輕聲鼓勵他多試幾次,培養他「越挫越勇」的精神!

 

 

繼續閱讀